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中语文-修改版
初中语文知识框架,包括:1.基础知识掌握与应用、2.现代文阅读、3.名著笔记、4.古文阅读、5.写作。
编辑于2021-11-12 16:42:25初中语文思维导图
1. 基础知识掌握与应用
1.1. 积累常用字词
1.1.1. 字词的音形义
多音字——结合词义,摸准规律分好类
习惯误读字——创设语境反复记
字形字义——了解造字知识,掌握关键语素
解题和复习——及时检查,及时修正
1.1.2. 词语
运用
成语
俗语
歇后语
方法
平时重积累,扩大词汇量
答题重分析,温故而知新
1.2. 常用语法知识
1.2.1. 词类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2.2. 短语
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
1.2.3. 句子
结构
了解单句的成份:主谓宾定状补
了解复句的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
识别和运用四种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识别常见病句: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前后矛盾、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关联词使用不当、滥用否定句
语句的衔接与连贯
搞清句子结构
找准论题/论点
明中心,知枝节
标点符号给提示
1.3. 标点符号的作用
1.3.1. 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冒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
1.3.2. 引号的作用
表示引用
着重指出
表示特殊含义(特定称谓)
表示否定、讽刺
1.3.3. 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或补充说明
声音延长
表示说话的中断或延长
话题转换
1.4. 文学常识
1.4.1. 考点
涉汲的作家和作品,作者国别朝代姓名、笔名、曾用名、代表作(包括课文题目),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了解小说、诗歌、戏剧的基本 特点
了解作品涉汲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常识,风俗习惯及时令节气等
1.4.2. 方法模型
知识联想,冷静判断
建立作家作品一览表
自行填充
自行填充
自行填充
2. 现代文阅读
2.1. 记叙文
2.1.1. 文体
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小说
人物情节环境反应社会现状
新闻
用事实说话,及时准确
通讯
详细深入报道事件,生动形象,具有感染
童话
幻想丰富,夸张强烈
寓言
劝寓、讽刺
戏剧
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反应现实生活
传记
真实性,文学性
2.1.2. 分类
记人
叙事
写景
状物
2.1.3. 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2.1.4. 线索
人物
事物
事件
感情
时间
空间
2.1.5. 语言
理解词语
推敲句子的含义
揭示中心
内容丰富耐人寻味的重点句
结合背景
结构上有重要作用
抒情句议论句
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含义
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
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分析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强有力的动词
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
特殊的副词
该词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抓住中心运用修辞
描写
修辞
比喻
生动具体形象的表现事物的特性
拟人
增强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
对偶
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渲染力
排比
加强文章气势加重感情表达
设问
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加强语气增强文章表达效果
2.1.6. 句子内容结构
结构
起因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经过
中间
承上启下
前半部分
打下伏笔做铺垫
后半部分
照应前文前后呼应
结果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内容
写景语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
抒情议论句:点明中心
突出主题,画龙点睛
2.1.7.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交代背景
自然环境
1.推动情节发展渲染 2.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交代地点增加真实性 4.为情节展开做铺垫
议论
画龙点睛解释变身华作品主题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寄情于人
寄情于事
寄情于物
说明
2.1.8. 表现手法
对比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感染力
铺垫
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起伏
象征
简练形象,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伏笔
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烘托
渲染主题,使之形象鲜明
照应
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悬念
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欲扬先抑
形成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2.1.9. 顺序
顺叙
把事物的发展情况叙述出来
插叙
插入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曲折有序
补叙
补充人物和事件使内容更充实
倒叙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产生悬念避免叙述单调
标注
整体把握--概括分析
理解赏析--分析语句的含义、效果
延伸拓展--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2.2. 说明文
2.2.1. 说明对象
事物
平时性
文艺性
事理
平时性
文艺性
2.2.2.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概括——具体
个别——一般
想象——本质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2.2.3. 说明方法
摹状貌
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形象生动
画图表
列数字
使事物说明更具体准确更具表现力
作诠释
解释说明使人更明白
分类别
把复杂的事物按标准分类进行说明使人一目了然
作比较
能够揭示事物和视力的特征增强说明效果
下定义
能揭示事物本质
引用
2.2.4. 说明语言
生动
平实
准确
简明
周敏
2.2.5. 常见文体
