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总结,从自然、乐律、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衣食住行九个方面进行了梳理。
编辑于2021-11-13 14:43:5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主编]
自然
天文
自然现象人格化
风师谓之飞廉
雨师谓之荓翳
(屏翳。荓,读pínɡ;翳,读yì)
云师谓之丰隆
日御谓之羲和
月御谓之望舒
七政(七曜)
五维
金星
古曰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
古名岁星,迳(jìnɡ)称为岁
火星
一名辰星
水星
古名荧惑
先秦古籍中所谈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座的α、β两星)。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
土星
古名镇星或填星
日月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七宿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c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四象
苍龙 朱雀 白虎 玄武
三垣
紫微垣
皇宫
太微垣
政府,太微垣很多星名用官名命名
天市垣
集贸市场,天市垣很多星名用货物或专门市场来命名
十二次
概念
将周天自西向东划分成12等分
对应图
十二次与十二辰顺序相反排列对应
分野
天上星宿与地上州国对应联系,互相对应的某星宿与某国互称分野 (例:齐地,虚危之分野也)
对应图
其他
九曜
七曜+记都+罗睺
十一曜
九曜+紫炁+月孛=七曜+四余星
四余星
记都+罗睺+紫炁+月孛
彗星
大凶之兆
历法
中国古历法
阴阳合历
朔望月
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
太阳年
古代--年,熟谷也.以禾谷成熟 的周期意味着寒来暑往的周期
现代--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
后世顺序(淮南子)
《汉书》顺序
注:太阳运行叫做躔〈chán〉
二十四节气与太阳有关,与朔望月无关. 因此节气与月份并不固定.
时间单位
日、月、季、年
章、蔀(bù)、纪、元
十九年为一章,四章为一蔀(76年),二十蔀为一纪(1520年),三纪为一元(4560年)
纪年
干支纪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星岁纪年
岁星纪年
岁星12年绕天一周,故一次一年,若某年行至星纪,称"岁在星纪",周而复始
岁星绕天一周实则11.8622年,纪年久积,则出问题.故至汉时而废,采干支纪年
太岁纪年
太岁的引入
岁星运行自西向东,可与星次相配纪年,然与十二辰顺序方向相背,不可配以纪年
太岁为岁星的假想星,运行方向与之相反,可与十二辰相配纪年
相配法
岁星在星纪时,太岁则在析木,称"太岁在寅",依次运行对应
太岁年名
摄提格、单阕、执徐、大荒落、郭牂、协洽、 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
用以指代"太岁在寅"等年份名称,对应关系在十二次对应图
岁阳
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自甲至癸)
西汉时,为十天干取名,以对应十二太岁. 并可与其以干支配法纪年
已弃用,后世偶有以星岁记年的, 是以干支纪年法对应得出, 不再以岁星天象对应
纪月
序数纪月
岁首月称正月(秦避讳称端月)--岁首依历各定
夏历十二月
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用来指定对应月份 孟春为夏历一月...
三正
夏历、殷历、周历
夏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商以建丑之月,周以建子之月,秦以建亥之月
先秦时三正混用,至汉武颁《太初历》统一夏历,一直沿用至今(间有王莽曹叡改殷正,唐女皇肃宗改周正,然后世亦沿用汉武夏正)
月建纪月
概念
使十二月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十一月(夏历)起始配子,称为建子之月,顺推至十月,称建亥之月
古尚有说法,谓"建"为"斗建",即北斗七星之斗柄部.建子之月时,斗柄指北,十二个月依次指向十二个方位.南北朝祖冲之、清朝梅文鼎均已证伪此说法.
