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思维导图,详细介绍了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等内容,需要的自取。
编辑于2021-11-23 17:56:00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隋唐五代文学(隋唐至五代)35%
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隋代文学
隋代文学作者
由北周、北齐入隋: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卢思道:
代表作:《从军行》南朝歌行体; 以边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笔力苍劲; 体现了一种贞刚之美,北方诗人的重气质。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薛道衡
成名作:《昔昔盐》南朝闺怨诗题材; 特点:辞清句丽,委婉细腻; 北方文人学习南朝文学表现手法时,诗风转变的代表。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由梁、陈入隋:江总、许善心、虞世基;
隋炀帝杨广创作特色
清丽明快、动静结合、壮阔明朗 善用白描、语言清明
无名氏《送别诗》 被沈德潜誉为“竟似唐人手笔” 预示南北诗风合流趋势,如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贞观诗坛
1、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为文坛盟主,在他身边, 聚集了一大批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如虞世南、上官仪。
2、诗风受南朝诗风影响,重声律辞藻。
上官体
1、上官体诗多应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
2、代表作家为上官仪
创新: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技巧纯熟,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
局限:题材内容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王绩
代表作:《野望》(早期五言律诗)
诗歌境界: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
隐逸诗风:平淡自然
初唐四杰 王杨善五言 卢骆善七言
王勃
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
代表作 《滕王阁序》及附诗
杨炯
华州华阴(今陕西)人
代表作《从军令》
现存14首五言律
骆宾王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
代表作 《咏蝉》
卢照龄
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人
七言歌行恣肆奔放 词采富赡
代表作 《长安古意》
文章四友
1、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作诗以五律居多,其中杜审言最有诗才。 如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体现了 丰满圆融的特色。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宋之问、沈佺期
文学贡献:律诗的定型
1、宋之问《度大庾岭》:真切细腻,诗律和对仗十分的工整。
2、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初唐七律的样板。
3、他们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陈子昂
1、创作特色:复归风雅,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 风雅传统。
2、代表作:《感遇》38首,被杜甫赞“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登幽州台歌》: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质实清新;
吴中四士
1、指初、盛唐之交的四位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2、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因《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的进展,为盛唐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充分的准备。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
1、长篇歌行,采用乐府旧题,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2、抒情气氛优美浓郁,语言清丽,笔触细腻,韵调流利婉转;
3、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特点:拟古乐府,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 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消极感伤。
盛唐的诗人们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
王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代表山水田园诗有 《山居秋暝》、《辛夷坞》、《辋川集》等。
王维诗歌的特色: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诗境;
2、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3、空灵的寂静,对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的感悟。
4、诗歌有禅趣、表现“无我”之境。
山水田园诗派
1、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山水诗、 田园诗创作传统,风格相近。
2、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 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3、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孟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终身不仕
。 代表作:《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夏日南亭怀辛大》《宿建德江》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风格特点:
1、自然平淡,贴近生活,平易近人,语言自然纯净,更接近生活并且易懂。
2、从高处起笔,自寂寞处低回,把景与情融合起来,诗境平淡清远而意兴 无穷。如《宿建德江》写出了客居他乡之人的忧愁别绪。
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
王翰诗歌特点
豪饮旷达写征战,连珠丽辞中蕴涵着清刚顿 挫之气,极为劲健。语言明快、节奏鲜明。
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以七绝闻名,尤以边塞诗闻名。 宫怨诗:《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边塞诗:《出塞二首》《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七绝边塞诗的特点
1、诗体多为七言绝句。
2、多写军旅苦幸,诗风苍凉悲壮。
3、讲究立意构思,绪密思清。
4、语言含蓄雄放,意境高远深沉。
崔颢《黄鹤楼》
1、被严羽推为唐人七律之首;
2、诗的前半段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半段落入深重的乡愁;
3、采用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风格豪爽俊丽。
李颀、祖咏
祖咏《望蓟门》:调高语壮,气格雄健;
李颀《别梁锽》:颇负盛名的送别诗,刻画人物生动;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边塞诗
《燕歌行》:沉雄气质、浑厚骨力、韵平仄相间;
《塞下曲》: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塞上闻笛》:语意双关,虚实结合,意境阔远;
“高岑”
1. 盛唐诗人高适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