科学小品文
2.2.6. 结构
总分总
总分
分总
标注
内容信息的概括提取
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结构的辨析
说明方式的运用
语言品析
材料链接
2.3. 议论文
2.3.1. 要素
论点
标题
文章开头
结尾
中间
自己归纳
对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论点
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
通过论题推断论点
论证
论据
事实论据
现实事件
历史事件
统计材料
具体数字
原理
公式
定义
法则
规律
道理论据
名言警句
2.3.2. 方式
立论
驳论
2.3.3. 方法
举例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一种方法,用事实来证明论点,使论点更具说服力
道理论证
运用名言警句、科学公理以及人们皆知的常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
比喻论证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来比喻,从而证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能使论述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的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对慧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把一个事物的正反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方法,能够突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使论证严密更具说服力
2.3.4. 结构
引论
本论
结论
2.3.5. 语言
准确周密
标注
论点的提取概括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辨析、理解
论证思路和论证角度的分析
标注
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段落大意
概括自然段的内容
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
句子之间的关系
概括段落的内容
划分段落:根据文章结构特点
记叙文:时间或空间的转换、事情的发展、作者或文中主人公情感或思想认识的变化过程
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梳理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并列、递进、承接——段意归并
因果、转折——取主舍次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并列、递进、承接——段意归并
因果、转折——取主舍次
提炼文章的中心
定义:中心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或事物的主要特征等
捕捉显性信息
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的语句
说明文找那个直接表述事物特征(事理)或传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句
议论文中表达中心论点的语句
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
分析材料的处理
详略
分析语言的内在联系
梳理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内容的组合方式
分析文章的结构
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分析文章的顺序
记叙文
顺叙、倒叙、插叙
说明文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分析文章的线索
定义:指文章中贯穿全部材料,将各个部分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显现形式
分类
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分析材料详略的安排
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围绕标题提出问题
捕捉标志性词语
关联语句
总起句、过渡句、小结句
反复出现的语句
揣摩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
说明文中的抒情、议论
关注人称转换
概括段意,梳理段落之间的关系
提炼材料,把握材料之间的关系
分析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
理解词句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辨析和把握句子主干
分析理解主要成分和修饰成分
分析词句的作用
内容
结构
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
分析语言的表现力
分析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分析关键性的动词的表达效果
动作发出者的特点、产生动作的特定背景、实施动作的目的、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感
分析修饰语的表达效果
可通过调换删改,比较原句与改句的差异
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独语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
分析关联词语的表达效果
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与表现手法
分析小说的内容及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的特征、类别、要素
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类别
小说的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分析小说的内容
明确小说的主人公,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人物描写的内容,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解释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捕捉关键的细节,梳理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释故事情节发展的合理性
根据小说中的信息,推断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特征
分析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推断作者的情感倾向与价值追求
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比较不同叙事视角带来的内容差异
分析小说主要的表现手法
伏笔与照应
悬念
对比
烘托
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待做】
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4. 语文主观题答题技巧
2.4.1. 小说
赏析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
一,情节构成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二,情节结构安排