固定名称(先秦)
正月为孟陬(zōu)(《楚辞》),四月为除(《诗经》),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纪日
干支纪日
有时只纪天干,不纪地支---出国门而轸(zhěn)怀兮,甲之晁(cháo)吾以行
固定名称
朔
每月的第一天
晦
每月最后一天
朝菌不知晦朔
朏
每月初三
望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
既望
近在望后的日子
朔晦两日既称干支又称朔晦 其余只称干支.(朏有时也 带称干支,但不多见)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
纪时
地支纪时
固定名称
旦早朝晨
日出时
夕暮昏晚(夕也通昔)
日入时
日中
太阳正中时
隅(yú)中
将近日中时
昃(zè)、昳
太阳西斜、日渐偏西
食时或蚤食
日出之后、隅中之前(朝食时间)
晡(bū)时
日昃之后、日入之前(夕食时间)
黄昏
日入以后
人定
黄昏以后
夜半
人定以后-子时
鸡鸣
夜半以后-丑时
昧旦(或昧爽)
鸡鸣以后,天将亮时
五鼓纪时(夜间记时)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戌时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亥时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子时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丑时 1-3点
昧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寅时 3-5点
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
辛亥革命后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人日
正月初七
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宵,元夜,灯节
正月十五
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
秋社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在秋分前后
寒食
清明前二日
清明
花朝
二月十二,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
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
旧俗以此日临水祓(fú)除不祥,叫做修禊(qì)
曹魏后固定为三月三日
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浴佛节
四月初八--传释迦牟尼生日
端午
五月初五
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叫中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
三伏
七夕
七月七日
中元
七月十五
中秋
八月十五
重阳
九月初九
冬至
腊日
除夕
地理
区域划分
州
先秦
尧时禹分九州,舜时分12州,至汉时13州
汉至南北朝
性质大多为监察区,每州置刺史,行监察责(经后世发展刺史亦可掌兵)
唐宋元
性质为行政区,划分范围渐渐减少,唐时全国共三百多州
明清
改州为府
州郡国道路省府军县
气候
三次大规模变冷
西周
《竹书纪年》载公元前903年长江、汉江结冰
魏晋南北朝
五胡乱华
宋元
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交战(处劣势)
乐律
音律
五音
宫商角徵羽
变宫、变徵
十二律
律
本义定音的竹管
三分损益法
定一标准音的律管长度,可计算其余十一律管的管长.
三种律制
五度相生律(古称三分损益法)、纯律、十二平均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应和阴阳
六律
奇数六律为阳律
六吕
偶数六律为阴律
合称律吕;"六律"不特指时,通常指十二律,即阴阳六律皆含
应和五行
应和月份
律应
指用乐律应和月份
吹灰
使用律管占验月份时节的办法;是古人候气的方法.
用葭莩(jiā fú)的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时, 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
调式
调式
宫调式: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主音)
亦可用其他四或六音作主音(商调式,角调式...)
理论上可用每律来定宫音,故宫的音高有12种可能,亦即有12种宫调式
其他各音音高也亦各有12种可能.
宫调
宫
宫调式--理论上共12种
调
除宫以外的调式统称调
理论上共60种或84种
各朝惯例
隋唐燕乐-七宫二十一调
南宋词曲-七宫十二调
元代北曲-六宫十一调
明清南曲-五宫八调
常用只有九种-五宫四调,通称为“九宫”
正宫—黄钟宫 中吕宫—夹钟宫 南吕宫—林钟宫 仙吕宫—夷则宫 黄钟宫—无射宫 大石调—黄钟商 双调—夹钟商 商调—夷则商 越调—无射商
八音
上古八类乐器
金石土革丝木匏(páo)竹
钟镈(bó),磬(qìnɡ),埙(xūn),鼓鼗(tǎo),琴瑟,柷敔(zhù yǔ),笙,管箫
职官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最高长官(机构)
三公
汉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大司空主水土之官,与御史大夫职掌不同)
宰相
主政务
太尉
掌军事
御史大夫
监察兼秘书
九卿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管宫廷侍卫 卫尉,管宫门近卫军 太仆,管皇帝车马 廷尉,最高的法官 典客,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管租税赋役 少府,管宫廷总务。
秦制
太常 光禄勋 中大夫令 太仆 大理 大行令、大鸿胪 宗正 大农令、大司农 少府
