导图社区 内经选读思维导图
本导图梳理了内经选读的相关知识点,有病因危机、病症两大板块,内容有外感发病、阳气与阴精、五实五虚、热病、阴阳交等。
编辑于2021-11-11 23:08:19内经选读
第四章 病因病机
4101—4107
4102 外感发病
机理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病因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发病部位的关系
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4105—4106 阳气的生理功能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106
煎厥与薄厥
病因病机分析
煎厥:烦劳则张 薄厥:大怒则形气绝
区别
煎厥是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薄厥是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偏枯、大疔、皶、痤、痱、大瘘等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分析
偏枯:汗出偏沮
大疔: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皶病:劳汗当风,寒薄为皶
痤痱:汗出见湿,乃坐痤痱
大瘘: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4107 阳气与阴精
关系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失调产生的病症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4201—4210
4201 病机十九条的含义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六气病机
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寒: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浮肿,皆属于火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热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叫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4205 “百病生于气”的机理
怒则气上 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 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悲则气消 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
恐则气下 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
寒则气收 腠理闭,气不行
炅则气泄 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
惊则气乱 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
劳则气耗 喘息汗出,外内皆越
思则气结 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
4210 “五实”“五虚”
含义
五实死 脉盛,批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
五虚死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转机
实者活 浆粥入胃,泄注止
虚者活 身汗得后利
第五章 病证
5101—5105
5101—5103 热病
5101—5102
概念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传变规律及病证特点
一日 巨阳受之,故头痛项腰脊强
二日 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 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 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 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 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七日 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 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 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 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 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 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治疗原则
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泻而已
5103
遗热食复
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和,故有所遗
禁忌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5105 阴阳交
病因病机
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者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补益也 。
症状
发热汗出,复热脉躁急,狂言不能食
5201—5204
5201—5203 咳
病因病机
皮毛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和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咳的特点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声,甚则唾血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鲠状,甚则咽肿喉痹。
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
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治则
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5204 劳风病
病因病机
过劳体虚,感受风寒所致,因卫阳被遏,肺失宣降,郁而化热,灼津炼痰,以致痰热壅肺
症状
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
治则
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5301
引起疼痛的病机
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5401—5404
痹症
病因病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分类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着痹也
传变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症状特点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治疗
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预后
痹证预后, 主要取决于邪气的性质、病位的深浅、 病程的长短三个方面。在邪气性质方面,风邪偏胜者易愈,寒湿之邪偏胜者则难愈。同时邪气的侵袭有部位的深浅,可引起痹证的预后不同。若邪留皮肤间,其病位轻浅,邪易驱除,故痹易痊愈,预后较好;若痹邪稽留在筋骨之间,不在表亦尚未深人脏腑,则痹邪多留恋不去,病程长,疼痛经久不愈;若痹邪深人五脏,其病位深重,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在病程长短方面,初起者因邪气多尚未深人故易愈;病久者则邪气多已深人而预后较差。
5501—5503
痿证
5501—5502
病因病机
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传变规律
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即为白淫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症状特点
肺热者,色白而毛败
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
肝热者,色苍而爪枯
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5503
治疗原则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
各以其时受月
“治萎者,独取阳明”机理
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
5601—5605
5601
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里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歧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5602
肠覃、石瘕
病因病机
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
石瘕: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
鉴别诊断
肠覃: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治疗原则
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5605
水肿
病因病机
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
治则治法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