摇摆式(有一定波折最后还会回到正轨)
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蒙太奇式(通过几个镜头的衔接,造成一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
对话式(通过几个对话在有限的篇幅中折射出丰富的思想)
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便于抒发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
抑扬式(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可以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情节概括方法
①[结构连贯法] 厘清小说结构层次按小说发展顺序叙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了一个情节。
③[线索连贯法]抓住线索,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各个阶段的内容
④[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动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
四,答题模板
(1)主人公在……的时候,……的地点,做了……的事
(2)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小说的主要情节为有:①……,②……,③……,④……
分析线索
线索目的
目的是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中的人物事物串联在一起,使作品结构完整严谨
线索分类
单线式结构
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
双线式结构
主次线
一条主导重要作用,另一条次要作用。 [平行的,同时说明来突出主旨]
明暗线
明线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暗线间接的呈现出来贯穿全文 [侧面的,有连接点]
多线式结构
三条以上的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寻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线索作用
情节上:使结构清晰,一波三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主题上: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人物上:人物形象也刻画的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情节作用
两个角度
内容角度
环境上: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加典型性。
人物上:塑造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主题上: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的主题,突出了……的主题,丰富了……的主题
对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角度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
标题的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以物象为题,往往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
一般开头
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
设疑开头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写景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照应前文或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
结尾的作用
出人意料式的结局
①结构安排上看产生震慑人心的力量,震慑读者心灵②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相照应,觉得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感伤的结局
①主题上看,更能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看更能塑造人物性格③结尾令人感动,回味无穷。
能欢喜的结局
①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③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情节手法
叙述手法
叙述人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受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会使小说感到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情感。
第二人称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到叙述者的见闻和感受的约束,相对自由,可以深入内心,将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可以展现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叙述方式
分为①顺叙,②倒叙, ③插叙④补叙,⑤平叙
[插叙]①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出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升华文章主题。
[补叙]①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②若无补叙则会影响故事完整性
安排技巧
①悬念②扬抑③照应④伏笔 ⑤对比⑥衬托⑦铺垫⑧突转
[伏笔]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推动情节发展。
答题模板
①情节的构成方式。
②叙述角度。(就是视角)
③安排技巧。
④叙述方式。
⑤语言风格。
小说形象
人物形象答题技巧
思考角度
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
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指定语段人物心理或形象概括分析。
第一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
第二步: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
第三步:深入文本,换位思考。
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上:推断价值取向,性格特点,内心状态。
描写上:找出小说描写人物的句子,对这些直接描述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语段进行提取和整合进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
析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
找评语:借助作者或他人对相关人物的介绍或评价来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答题模板