汉制 (汉初沿用秦制,后有改称)
各行政长官(机构)
九卿之外
掌京师治安的中尉(后称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称将作大匠)等等
属官
大夫
大夫“掌论议”, “无常事,唯诏命所使”--散官性质
郎
皇帝侍卫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议郎掌顾问应对,比较特殊。其他诸郎皆“掌守门户,出充车骑”。
加官(汉)
于本职外兼领的官职,有侍中、给事中、诸吏等。领侍中职就能出入宫禁,成为皇帝亲信。领给事中就能掌顾问应对。领诸吏就能对宫廷官员进行监察弹劾
三省六部制
最高长官(机构)
三省
汉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大司空主水土之官,与御史大夫职掌不同)
尚书省
原少府属官(称尚书台,隶属少府),自武帝后参理政务,东汉时总理国政(宰相名存实亡),魏始为独立机构,南朝梁得名尚书省
中书省
魏文帝时设中书省-以制衡尚书台-首长为中书监、令
门下省
南北朝时设门下省-以制衡中书省-首长为侍中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首长称尚书,副官称侍郎
台谏
台官(监察官)
统称御史(战国)或侍御史(秦汉)
机构
御史台
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监察官由此称台官),明清中央监察机构为都察院
最高长官
御史大夫(秦)
御史中丞(汉时御史大夫为副丞相,由副手御史中丞领监察责)
谏官
西汉有谏大夫(东汉称谏议大夫),隶属光禄勋[郎中令]
唐增设补阙、拾遗,三者各分左右,
分属门下、中书二省
宋改左右补阙为左右司谏,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并入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首长
明代给事中负责稽查六部,并兼任前代谏议、补阙、拾遗之职
清雍正时给事中归属都察院(故台谏合称)
翰林
汉代有文学侍从奉侍皇帝,并无编制官号
唐初设翰林院(除文人还有卜医棋术),后另设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
宋改学士院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翰林院
史官
周朝太史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秦汉太史归奉常领导 魏晋南北朝设专职史官(称著作郎)。 唐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监修国史。 宋代史馆称国史实录院 明代史官并入翰林院
兰台
管理图书的机构一般称秘书省,唐代秘书省一度称兰台(因为兰台是汉宫藏书之处)
地方官制
邑县(春秋时地方行政单位)
邑县的长官,鲁卫称宰,晋称大夫,楚称令尹
郡县
战国时(二者平级)
郡首称守,县首称令
郡主掌军事 县主掌民政
秦及后(上下级)
郡
首长
郡守(汉改称太守,后又兼掌军事)
佐官
监御史(简称监)掌监察,郡尉掌军事 督邮举察属县官吏(职权过重,故唐始废) 主簿主管文书簿籍
县
首长
县令(万户以上县),县长(不足万户县) 隋唐后统称令 宋有知县(派中央官员出掌县政称"知某某县事") 明清沿用知县(元称县尹)
佐官
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主簿
国(汉皇室诸侯封地,与郡平级)
官制初仿中央,七国之乱后由中央派官理政,称相(等同太守)
州(汉监察区)
首长
刺史(后或称牧)监察所属郡国。京师所在州置司隶校尉(略等刺史)
隋唐时州郡并行(州变为行政单位,且与郡平级,设道为监察区),京师所在州称府,首长称尹(府尹),此后刺史等同于太守 宋时州取代郡(州县制),首长由中央派遣,称为“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州(宋不设太守刺史),州与府、军、监平级
属官
行政体系
别驾从事史随刺史出巡,治中从事史主众曹文书
军事体系(东汉刺史兼掌兵权)
长史、司马、参军等----隋唐时随州变为行政单位也变成行政职能,不再管武事
道(唐监察区)
首长
称巡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使(巡察所属州县)
节度使
唐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政、民政、财政和监察大权(初设于边境,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制]),与巡察使同一套属官系统
属官
判官、掌书记、推官等
省
源于元行中书省(中书省于地方所设办事处) 明初沿元制,后称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首长左右布政使主行政,遇战事时由中央下派官员处理军务,称巡抚、总督(军事问题牵连几省,巡抚不能解决则派总督),总督巡抚是临时差吏,不算正式编制 清时总督巡抚成为正式编制且巡抚是一省首长,总督总揽一省或两三省军民要政
府
首长
明清时一省分为数道,道下有州、府(唐制大州称府),府州首长称知府、知州 直隶州略等于府;散州隶属于府,和县相当
属官
府有同知、通判等
州有州同(同知)、州判等
品阶勋爵
品
职官等级
汉以俸禄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刺史太守二千石) 曹魏设九品制 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分上下二阶,共三十级 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分正从,共十八级
隋唐时九品以内职官称流内,九品以外职官称流外。 流外官经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 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阶
唐代将前代散官(无职务官)官号整理补充,并规定级别与九品对应(例正二品称特进) 阶分文阶武阶,后代阶官名称级别不尽相同.