2. 多写边塞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3. 诗歌具有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高适边塞诗的表现特点
1. 意气高昂,慷慨悲壮。
2. 气质沉雄,境界壮阔,以浑厚骨力取胜。
3. 边塞诗除了七言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 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融为一体,苍凉悲 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
岑参,袓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今湖北江陵)。 最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盛唐边塞诗人里,岑参是留存作品最多。 代表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天山雪歌送萧志归京》《逢入京使》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1)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 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奇伟壮丽。(意奇、语奇)
(2)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声调激越,音乐奇美。(调奇)
(3)艺术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 新,用韵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的,也有两句换韵。
李白
李白及其各体诗作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土,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李白的乐府
借古题写现实:《丁都护歌》
用古题写己怀:《将进酒》,《蜀道难》
李白的歌行
1、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 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至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2、气势凌厉,悲中见豪、激情喷涌,气势奔放,慷慨激昂, 诗风豪迈飘逸,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李白的绝句
总特点: 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1、七言绝句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多写人与自然的融合, 表现日常人情之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自然天成。
2、五言绝句,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自然含蓄。
3、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具有乐府民歌风格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很少对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发豪迈气概、 激昂情怀、气势奔放、纵横驰骋;
2. 想象的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3. 意象类型: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4. 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明丽爽朗
杜甫
杜甫及其诗歌的诗史性质
杜甫,字子美,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巩县,晋朝名将杜预 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
杜诗的诗史性质
1、指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
2、以时事入诗,带有写实性质;
3、记事以抒情,充满爱国忧民精神。
杜甫的新题乐府
1、继承了《诗经》《离骚》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 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为乐府诗的 发展开辟了新路。
2、其乐府古体诗,有的采用乐府古题,如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命意的“行” 诗,但其内容完全写时事;有些另立标题,独创格调。
杜诗的写实手法
体现于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家事诗、自传诗、纪行诗。
1.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写实的写作手法。
2.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
3. 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4. 融入了强烈的抒情。
杜甫律诗创作成就
五七律兼擅,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 如《秋兴八首》、《登高》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拗体”律诗
他打破固定的律诗谱式,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表现了他造语贵新,同中求异的创作追求。
杜诗的艺术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感情深沉浑厚,回环往复,潜气内转,起伏顿挫。 例如,《咏怀古迹》《秋兴八首》等
杜诗的集大成
1. 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各 个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能兼取众人之长。
2. 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他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并能推陈出新。
3. 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
大历诗坛
韦应物与刘长卿
韦应物
早期:继承了盛唐诗人关怀现实、追求理想的传统,昂扬开朗,如 《寄畅当》。
后期: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 风格闲淡简远,如《寄全椒山中道土》。 将情真挚情感,用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表达,诗境明净雅洁意味深长, 被誉为 “化工笔”
刘长卿
最擅长五言诗,自许“五言长城”。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诗歌特点: 冷落寂寞,惆怅衰飒,凄清悲凉。 如《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大历十才子”
1、指唐代宗大历时期的十位诗人。
2、出自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 司空曙等人
3、诗风清雅闲淡。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十才子”诗歌的特色
1. 艺术表现上: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
2. 词语选择、意象的运用: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 彩,细微清幽的自然意象。
3. 描写逼真,工笔勾勒:刻画极为细致精巧。
4. 诗的意境:凄凉衰飒 ,流于浅近狭小。
顾况与李益
顾况诗歌的特点
1、受江南民歌影响,格调通俗明快。
2、俗中有奇,怪奇风格且充满狂放之气,如《悲歌》其二。
3、章法结构纵横有致,出人意表。
李益
边塞诗最多最好,尤以七绝为第一,七绝边塞诗最为著名。 如《从军北征》、《夜上受降城闻笛》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
诗风的两重性:
1、其边塞诗表现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豪迈气概,有盛唐余韵;
2、同时具有感伤悲凉情调,有大历的时代风貌,为中唐的先声。
中唐诗歌