综合评价:……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分点评价:特点+具体分析
形象作用
主要人物。
①丰富人物性格。
②揭示小说主题。
次要人物
陪衬人物。
线索人物。
①陪衬主要人物。 ②贯穿全文是线索人物。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凸显主旨。
事物形象
①衬托环境,渲染氛围。
②成为线索,结构严谨。
③比喻象征,富含深意。
④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正面描写。
①肖像描写。
②语言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心理描写。
⑤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①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
②借助物象陪衬烘托。
③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概括。
自然环境。
从景物的形,声,色角度对这类据此总结出共同特点。
社会环境。
①对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的句子分析特点。
②对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中的句子分析特点。
③对描写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中的句子分析特点。
④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环境描写的手法。
1.描写技巧角度。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琢,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
借助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③写景角度——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
理解重要语句含义。
审题干明考向。
①对作者的叙述语言重在揣摩作者表达的意图。
②对作品中的人物的语言,一要品味语言本身的特点。 二要体会语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点。
抓角度,析内涵。
①抓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透析深层含义
②抓关键词(尤其是表修饰限制的词)分析内涵。
③抓语句关联的内容角度搜索相关信息。
答题模板。
手法+内容+效果。
品味语言艺术。
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 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
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的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
赏析语言的风格特色。
幽默风趣,典雅庄重。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特点。
(1)时代特色。
表现为某些词语只在某一定特定时代使用。
(2)地域特色。
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
(3)语体特色。
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典雅庄重。
文本意蕴。
标题类探究。
标题的作用。
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来组组织全文; 是否设置了悬念来吸引读者;是否对情节概括
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对人物性格特点概括。
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造了故事背景 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义。
与主体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艺术效果。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 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2.4.2. 散文
行文思路
结构安排
承接关系 递进关系
并列关系 对照关系
总分关系 相属关系
材料组织
组织方式
1.从时间上组织
2.从空间上组织
3.以物件为中心组织
4.以情感来组织
答题模板
①文章围绕了……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②写……写……写……全文总体上写……
线索
结构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文章富于变化,揭示主题
内容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
②表达某种情景状态
答题模板
线索是……
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段落
作用
开头
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与主旨有关的情感
②开篇不点题的,引出下文 与下文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开篇描写景物,结构上可能为铺垫,景物描写上为提供背景,营造氛围
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
中间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作用
③转换作用(全文内容 思想的转换 )
④为下文做铺垫 引起下文
结尾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 深化主题 呼应开头
②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③暗示主题,强化作者感情
引用类 插入类
①丰富文章内容 引出下文
②引起读者兴趣
③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给人的启迪作用
④委婉含蓄的论证了……的观点
反复出现的
①内容上突出主旨,强化感情
②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的作用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主题
答题模板
内容上
写了强调了……抒发了……的感情,进一步写了……(作者意图)
结构上[同上文]
开头
中间
结尾
线索
思路
点明了……的写作思路 (时间 空间 景到情 事到理 实到虚)
表达上
①注意句段表达上的特点(如反问 比喻 设问 )
②形象的写出了(突出了 强调了)
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概括思想内容 (总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段意概括
提取词句法 找中心句 结论词 关键句
层意相加法 没有上述的那就划分层次 概括段意 各层层意相加
特定信息概括
特点概括
(1)人物形象特点
①从记叙的事件概括
②从描写中概括
③从抒情议论中概括
(2)物象特点
①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
②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
③塑造的意义 (象征手法 托物言志)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感 表达作者的向往于追求