官员的职官品级与阶官阶级并不一定相同 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 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 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
勋
唐代又将另些前代散官官号略加补充作为酬赏军功的勋号,称勋,通称为勋官 明时分勋官为文勋武勋 清时勋爵合而为一
爵
公侯伯子男
晋宋后,爵位前加"开国"字样,称开国爵
科举
选官制
察举制(两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以后)
察举制----------察孝廉、举秀才(光武避讳称茂才) 九品中正制-----设中正官品评人才高低,分为上上、上中直到下下共九品 (导致魏晋南北朝门阀阶级特权社会最为严重)
科举
唐制
进士科,明经科
唐制:举人⊇进士=秀才
应举参加考试的人通称举人 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称进士,秀才
礼部主持考试(初为吏部)
及第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
“博学宏词”或“拔萃”
科举及第后所参加的吏部考试,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制举
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
宋制
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明制
与清制大致相同
清制
童试
童生→生员(庠生,秀才)
童生参加童试,考中后录取"入学"后称生员
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
增生,也有一定名额
附生,新“入学”的生员
廪(lǐn)生是廪膳生员的简称,明初生员每人每月皆由公家给粮食,故称为廪生。 后来名额增广,在增广名额中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不廪粮。 明代府学县学之外还有附学生员,简称为附生
乡试
每三年,各省省城举行
秀才→举人(第一名解元)
乡试又称大比、秋闱(秋天举行),秀才乡试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
会试
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
举人→贡士(第一名会元)
会试又称礼闱、春闱(春天礼部举行),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
皇帝主试的考试 分三甲录取
贡士→进士(第一名状元)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lú)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姓名
姓指母亲一系;氏指父系一系(汉以后姓指父氏)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女称姓男称氏
女称姓
姓前冠孟(伯)仲叔季以视排行---孟姜 伯姬
姓前冠所自出的国名或氏-------齐姜 晋姬
姓前冠配偶(国君)受封的国名------秦姬 芮姜
姓前冠配偶(士大夫)的氏或邑名----赵姬 孔姬
死后冠谥(shì)号(配偶或本人)------武姜 昭姬
男称氏
字
周贵族男子字前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fǔ)”或“甫”表示性别
伯禽父
可省父(甫)---伯禽
可省排行-----禽父
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避讳
避君讳,避家讳,讳嫌名(同音字)
礼俗
阶层
王>诸侯>卿大夫>士(家臣)>庶人>奴隶
冠礼
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笄礼)
婚姻
名称
婚是女方的父母,姻是男方的父母
妻
嫡夫人,正妻
媵(yìnɡ)
非正妻,高于妾,战国后废除 女方以姪(zhí兄弟之女)娣(dì妹妹)随嫁称媵
妾被认为是贱妾,是嬖(bì)人
六礼
纳采,男家向女家送一点小礼物(一只雁),表示求亲的意思
问名,男家问清楚女子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
纳吉,在祖庙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在问名纳吉时当然也要送礼
纳征,等同宣告订婚,所以要送比较重的聘礼,即致送币帛
请期,择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
亲迎,迎亲
合卺(交杯)
丧葬
人将死时称属纩(属指放置纩指新絮[蚕丝]--放置蚕丝试看断气否)
流程
复
生人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
沐浴
敛(殓)
小敛,给尸体裹上衣衾(qīn),越是贵族,衣衾越多