元白诗派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元和十年(815),被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后期诗风浅近平淡。
白居易的诗歌分类
讽谕诗 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矛盾 《秦中吟》《新乐府》
闲适诗 诗风浅近平淡,表达知足常乐 《小池》《问刘十九》
感伤诗 抒情因素的强化 《长恨歌》《琵琶行》
杂律诗 写山水风光和友情 诗风自然流转,明丽圆熟 《暮江吟》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文学是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诗歌要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3、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
4、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 畅达。
元稹及元白诗派
1、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世称元九。
2、元白诗派:
(1)中唐时期出现的诗歌流派。
(2)诗歌写实尚俗。
(3)代表作家是元稹、白居易。
元稹诗歌类型
讽喻诗
讽喻诗:谈社会问题,讽刺时政《织妇词》 《田家词》《上阳白发人》等。
艳情诗
艳情诗:哀艳缠绵《离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悼亡诗
悼亡诗:饱含哀思,动人肺腑,寄寓人 生的至情。《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新乐府诗
叙事长诗
酬唱作品
元和体
1、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唱和之诗、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 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艳体诗等,统称为“元和体”。
2、这些诗突破了诗歌的传统,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张籍和王建
张籍: 以乐府诗出名; 多写“俗人俗事”; 有《野老歌》《牧童词》等。
王建: 乐府诗成就最高,如《田家行》。 以俗语、民歌入诗,《新嫁娘词》三首。 反映宫女生活、白描见长《宫词》百首。
韩孟诗派
1、贞元、元和至长庆年间的中唐诗歌流派;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
韩愈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又称韩昌黎。
韩愈诗歌的特点:
1、以文为诗: 以散文笔法写诗,用单行散句,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 连,多长篇古体诗,如《山石》即七言古诗散文化。
2、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甚至以丑为美,以气势 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
3、偶有清新自然的诗作,富于神韵、近似盛唐人的诗。
孟郊
孟郊诗歌的艺术特征
1、多表现自我悲慨和凄凉寒苦的贫困生活。
2、以苦吟著称,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3、也有古朴平易的小诗。如《游子吟》。
李贺及长吉体
字长吉,生于福昌昌谷 (今河南宜阳县) 有“鬼才”之称。
长吉体
1、指李贺诗的风格。
2、造语奇丽、喜用生新拗折字眼,笔触形象 而暧昧,带有神秘感
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1、基本风格:冷艳怪丽;
2、构思、意象、方面:新奇独创的特色,意象复合的“通感”, 诗风怪奇,意象虚荒诞幻。
3、遣辞与设色方面:苦吟见多,多用“泣、腥、冷、血、死” 字,造语奇丽、色彩浓丽鲜明,伤感冷艳。
3、风格各不相同,尚怪奇,重主观。
刘禹锡与柳宗元
刘禹锡诗歌创作成就
1、抒写内心苦闷、哀怨,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著精神;
2、咏史诗代表作:《石头城》、《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等;
3、富有民歌情调、清新质朴,如《竹枝词》,以七绝写民歌体诗。
柳宗元诗歌创作成就
1、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远, 风格清冷峭拔。
2、山水田园诗淡逸清和,如《渔翁》。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政治诗:批判现实、关注民生;抨击宦官乱政、表现对唐王朝命运 的忧虑;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等。
2、无题诗:
(1)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2)感情怅惘哀伤,形象迷离隐晦。如七言律诗《无题》。
3、要眇唯美的词美特征:表现在题材的细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 的朦胧唯美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
杜牧和许浑
杜牧及其诗歌创作
1、杜牧,字牧之,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人。
2、“小李杜”指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
3、怀古咏史诗:《登乐游原》、《题乌江亭》、《泊秦淮》等。
4、怀古咏史诗的特点:抒发政治感慨和见识、立意高绝、议论不落窠臼、 采用七绝形式。
“二十八字史论”
1、《徐彦周诗话》对杜牧怀古咏史诗的赞誉。
2、主要指杜牧的七绝怀古诗,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诗的妙用, 用鲜明的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的诗味之中。
许浑
许浑今存诗400余首,以五律、七律为主。 怀古咏史诗较为出色,如《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许浑千首湿”之说:诗中常出现的“水”的意象,善于写水。
贾岛与姚合
贾岛诗歌的特点
1、五律写得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
2、有句无篇,内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减损诗美。(缺点)
姚合“武功体
1、姚合诗被称为“武功体”。
2、代表作五律组诗《武功县中作》30首,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 以及个人生活的窘态,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
3、诗风清稳闲适。
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皮日休
1、深受白居易新乐府写实手法的影响,继承元、白新乐府写实批判精神。 如《正乐府十篇》《橡媪叹》等;
2、咏史诗立意新颖、议论精辟,如《汴河怀古二首》。
3、辞藻华丽,情韵飞扬的作品:《春夕酒醒》。
陆龟蒙:隐逸情调的七绝较成功;
司空图:消极遁世隐居,诗境冷清淡寂;
唐代散文
古文运动
1、中唐出现的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文以明道”; “不平则鸣” “唯陈言之务去” “文从字顺”
3、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及代表作家是韩愈、柳宗元。
韩、柳散文
韩愈的散文
柳宗元文学散文
1、主要是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创作;
2、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黔之驴》、《蝜蝂传》。
3、总体风格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沉郁的 诗意,以及明显的讽喻性、象征性。
《永州八记》
1、柳宗元被流放永州时写的一组山水游记;
2、其中代表作有《始得西山宴游记》等;
3、富有诗情画意,写景传神,借景物描写抒发怨愤之情。
晚唐讽刺小品文
1、晚唐小品文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批判性强,情感炽烈;
2、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唐代传奇小说
唐传奇
1、唐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
2、晚唐裴铏以“传奇”题名自己的小说集,原为专名;
3、宋代以后就以“传奇”作为这类小说体裁的统称,成为了一种 文体的名称
唐传奇的发展