主旨概括
①解读题目 题目基本包含中心思想
②分析首尾 首尾往往暗示揭示中心意思
③分析议论抒情语句 这些往往反应作者观点态度
④借助背景 了解时代背景 推断写作意图
⑤因文而异
写人叙事类 要对人物做出评价的语句或从人物身上体现人生的认识
写景状物类 借抒情,景 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哲理类主旨 往往是作者对人生社会 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答题模板
(1)概括文章内容(通过记叙了……塑造了……的形象)
(2)写作意图 (表达了……抒发了…… 情感)
分析形象及作用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一,从记叙事件的角度[同小说形象概括]
二,从描写手法的角度。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
三,从抒情议论的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论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概括分析物象的特点
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
三,表明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某种向往
分析物象作用
分析主体物象作用
线索作用
把材料组织在一起
象征作用
象征了某种意蕴,隐含主旨。
衬托作用
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
寄托作者情感
分析次要物象的作用
结构作用
开头,结尾,详略,主次的安排,行为线索的贯穿,伏笔,过渡情节的设置
主旨角度
升华升华主旨寄托作者情感
主体形象角度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理解词句含意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考察角度
① 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② 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高度概括力的
展现事物之间差距的
感情倾向非常强烈的
③ 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与文章核心内容有关 但又容易有偏差)
解题通法
解题技巧
(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和前后文
(2)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
(3)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
(4)依据手法挖掘 如可以通过修辞,描写手法来展现作者的意图
答题模板
理解词语含义
手法+内容(词语意思)+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就是词语采用……的手法,写出了……的内容,表达了……情感(特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考察角度
理解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的含义
一,[含蓄句]具有某种深刻含义或凝聚了某种情感,具有某种的哲理或警示作用。
二,[行文思路句]包括对下文有总领作用的总领句,对上文有概括作用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三,[技巧句]使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句子。
解题通法
解题技巧
观察句子内部
①看句中关键词
②看句中的表达特点是否运用某种技巧(如修辞技巧)
③看句子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
如果是复杂单句,要找出来句子主干和修饰这个的句子的词语的意思。
如果是复句,那就要明确每个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观察句子外部
观察句子位置
总领句
过渡句
总结句
照应句
观察相邻句子
根据前后意思来判断它的特殊含义
观察句子所在的段落和文章主旨
结合段义文意主旨来分析句子
3. 名著笔记
3.1. 红楼梦人物关系图
3.1.1. 贾家
宁国公
贾代化
长子贾敷
次子贾敬
贾珍(尤氏)
尤二姐
尤三姐
贾蓉
妻秦可卿
父秦业
弟秦钟
丫鬟瑞珠(触柱而亡)
丫鬟宝珠
贾蔷(非亲)
贾惜春
丫鬟入画、彩屏
住蓼风轩
荣国公
贾代善
妻贾母
丫鬟鸳鸯
长子贾赦
妻邢夫人
兄嫂
女邢岫烟
丫头篆儿
子贾琏
妻王熙凤
丫鬟平儿、丰儿、小红(林红玉,原属宝玉)
女巧姐
子贾琮
女贾迎春
丫鬟司棋、绣橘
住缀锦楼
次子贾政
妻王夫人
丫鬟金钏、彩云
长子贾珠
子贾兰
妻李纨
寡婶
女李纹
女李绮
丫鬟素云、碧月
住稻香村
长女贾元春
丫鬟抱琴
次子贾宝玉
书童茗烟
袭人(珍珠)
晴雯
麝月
秋纹
四大丫鬟
住怡红院
次女贾探春
丫鬟侍书、翠墨
住秋爽斋
三子贾环
母赵姨娘
女贾敏
夫林如海
女林黛玉
丫鬟紫娟(鹦哥)、雪雁、春纤
住潇湘馆
旁支
贾代儒
长孙贾瑞
未知
未知
未知
贾菌
贾璜
周氏
贾芸
3.1.2. 史家
史公
女史老太君
子主题
子主题
史湘云
丫鬟翠缕
史鼎
史鼐
3.1.3. 薛家
薛公
宝钗祖父
薛公之孙
妻薛姨妈
丫鬟同喜、同贵
子薛蟠
妾香菱
丫鬟臻儿
从弟薛蝌
胞妹薛宝琴
女薛宝钗
丫鬟莺儿、文杏
住蘅芜轩
3.1.4. 王家
王公
凤姐之祖
王夫人之大兄
子王仁
女王熙凤
王子腾
薛姨妈
王夫人
丫鬟金钏儿
旁支
无
祖上(与凤姐之父认作侄儿)
王成(刘氏)
刘姥姥
狗儿
板儿
青儿
4. 古文阅读
4.1. 古诗词阅读
4.1.1. 积累古诗文及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背诵、默写教材中的要求记诵的古诗文
了解“记”、“说”、“表”等问题的基本特征
了解诗词曲的基本形式特点
古诗
古体诗
近体诗
律诗和绝句
词
词牌名、题目
了解课文涉汲的著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
4.1.2. 方法模型
知识梳理
理解诗歌含义
赏析诗歌意境
感知诗歌艺术形象
分析形象和表达技巧
客观题解题法
了解作家生平、时代背景
注重对注解的判断
注重对名句、诗歌意境的赏析
诗人情感的理解
主观题解题法
理解诗意
知人论世
品析思想感情
领悟诗歌内涵
4.1.3. 子主题
诗歌形象
人物形象
总体特点+身份
具体分析诗句体现的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的意义或情感
事物形象
有象征意义
外在特征
内在特征
景物形象(意象)
松梅竹菊寓意高洁,借月托雁寄相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常见术语:动、静、悲、壮、美
语言
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如:王昌龄的雄健高昴,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不同类别诗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婉转。山水诗:清新优美
田园诗:恬淡静谧。怀古诗:悲凉慷慨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描写方法
远近、点面、动静、虚实,细节、想象、对比、衬托
抒情手法
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比兴、叙事抒情、用典(着重自己感受)
修辞方法
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双关、顶针、互文、列锦