大敛,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
殡(bìn)
停丧待葬
出殡--送葬,送灵柩到埋葬之地
葬
殉
棺
椁
外棺,用以保护棺材
丧服
凡丧服上衣叫衰(披在胸前),下衣叫裳
五服
斩衰(cuī)
衰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衣旁和下边不缝边谓斩
三年丧,等级最重-----丧父、丧子、丧夫、丧君
齐衰
衰用熟麻布做,缝边整齐
齐衰三年-----丧母(父卒)、母丧长子
齐衰一年,用杖(称杖期)----丧母(父在)、丧妻
齐衰一年,不用杖(称不杖期)-----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已嫁女子丧父母、媳妇丧公 婆、孙(女)丧祖父母
杖:服丧时手中所执杖
齐衰三月---丧曾祖父母
大功
丧期九个月-----男子丧出嫁姊妹和姑母、丧堂兄弟和未嫁堂姊妹,女子丧丈夫祖父母伯叔父母、丧自己兄弟
小功
丧期五个月-----丧从祖祖父[母](伯祖父叔祖父[母])、从祖父[母](堂伯堂叔[母])、从祖晜弟、从父姊妹(堂姊妹)、外祖父母、女子丧丈夫姑母姊妹,丧娣姒
缌(sī)麻
丧期三个月,等级最轻------丧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外孙,外甥,婿,岳父,舅父等
宗法
族,昭,穆
族
九族(同姓)
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
三族(九族之外)
父子孙
父母、兄弟、妻子
父族、母族、妻族
昭穆制(周)
周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昭”“穆”两辈,试从大王(古公亶〈dǎn〉父)算起,大王的下一代是大伯、虞仲和王季,这是昭辈;王季既属昭辈,则王季的下一代文王、虢(guó)仲和虢叔就是穆辈。各代依此类推,文王的下一代是武王,又是昭辈
大小宗
大宗
嫡长子孙一系
小宗
非嫡长子孙一系
亲属
直系
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王父[母])、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来孙、晜(kūn同昆)孙、仍孙、云孙
旁系
父系
父之兄为世父(伯父)----世母(伯母) 父之弟为叔父--------叔母(后称婶) 父之姊妹为姑 伯叔之子(堂兄弟)称从父晜弟(又称从兄弟) 姑之子女称中表(表兄弟姊妹)--中表为晋以后才有的称呼
祖父兄弟(父之叔伯)称从祖祖父(伯祖父[母]、叔祖父[母]) 从祖祖父之子称从祖父(堂伯[母]、堂叔[母]) 堂伯叔之子称为从祖晜弟(又称再从兄弟、从堂兄弟)
曾祖兄弟(祖父叔伯)称族曾祖父[母]或族曾王父[母] 族曾祖父之子称族祖父或族祖王父 族祖父之子为族父 族父之子为族兄弟
兄之妻为嫂 弟之妻为弟妇 兄弟之子女为从子(侄)、从女(侄女)--姑侄对应 兄弟之孙为从孙 姊妹之子为甥(外甥)
母系
母之父母称外祖父(外王父[母]) 外祖父之父母称外曾王父[母]
母之兄弟为舅,母之从兄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姨) 母之兄弟姊妹之子为从母兄弟姊妹(后也称中表)
妻族
妻之父为外舅(岳父) 妻之母为外姑(岳母) 妻之姊妹为姨,兄弟为舅
夫族
夫之父为舅(嫜) 夫之母为姑(舅姑或姑嫜) 夫之妹为小姑 夫之弟妇为娣妇,夫之嫂为姒(sì)妇----简称为娣姒、妯娌(zhóu lǐ)
杂
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互称婚姻(婚是妻之父母,姻是夫之父母) 两婿互称娅(yà)---后代俗称为连襟(襟兄、襟弟)
宫室
宫
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有围墙包着,室是其中一个居住单位 秦汉以后,宫为王者所居特称 古代宫室坐北向南。内部居住空间分为堂、室、房。
堂(殿)
位于宫室前部分(不住人)。 堂前有阶(整栋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故进入堂屋称“升堂” 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称东序、西序
室
位于堂后面(住人)
房
位于室东西两侧(东房和西房)
户
本义单扇门,室户偏东,通向堂
牖
户西的窗口,开向堂(上古"窗"专指屋顶上的天窗,墙壁上的窗叫"牖") 室朝北的窗口叫"向"--“向,北出牖也。”
中庭
堂前阶下通往前门的庭院空间
阁厢
两序外东西各有一小夹室称东夹、西夹,这就是阁(汉阁又指小门)
东夹、西夹前面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
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
瓦当
屋上筒瓦最接近屋檐的一节。当同“挡”,意思是挡板
廊庑
堂下周屋,无墙壁用作通道。见于帝王将相之屋
台榭观阙
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木构建筑,只有楹柱没有墙壁,在水边建造用作观赏的亭形建筑。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豁口,所以叫阙。汉宫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建筑物,至于道教庙宇叫观则是后起意义