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
发轫期 初唐至肃宗时 张鷟的《游仙窟》(字最多)
繁盛期 代宗至文宗朝 沈既济《枕中记》李朝威《柳毅传》陈玄佑 《离魂记》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
衰落期 文宗朝至唐末 单篇传奇很少,传奇专集大量涌现 侠客:《聂隐娘》杜光庭《虬髯客传》
《霍小玉传》
1、唐代传奇小说;
2、作者蒋防;
3、表现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
《枕中记》
1、唐代传奇小说;
2、作者是沈既济;
3、写热衷功名的卢生梦中经历富贵 荣华,醒后幡然彻悟的故事。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渐趋成熟;
2、善于描写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情节波澜起伏,严密完整,引人入胜;
4、语言运用散体古文,兼用通俗口语和骈文技巧,大量插入诗歌, 华实相扶、凝练传神。
唐代的俗讲与变文
俗讲
1、唐代民间说唱艺术作品。
2、内容:讲解佛教经义。
3、说唱结合,情节生动,语言通俗。
变文
1、唐代民间说唱艺术作品;
2、内容:讲唱佛经故事和讲唱人世故事;
3、散韵结合。
唐五代词
词的起源
词最初作为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 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 “曲子词”。又被称为“诗余”。
敦煌曲子词
1、在敦煌发现的早期民间词;
2、有相当一部分作品为唐代歌伎所作, 内容多涉男女之情;
3、风格素朴,富于生活气息。
早期文人词
1、中唐时期,部分诗人受民歌影响,创作的词。
2、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形制比较短小,清新活泼、明朗, 题材广泛。如张志和的《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
3、白居易和刘禹锡是中唐时期写词较多的诗人,作品的民歌风味明显。
温庭筠及花间词派
《花间集》
1、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 温庭筠、韦庄、等18家词共500首,编为《花间集》10卷。
2、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
3、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 奠定了“词为艳科”的基础。
温庭筠词作的特点
1、专以描写美女与爱情为主要内容。
2、词风秾艳柔婉、华美精工、词境缠绵悱恻、清丽疏淡。
3、在开创词境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他是由诗变词的开创性人物。
韦庄词的艺术特点
1、清丽疏放:自然清丽、疏朗显直、以疏淡为美,语言自然而意在言外。
2、主要特征是将文人词带回到民间作品的抒情路线上来。
3、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
4、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花间词派
1、晚唐五代出现的词派,词风婉丽绮靡。
2、代表作品为《花间集》。
3、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
影响:
1、影响了南唐和西蜀的词坛面貌;
2、开启了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
3、适应并助长了晚唐五代王族奢华的风气。
李煜及南唐词人 一冯二主
冯延巳
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词人,有《阳春集》, 存词九十余首,词作数量居五代词之首。
冯词特点: 注重心理体验,情致缠绵盘郁,词风雅丽,细腻深婉
李煜
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 世称李后主。
词作前期:宫廷宴享之乐,精细香艳;
后期:离愁别绪和亡国之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李煜《虞美人》
李璟
其诗充满了忧患情绪和对国势的伤感。 深婉清丽,富于情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三国两晋南北朝)20%
建安诗歌
建安诗坛社会背景
连年战乱,经济萧条,民生凋敝
士人积极进取、深沉叹息
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
士人重个性表现、抒情
五言诗的成熟
追求辞采华美、不假雕饰
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建安风骨
1、汉末魏初文人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
2、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3、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4、形式上,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首开风气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其父为夏侯嵩
文学成就及作品:
1、艺术风格为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2、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3、今存皆为乐府诗,以乐府旧题叙汉末事:《薤露行》《蒿里行》该两首被评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纯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出自组诗《步出夏门行》。
建安之杰曹植
曹植,字子建,曹丕弟。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五言诗成就很高。其诗歌被誉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前期:抒发其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后期: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如《赠白马王彪》。(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
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
2、艺术表现生动形象,辞藻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
3、艺术风格华丽绮焕,浑厚雄健。(即华丽壮大)
4、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
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如《燕歌行》二首。另有五言诗抒怀诗清峻悲凉,如《善哉行》《杂诗》。
曹丕诗歌的艺术特点
(1)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
(2)风格上,便娟婉约、纤丽清新;
(3)选用清词丽句、和谐的音韵;
(4)形式上,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建安七子
1、指建安时期七位文学成就卓著的文人。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孔融:主要成就在散文;
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
徐干:其代表作《室思》,拟写思妇怀人之绪,缠绵悱恻;
阮瑀:他的咏史诗,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的面貌,开启了后世左思咏史的先声。
应玚:存诗数首如《斗鸡》;
刘桢:《赠从弟》三首是其代表作
王粲: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市)人。七子之首,诗、赋最佳者。前期:多是抒发志士怀才不遇之悲愤,反映战争离乱引起的凄怆之情,如《七哀诗》三首;后期: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如《从军诗》五首
2、建安七子的作品前期往往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后期则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3、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
蔡琰
字文姬。著名学者蔡邕之女。现存作品有《胡笳十八拍》及骚体、五言《悲愤诗》各一首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悲愤诗》的艺术特点