篇章构思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欲抑先扬、首尾呼应、伏笔铺垫、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先景后情、铺垫照应
思想内容
山水田园诗
边塞军旅诗
咏史怀古诗
贬谪行役诗
咏物抒怀诗
羁旅怀乡诗
爱情闺怨诗
赠友送别诗
情感态度
评价观点态度
赏析作者情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炼字
炼句
炼篇
赏析诗眼
4.2. 文言文阅读
4.2.1. 考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
识记字词音形
理解文言词语含意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
课外文言文
综合分析
鉴赏评价
4.2.2. 理解文言词句
了解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语言现象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150个
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意思和作用,之、其、于、以、而、何
了解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等句式特点,者、也、乃、即、诚、皆、则、非、为等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词句
落实词义
调整语序
保留专用名词
补充省略部分
4.2.3. 分析古诗文的内容与思路
理解古诗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2.4. 了解古诗文的表现手法
了解文言文常见表现手法:象征
了解古诗词主要表现手法:对偶、用典、互文
4.2.5. 方法模型
句子翻译
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逐句翻译,字字落实
内容理解
细读文章,重视细节剖析
知人论世,重视联系课内外知识
4.2.6. 文言文实词
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推断词语实词的方法
形训、结构
语法、语境
成语
4.2.7. 文言文虚词
代词、副词
介语、连词
助词、谦词
叹词
4.2.8. 文言文名句式
判断句
被动名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
省略句
4.2.9. 古诗文默写
注意形近、多音等字的书写
反复性默写
4.2.10. 文言文翻译、文言断句、文章信息查找
4.3. 古代文学常识
4.3.1.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4.3.2.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3.3. 排行
伯仲叔季
4.3.4. 初唐四杰
王勃
《滕王阁序》
杨炯
《从军行》《出塞》
卢照邻
《长安古意》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武曌檄》
4.3.5. 唐宋八大家
韩愈
《师说》
柳宗元
《柳河东集》《小石潭记》
唐代古文运动领袖
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曾巩
临川文学代表人物
苏洵
《衡论》
苏轼
《东坡七集》
苏辙
欧阳修
《新五代史》《卖油翁》
宋代古文运动核心
4.3.6. 唐代诗人
盛唐诗人
李白、杜甫、王维、岑参、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张九龄
中唐诗人
柳宗元、韩愈、白居易、孟郊、卢纶、李贺、刘禹锡、贾岛、韦应物、元稹
晚唐诗人
李商隐、温庭筠、杜牧
4.3.7. 宋词
词牌名
江城子、蝶恋花、满江红、菩萨蛮、浣溪沙
婉约派代表人物
李清照、柳永
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4.3.8. 诗经
风
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
周人的正声雅乐
大雅
小雅
颂
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4.3.9. 诸子百家
儒家
孔子&《论语》
孟子(孟轲,子舆)&《孟子》
荀子(荀况、荀卿)
墨家
墨子&《墨子》
道家
老子&《道德经(老子)》
庄子&《庄子》
法家
韩非&《韩非子》
主要四个
纵横
张仪
苏秦
鬼谷子
阴阳
4.3.10. 近代作家的区别
现代作家
1919-1949
当代作家
1949至今
4.4.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必背
4.4.1.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4.4.2.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4.3.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主题
4.4.4.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4.4.5.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4.6.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4.4.7.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4.4.8.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4.9. 9.黄发垂署,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4.4.10.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4.11.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4.4.12.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4.4.13.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4.4.14.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4.4.15.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4.4.16.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4.4.17.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若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4.18. 18.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4.4.19.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4.4.20. 2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策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4.21. 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4.4.22. 22.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北方有人欺负我,我想借助你的力量杀掉他。
4.4.23. 2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4.24. 24.燕雀安知鸿割之志哉:
燕雀怎么知道鸿鹊的凌云志向呢!