甓
砖---瓴甋
版筑
古代筑墙术
穷人住房
筚(bì)门圭窦,甕(wènɡ)牖绳枢
衣食住行
车马
车马
规格
天子驾六--《春秋公羊传》《后汉书》 天子驾四--《周礼》《诗经》
驾二马为骈(pián),驾三马为骖(cān),驾四马为驷
车马并举
马等同车
"有马千驷"指有一千乘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马单骑之风才渐盛
服牛乘马
马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 牛车--载运货物
车舆

舆
车厢(乘人)---故后世轿子也叫肩舆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称“立乘”(妇人不立乘)
绥(suí)
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
輢(yǐ)
舆两旁的木板,可倚靠身体
式(轼)
1.舆前部的横木,可凭倚扶手 2.古人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的姿势表示敬礼(但兵车不式)
辋毂
辋(wǎnɡ)
车轮的边框
毂(ɡǔ)
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来穿轴木)
辋毂同心圆
辐
一根一根的木条,一端接辋,一端接毂
车轴
上驾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车轴固定不转(故车軎也不转) 轴两端露在毂外的部分,叫軎(wèi又写作轊),又叫轨(可用以攻击称毂击) 軎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辖,不让车轮外脱
辕(辀)
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 辕--夹在牲畜两旁的两根直木,适用于大车; 辀--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适用于小车
轭(衡)
车辕前端横木,用来驾在牲口脖子上 轭(大车)衡(小车)
輗(軏)
车辕前端插上的销子,和轭相连 輗(大车)軏小车)
车盖
古呈伞状
釭锏
釭
輨
毂外加的防止毂开裂的金属套
釭
毂内加的直接和车轴接触的金属套
釭字的另一个意思是油灯。 釭字作油灯讲时,读为ɡānɡ 釭字作车毂内套讲时,读为ɡōnɡ。
锏
车轴两端与毂接触的部分钉的金属套
毂和轴实际接触摩擦部位是釭和锏 釭锏可提高轴毂的强度和耐磨性
轫
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 行车时先把轫移开,故启程称“发轫”。“发轫”也引申为事情开端
座次
贵族
尊者在左(古人尚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称骖乘(又称车右)
兵车
主帅车
主帅居中掌旗鼓,御者在左,车右在右保护主帅
一般车
御者居中,左一甲士持弓,右一甲士持矛
骖服
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则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 细分则服之左曰骖,右曰騑
驱动
服马提供动力,骖马控制方向
六辔(pèi)

驾驷马的缰绳共有六根,谓“六辔” 实则八辔(一马两辔),两服马各一辔系在车辀,六辔握在御者手中
中间四辔牵动四马.最左(右)辔牵动骖马[若断裂可用中间四辔]控制方向
其他
安车
日常生活中代步工具,安车上人一般是坐着的
辒辌(liánɡ)车
车厢三面有窗,可根据天气冷热选择开关窗 秦属安车,后用于运送尸体便不再属于安车(始皇尸体用其运送)
牛车
西汉时牛车是规格比较低的车。到东汉中期,很多士大夫已经乘牛车。东汉晚期,牛车代替马车,成为官员、贵族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
饮食
单位
石
重量
1石=60斤(西汉)。西汉1斤约合今250克(半斤),故1石≈30公斤
体积
粮食多用体积单位
1石=10斗,1斗=10升。西汉1升约合今200毫升,故1石≈20升(1石比今天标准饮水机的水桶容量略大)
石等同斛 斛是官方法定体积单位 石是民间借用单位(至宋才定为官方体积单位)
大小石
大小石体积比约为5∶3 大石≈20,000毫升 小石≈12,000毫升
谷食
五谷
稷
小米(又叫谷子) 稷在古代一度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社稷
黍
黄米(又叫黍子) 《诗经》黍稷连称(可见地位大致等同),古代黍被认为是较好吃的粮食
麦
麦分大麦小麦 大麦叫麥牟(móu),又名来牟
菽
豆类 上古只称菽,汉以后叫豆
麻
大麻子(蓖麻子) 古代也供食用,但麻不是主要粮食作物,古代以丝麻或桑麻并称
六谷
稷、黍、麦、菽、麻、稻
百谷
泛指粮食谷物
谷禾粟粱
谷是百谷的总称
禾本专指稷,后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
