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整理的内容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编辑于2021-11-15 09:58:28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概念
整体性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统一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
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统一
人的形体与精神的相互依附,不可分割
人与自然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形成的哲学/理论基础:气一元论
辩证论治
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症
症状:病人一场主观感觉或行为,恶寒、发热等
体征:病人的异常现象,舌红、脉数等(脉象,是由医生检查出的临床征象,不属病人自身的异常感觉和行为,故属“体征”。)
二者是病和证 的基本要素
证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风寒感冒证
现阶段
病
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整齐预支抗争引起的集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总过程
全过程
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辩证论治
运用 中医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辩证
思维: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
论治
思维: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法等
辩证论治应用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辩证与辨病相结合
体系形成的主要思维方式:整体观察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4个经典和意义)
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
将经期、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领域构建 藏像、经络 理论体系
难经
脉学
提出81个问题,《黄帝八十一难经》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六经辩伤寒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创立辩证论治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基础
载药365种,上中下三品
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金元四大家
中医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阴阳学说
含义(三个阶段最初、最终的哲学含义)
应用
五脏(阴) (六腑阳)(自身整体性的中心)
心(火) 阳中之阳
肺(金) 阳中之阴
膈之上 阳
肝(木) 阴中之阳
肾(水) 阴中之阴
脾(土) 阴中至阴
膈之下 阴
时间
上午 阳中之阳
下午 阳中之阴
前半夜 阴中之阴
后半夜 阴中之阳
形体组织
皮肤 阳中之阳
肌肉 阳中之阴
筋 阴中之阳
骨 阴中之阴
腹背外肢
背 阳,腹 阴
四肢外侧 阳,四肢内侧阴
内容
对立制约
互根 互用
交感 互藏
消长
转化
自和 平衡
阴阳偏衰形成的虚证,用“补其不足”的方法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五行学说
五行归类表,春夏、心肝、生长化收藏等对应
金木土水火(相克)
木火土金水(相生)↓
春夏长夏秋冬(季节)
生长化收藏(五化)
东南中西北(方位)
泻南补北——泻心火,补肾水(滋阴降火法)
佐金平木——清肃肺气 以抑制 肝气上逆
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症。 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
肝心脾肺肾(五脏)
目舌口鼻耳(五官)
经脉肉皮骨(形体)
怒喜思悲恐(情志)(悲/忧)
青赤黄白黑(五色)
酸苦甘辛咸(五味)
四季的主脉分别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总结)五行基础: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相生和相克
制化和胜复
乘侮
母子相及
五行的各种关系,题目:下列五行关系正确的是 (画木火土金水五角心图)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
五脏的形窍,气机主升/降
五脏的行窍。气机升降。(五脏中除了心都和水有关)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肝
将军之官。肝性生升,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左肝右肺龙虎回环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持津血运行、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主藏血(1贮藏血液:濡养肝及形体官窍、为经血生成之源、化生和濡养肝气、肝藏血,血舍魂 2调节血量(人精则血归于肝)3防止出血过多)。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
心
君主之官,大主,为阳脏而喜通明。(脉为血之府)
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主神明。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在液为汗,血汗同源。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藏神。 与夏气相同 。冬病夏治。
心火上炎:面色 红赤、舌色 深红、脉象 脉数、 心胸部感觉 虚里烦热
心血瘀阻:面色 青紫、舌色 紫暗、脉象 脉涩结代、心胸部感觉 闷痛刺痛
脾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理论基础:化水谷)。土(生化、承载、收纳)。脾生理特性:以升为健,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水谷、水液),主升(升清、升举),主统血。在志为思(不善思考,走神),在液为涎(晚上流口水),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通于长夏(闷热)之气
肺
相傅之官,华盖,娇脏(不耐寒热)。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主宣发和肃降(肺气运动特性),通调水道(主依赖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气血水)。在志为悲(忧):悲则气消,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藏魄。 通于秋气。
肾
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封藏之本。气之根。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主水液,主纳气。在志为恐(恐则气下),在液为唾,在体为骨(牙齿),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耳背、耳鸣)及二阴(前阴(外生殖器、尿道口)及后阴(肛门)),肾主生殖。肾藏志。通于冬气。
肾精 化生为 肾气
肾阴
滋润和濡养作用的部分,一身诸阳之本,又称真阴,元阴,真水。
肾阳
肾中精气所包含的对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温煦和推动作用的部分,为一身诸阳之根,又称元阳,真阳,真火。
温煦和推动参与水液代谢的肺、脾、三角、膀胱等内脏
升清降浊
控制膀胱的开合
主水液中 肾阳的作用
五脏的功能等
五脏
心肝脾肺肾
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形态特点:中实、实质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空、官腔性器官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
贮藏精气(功能似脏)
多中空(形似腑)
藏而不泄
精、气、血、津液、神
气
人身之气
组成:先天精气所化生之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之谷气及吸入自然界清气
分类
与邪气相对而言
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从生成来源而言
元气:先天精气 所化生
谷气:水谷之精 所化生
从分布部位而言
营气:行于脉中
卫气:行于脉外
两者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营气
性质:精纯柔和
分布:行于脉中
来源与生成
营气来自于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由水谷精微中 精华 部分化生而成
功能:营养周身、化生血液
属性:主内守属阴
卫气
性质:慓疾滑利
指卫气刚悍,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慓:急迅
分布:行于脉外
来源与生成
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中 慓悍之气
功能:温养脏腑、护卫体表
属性:主卫外属阳
宗气
水谷之气
自然界清气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气血精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气与津液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
津能生气
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
精化血
血化精
津血同源
津能化血
病理:夺汗者无血、水谷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大汗、吐、泻、严重烧伤
治疗:不能用放血、破血疗法,防止津液及血液耗伤
血能生津
病理:夺血者无汗、血液亏耗失血
治疗:失血者不能用汗法,防止津液和血液进一步耗竭。 亡血家者不可发汗
气机失调的各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升降出入)(6)
气机不畅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
经络
体质
不考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六淫邪气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 外感病邪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的 自然界气候变化
六淫邪气各自性质、致病特征、常见临床表现、概念
燥邪致病最容易伤什么 ?津液
湿邪趋下 临床表现
寒邪特点
以下符合风邪特点的是
内伤病因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内伤
怒则气伤、思则气结等
劳
过度损伤什么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问答题1个10分(藏象的内容、脾肺肝)
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的
面色脉相舌色
心外应虚里?
气为血之帅的内涵(气与血的关系)
气升血、气摄血、气行血
人身三宝
精气神
精气互相化生,精生气、养神,神统驭精
什么是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肺气宣发、肺气肃降、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具体表现
题型
单项选择
B型
不同题干公用一组
有名词解释的选择题
多选题
2个以上的选项
症 患者自己发现的,证 医生发现
肾精盛衰的标志
齿骨化
A2型选择题
小病案题
某女因家庭纠纷导致肝气郁结,是母病及子等吗?
经络、体质不考
中基中诊各50
的内涵(气与血的关系)
满:精微物质 实:水谷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