4.4.25. 2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4.4.26.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既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4.27. 2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4.28.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4.4.29. 29.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异形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4.4.30. 30.悠悠乎与濒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
4.4.31. 31.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
4.4.32.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4.4.33. 3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4.4.34.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4.35. 3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4.4.36. 3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4.37. 3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4.4.38. 3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4.4.39. 3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4.40. 4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废弛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4.4.41. 4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它含着远处的山,吞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晨阳光照耀、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4.4.42. 4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举酒临风,高兴极了的种种感概和神态了。
4.4.43. 4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王。
4.4.44. 4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人的忧愁之前就忧愁,天下人的快了之后才快乐。
4.4.45. 45.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4.4.46. 4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4.4.47. 4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防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奖善罚恶,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邪恶不正、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祖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4.4.48. 4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落到衰败的原因。
4.4.49. 4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4.4.50. 50.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
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份,在驾相顾。
4.4.51. 5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我奉行使命。
4.4.52. 5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上告先帝的英灵。
4.4.53. 53.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课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话,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
4.4.54. 54.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4.4.55. 5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4.4.56. 5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明察详审,但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4.4.57. 5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竭尽了。
4.4.58. 58.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5. 写作
5.1. 审题
5.1.1. 初中写作体系
七上
热爱生活,热爱写
学会记事
写人要抓住特点
思路要清晰
如何突出中心思想
发挥联想和相象
七下
写出人物的精神
学习抒情
抓住细节
怎样选材
文从字顺
语言简明
八上
新闻写作
学写传记
学习描写景物
语言要连惯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
表达要得当
八下
学习仿写
说明的顺序
学写读后感
撰写演讲稿
学写游记
学写故事
九上
创作诗歌
观点要明确
言论要言之有物
学习缩写
论证要合呼情理
学习改写
九下
学习扩写
审题立意
布局谋篇
修改润色
有创意地表达
5.1.2. 作文题型分类
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读后感
5.1.3. 审清题目
理解题目含义
明确题目的结构
把握题目的中心词和修饰成分
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指向
基本议、引申义、比喻义等
确定文章题材
5.2. 立意与选材
5.2.1. 确定中心
确定主要内容
素材本身的完备性
素材具有的意义
提炼中心
比较能想到的中心
能否表达充分,是否具备了足够的相应素材,深度、新意
5.2.2. 确定材料
确定选材范围
筛选素材
围绕题提问
思维导图
5.2.3. 拟题
简洁准确
生动、传神
标注
鼓励写亲身经历
典型性
5.3. 谋篇布局
5.3.1. 明确材料的主次、详略
5.3.2. 安排文章的顺序
5.3.3. 确定文章的结构
内容要点
明确文章的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安排好段落与段落的先后顺序
段落关系
考虑如何使部分的内容围绕中心紧密关联的具体方法
线索、过渡、照应
方法指点
列题纲:标题、中心思想、内容要点、结构安排
5.4. 语言表达
5.4.1. 活泼、亲切
5.4.2. 用词准确】优美
5.4.3. 语句通顺
5.4.4. 语意连贯
5.4.5. 表述得体