粟本指禾黍的籽粒,后也用作粮食通称
粱是稷的良种。古人常以稻粱并称(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称(认为是精美的膳食)
粮
粮食炒成干粮叫糗(qiǔ),也叫糇(hóu)粮 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
肉食
三牲
牛
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层吃得起
羊
羊为普遍的肉食(故美羞羹等多字从羊)
豕
游牧时代猪不易养(故关于肉食的字多从牛羊) 农业时代易养猪(故家圂等关于定居的字从豕)
太牢--祭祀时三牲齐全 少牢--只用羊豕不用牛
肉制品
脯
干肉,又叫脩(xiū)
醢(hǎi)
肉酱 醓醢(带汁肉酱)、鱼醢、蜃醢(蛤蜊酱)
菹(zū)
腌肉腌鱼 鹿菹、鱼菹等
葅(zū)
酸菜、泡菜
齏(jī)
细切的瓜菜
醯(xī)
醋
羹
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
加五味的肉羹
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
五味
醯、醢、盐、梅(酸味)、葵(葵可换葱或韭)
家禽
鸡
鹅
鹅=雁(野雁,舒雁=家鹅)
鸭
战国时叫鹜(wù),鸭又叫舒凫(fú),对应野凫(野鸭)
综合加工食品
面点
饺子等
食盒
茶
茶道
唐
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 同时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
元至现代
茶叶泡水
罗
筛子,“茶罗”是一种专用来筛茶粉的茶具
则
一种长柄浅匙,专用于烹茶时向滚水中加入碾碎的茶粉
槚(jiǎ)
茶树古称
荼、茗
《尔雅》郭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饴
饴(yí)
麦芽糖(软,膏状)
餳(xínɡ)
糖块(硬,块状),由饴加上馓(糯米粉)熬制成
石蜜
白沙糖,舶来品(外国进贡)
酒
古代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蘖(niè)(酒母)酿成,不是烧酒(烧酒是后起的)
乳酪
湩(dònɡ)
牛马乳
酪
干酪
湿酪(酸奶)
酥
本义属酪类,又称“酥油”
醍醐(tí hú)
上等乳酪 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最上品
乳酪是胡人食品,汉人不食乳酪 唐时汉人逐渐习惯乳酪了
衣饰
头衣
冠
冕和弁的总名
功能
"帽子"----用以束发
古人蓄长发,吴越断发文身(蛮夷)
用法
用发笄(发簪)绾(wǎn)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
形制
冠梁
冠圈
缨(yīnɡ)
冠圈两旁的两根小丝带,可在颔(hàn)下打结
练委(ruí)
两缨结余下垂的部分,有装饰作用
冕
黑色,一种最尊贵的礼冠,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冕,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
形制
延(綖)
位于上面的一幅长方形版
旒(liú)
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天子十二旒)
弁(biàn)
爵弁
没有旒的冕
皮弁
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瓜皮帽
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需横插一根较长的笄(不同于发笄),笄穿过发髻,把冕弁别在髻上。笄的一端系上一小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到笄另一端。这根带子不叫缨而叫纮(hónɡ),笄两端各用一条名叫紞(dǎn)的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名叫瑱(zhèn)。因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叫塞耳
巾
底层劳动时擦汗的布----《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
庶人不戴冠只能戴巾帻
帻(zé)
包发的巾(黑色或青色),庶人所戴
黔首(黔,黑色)
秦时称呼人民
苍头
汉时称呼仆隶
帻有压发定冠作用,故后来贵族也戴帻(帻上再加冠)
上衣
上衣称衣
襦
裙襦对应
衣袂(mèi)
衣袖
袄
长袄,摆线在膝盖上下-----------袍
短袄,摆线在腰际至臀部之间----襦
袿(ɡuī)
长襦,妇女专用上衣
下衣
下衣称裳 裳本义裙
袴(kù)--裤
不遮裆部
胫(jìnɡ)衣
仅套在小腿上,大腿和裆部无遮拦
接近于现代裤子形状,但是是开裆裤
裈(kūn)
遮裆部
犊鼻裈
三角无裤管,遮羞布,(同今日本相扑所穿[日近唐制,汉比唐略宽])
膝裈
合裆短裤,长及膝
裙
裙襦对应
襦裙非妇女专用,唐宋以后裙才为妇女常服
深衣
上、下衣一体
类别
直裾
曲裾
襟
胸前衣服的前片。左边一片叫左襟,右边一片叫右襟
