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化疗):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死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消除或缓解它们所致的疾病。化学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恶性肿瘤药。(化疗药主要作用于非人体本身的组织或器官)
理想的化疗药应该对病原体有高度选择性毒性,而对宿主无害或少害,毒副作用相对较轻。
化疗指数(CI):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LD50/ED50;CI越大,药物治疗效果越高,对机体毒性越低,临床价值高。
安全指数: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比,LD5/ED95
抗生素:来自真菌、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理生化过程的化合物。(人工半合成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
抗菌药的评价指标
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分为窄谱(仅对一种属细菌~)和广谱抗菌药。(抗菌谱是抗菌药物治疗作用对象,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分为体内与体外两种方法测定。体外:最低抑制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短暂接触抗生素后,当抗生素浓度降至MIC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持续一定时间。(故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PAE长的,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果,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耐药性: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的现象。(超级细菌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