5.4.6. 富有哲理
5.5. 评价与修改
5.5.1. 评价习作,了解作文的优缺点
5.5.2. 掌握修改作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5.5.3. 了解并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5.6. 常见应用文格式
5.6.1. 应用文分类
颁奖词
书信
申请书
启事
通知
新闻稿
日记
分类
5.7. 写作要素
5.7.1. 写作重点技巧
写作六大要素精准概括
前提
故事性
情节性
考试题型
请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一句话概括文章故事
原则
语言要流畅
内容要完整
语言要简洁(零修词,零描写,全部陈述句)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经过,谁……做了什么
人物+经过+结果,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谁……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巧妙过渡衔接作文
定义
过度是指事情从一个阶段逐渐转入另一个阶段
区别
转折过渡前后性质相反
递进和并列过度前后性质相同
作用
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内容更连贯,结构更严谨
关联词
转折过渡
虽然……但是……
尽管……但是……
……然而……
递进过度
不仅……而且……
不但……而且……
不仅……还……
不但……还……
并列过度
又……又……
既……又……
一面……一面……
有时……有时……
风物意象妙解古诗
意象:经过长期的创作,各种景物有了固定的含义或寄托,这就形成了意象
风物意象:指人们给一些自然现象赋予的情感和含义
常见风物意象
柳:不舍,惜别
浮云:游子漂泊
春风:旷达,希望
月:思念,离愁别绪,伤感孤寂
落日,残阳,夕阳:时光流逝,伤感
暴雨,暴雪:残酷,环境的恶劣
梅花:冰清玉洁,不同流合污
海:辽阔,力量
青松:坚忍不拔,不畏困难
雪:纯洁,清高,不同流合污,所处环境恶劣
流水,江水,春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读懂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
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由主题相同但行文思路不连贯的段落层次,构成的阅读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
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内容结构上连续性差
生活和时事的关联性强
概括性强,醒目简洁
非连续性文本的构成元素
文
关注文段的关键句
关注文段中的实例
图
看标题,确定主题或方向
关注图画中的提示字
看全图画元素
会读图
表
看标题
看表头
看数据,对比趋势
成长类作文练兵场
素材
我与自己
不小心破坏某物
独立完成的某事
尝试失败
生病或受伤
我与长辈
因为长辈辛苦而愧疚感动
随手的小礼物让长辈感动
发现自己长高,长辈变老
我与他人
见义勇为,阻止小偷
乐于助人,照顾生病的同学
尊老爱幼,谦让座位
文章结构
开头:开门见山
中间
初始:过去的状态
准备:做出的尝试
成长:心理+动作
结尾:点题升华
5.8. 分类写作要素
5.8.1. 记叙文
人物描写
肖像
语言
动作
心理
塑造人物的性格品质或表现出某种情感
概括句意要点(字面意思)
写出了人物……的特点
找文中词语
情感类题
为什么会出现某种情感的原因+情感词
原因探究
外在原因(客观)
内在原因(主观)
浅层原因
深层原因
事例概括
完整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几个材料组成
谁(怎么样)干什么
语言表达方式
说明、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
分清本体和喻体
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征
分析喻体
参看句子表特征的词语
表现了……的情感
答题套路
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征+所蕴含的情感
夸张
强调+本意+体现……的情感
词或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浅层(字面义、句面义)
深层(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来理解)
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概括
人物塑造、主旨
情节结构
特殊的句子、标题
开头结尾
标题妙处
特色(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双关……)
作用
1……
2……
特殊的段落
插叙
从情节角度,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解释、烘托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完整,更周密
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使主旨更鲜明
人物描写
塑造人物
性格品质
情感
环境描写
概括环境的特点
渲染气氛
结构
推动情节发展
埋伏笔、做铺垫
内容
衬托人物的个性或心情
突出文章的主旨
记叙的顺序
插叙
从情节角度,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解释、烘托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完整,更周密
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使主旨更鲜明
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文章跌宕起伏
倒叙(回忆)
表现主旨(突出)、人物
避免结构单调,使文章有波折,吸引读者阅读
顺叙
比较类题: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独立成句(短句) 前置或后置
关键动词
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标点
5.8.2. 说明文
定义及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文结构
总分总、并列式
递进式、对照式
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作比较、列图表
突出说明……
注:不能用结论比
打比方、做引用
下定义、作诠释
分类别、摹状物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生动性、形象性
说明文顺序
时间
空间
逻辑(一半→特殊)
说明文层次
注意圈划
每段的说明对象,进行合或分
总括性句子(包括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路标性的词语(包括时间,地点,主次等)
题型
表修饰或限制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词解
写出句意(准确地说明了……)
如取消,则意为……
与实际不符/表述过于绝对
也不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把某段放入何处并说明理由
概括本段及前后端的大意
写出彼此间的联系
选文第 段在全文中有哪些作用
内容
强调……
结构
与开头、标题……相呼应
5.8.3. 议论文
论据类型
道理论据
名人名言、俗语、公式警句
谚语、自然定理
事实论据
事例、历史事实、统计数据
概括文章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语言
论证过程
提出论点
论证论点
总结论点
议论文的结构
总分结构
对比论证
总结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