右衽,左襟盖住右襟 左衽,右襟盖住左襟
上古敛死者左衽
裾
衣襟的边
衣袍的通称-《说文》
袍
上下衣一体,可作贴身内衣(从战国至西汉,人们选择贴身内衣更常穿袍而非裈)
带
绅(shēn)
束衣大带
鞶(pán)
用来悬佩玉饰等物
其他
玉
杂佩
组玉佩,连缀在一起的多个佩玉,走路可发出声音(冲牙和两璜相触)
上端是一枚弧形的玉叫珩(hénɡ-衡),珩两端各悬一枚半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瑀(yǔ),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
玉冲牙,其实就是玉觽。古代玉佩是用丝线编结后挂在身上的。觽就是用来解开绳结的玉器。从西周到西汉,组玉佩往往和玉觽同出,或者玉觽就是组玉佩一部分
环佩
圆环形玉佩
玦佩
有缺口的环佩
御寒
裘
皮衣,毛外露
裼(xī)衣
裘上加的罩衣(用于行礼或接见宾客时)
袍
上古指长袄(内铺絮绵或麻)----后单袍也指袍
布帛
帛
丝织品总称----贵族穿
绮(qǐ)
缃绮(缃-淡黄色)
丝绸,有花纹图案的丝织品,单色
锦
彩色丝织物,多种颜色
縠
绉纱,质地轻薄纤细表面起皱的丝织物
绫
发展于绮,质地轻薄光滑柔软
布
上古还未懂种棉花 所以布并不是棉织品
麻织品或葛织品----庶人穿(称布衣)
褐
粗植物纤维编织品----贫苦之人穿(称褐夫)
什物
坐卧
用具
席
屦(jù)
用麻葛等做的鞋-----古人席地而坐故登堂必先脱屦
筵
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
席
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
筵席代指酒馔(酒席)
席镇
用来压席子,方形席的四角各放一个
床
可用作卧具,又可用作坐具
几
长方形小桌案,席地坐时供坐者凭依
古以几杖并举,作为老人用具
案
进送食物(书籍)用的有足托盘(长方形案四足,圆形案三足) 后由托盘形演化成案几桌形
规度
坐姿
长跪
两膝跪席,臀部坐于脚后跟上,起身时,先把腰挺直称长跪,表恭敬
箕踞
臀部着地,两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状如箕------不恭敬的坐姿
坐式
不席而坐
不铺席子直接坐地上
席不正
席子边和墙不平行或不垂直
不合于礼的坐式
耕猎
弋射
在射出的箭后拴上绳子,便于将射中的鸟兽收回
射出的短箭叫“矰(zēnɡ)”,箭上系的绳子叫“缴(jiǎo)”
农事
铚(zhì)
短镰刀
钹(bá)
长柄大弯镰刀
耒耜(lěi sì)
耕田工具
钱镈
耘草挖土的铲形农具
春秋晚期战国货币模仿钱镈的形状,称钱或布(布古音同镈bó)
照明
《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华灯错些 兰膏--加兰香炼的膏,燃起来有香味
烛
火炬
庭燎
火炬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
镫
灯
膏
兽类脂肪,用以点灯
烹食(祭祀)
鼎
用来煮肉盛肉,上等食器,国家政权象征
多是圆腹三足(三足鼎立)--方形鼎四足(司母戊鼎) 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铉(xuàn),铉是抬鼎用的杠子
鬲(lì)
烹煮器,性质地位与鼎基本相当(春秋中期衰落,战国时已很少,秦汉时绝迹)
形制略同于鼎(鼎发展于鬲),鬲足空心呈袋状(鼎足实心)
甗(yǎn)
蒸食器
下半部是鬲(用作水锅), 上半部是甑(zènɡ,蒸锅), 中部是箅子(bì,带孔,用来通水蒸气)
簋(guǐ)
用来盛黍稷,贵族礼器(祭祀)(商至东周)
使用数量表明贵族身份级别 一般使用时是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
盨(xū)
用来盛黍稷等,形制接近长方体(西周中期至春秋)
簠(fǔ)
用来盛黍稷等(西周至战国)
形制为对扣着的一对梯形台状盛器,分开则成为两个一样的器皿
敦(duì)
用来盛黍稷等,发展于簋(春秋中期至战国)
豆
用来盛肉酱(商末至战国)
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笾(biān),瓦豆叫做登或豋
酒器
饮酒器
爵
饮酒器的通称
角
觚(ɡū)
西周中期绝迹(商因酒而亡,故周禁酒)
觯(zhì)
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
杯
可饮酒,也可盛羹
羽觞
椭圆形的杯,两侧有弧形的耳,又称耳杯
盛酒器
尊
觥(ɡōnɡ)
同时又是饮酒器
罍(léi)
壶
除盛酒外,还用来盛水
舀器
斗勺
舀叫做挹(yì),舀后倒到饮器中叫作注
匕刀俎
匕
长柄汤匙,从鼎内将肉取出
刀
用来切肉以吃
俎
长方形木板,放肉便于刀切
釜甑
釜
相当于甗的下层
甑
相当于甗的上层
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箸
筷子(先秦一般不用筷子,到汉代才流行)
盥洗器
槃(盘)
用匜洗手时,下面用槃接水 也用于饮食(杯盘狼藉),但不属于现代盘子(瓷器)
匜(yí)
用来浇水洗手 形似瓢,有把,有足,有盖
其他
扑满
陶制存钱罐---满则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