1、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的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2、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3、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真实生动,深切地反映了汉末动乱年代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有史诗般的效果
正始诗歌
概况
魏明帝青龙元年至魏元帝咸熙元年这段时期的诗歌。新一代诗人阮籍、嵇康相继出现,诗歌创作进入了个新的阶段。
政治时局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政治黑暗不满现实对社会失望
理想破灭隐晦曲折理想境界
忧生之嗟沉痛委曲老庄倾向
玄学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1、追求理想境界与玄思妙想,表现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2、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作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思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阮籍
字嗣宗,阮瑀之子。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其成就在于82首《咏怀》诗。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有一种意蕴深沉之美;
2、有一种清逸玄远之美;被人称为“玄远”(响逸而调远);
3、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
4、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先河
嵇康
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州市)人,其文学成就要在散文,四言诗。
嵇康诗歌的艺术特色
1、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部分诗歌中有一种峻切之语,钟嵘说他“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3、能脱开《诗经》,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两晋诗歌
太康诗风的总体倾向
太康诗风的成因
时代背景: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改元太康
社会环境:时局稳定,经济发展
士人心态:求实逐利
诗歌风格,由建安的慷慨多气和正始的深邃哲思,变为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陆机 《拟涉江采芙蓉》:“上山采琼蕊,穷谷饶芳兰。
内容上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形式上---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描写更加细腻
陆机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今存107首。如《赴洛道中作》二首。赋胜于诗。其《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篇。他在《文赋》中说:“炳若縟绣,凄若繁弦”。其诗歌语言华丽排偶,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
潘岳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其诗歌在追求辞藻绮丽方面与陆机相同,被誉为“烂若舒锦”。诗的特点:辞藻绝丽,婉转侧折《悼亡诗》三首: 婉转凄恻,黯然神伤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左思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今存诗14首,《咏史》八首为其代表作。构思十年,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
左思的诗歌特色
1、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
2、充满着一种悲愤不平之气。气象阔大,笔力雄健。
3、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钟嵘誉为“文典以怨”,“左思风力”,即指他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刚健有力。或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使咏史诗有了新的飞跃
刘琨
字越石,史称他“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存诗4首,其中《扶风歌》与《重赠卢谌》最为优秀。诗歌特点:“清刚之气”、“清拔之气
游仙诗与玄言诗
郭璞
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诗、赋兼善。游仙诗最为著名。其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被称为“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游仙诗
1、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以“游仙”为诗名,始于曹植《游仙诗》;
2、内容有两种:求仙长生之意,愤世嫉俗之言;
3、郭璞的游仙诗成就最高
玄言诗
1、发端自魏正始时代,东晋中期是其成熟和高潮期,东晋末式微。
2、内容上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表达上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3、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
玄言诗文学贡献
1、直接影响了陶渊明诗平淡自然风格,对冲淡自然、旷达闲适的风格影响深远。
2、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成熟和发展的奠定基础。
3、总之,偏安的心态,中朝玄谈的流风遗韵,高雅脱俗的情调和流连山水的审美情趣,加之佛教般若空观的影响,使玄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了主流地位。
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概况
陶渊明,字元亮。《宋书·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辞去彭泽令一职后,从此归田不仕。
思想境界
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
儒家的安贫乐道
佛家般若思想
陶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2、心境的平和散淡,韵味醇厚,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诗歌情绪平和
陶渊明的文学贡献
1、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2、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韵味极为淳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
3、开创文人诗歌创作新领域,“开千古平淡之宗”,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陶渊明散文作品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书》
文章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的辞赋
《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诗歌发展总趋势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
创作趋势 重艺术特质、抒情、娱乐
诗歌风格 清新活泼
北朝:439-581(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创作趋势 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诗歌风格 刚健激越
南朝诗歌的发展
元嘉诗歌刘宋时期
元嘉诗歌新变
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元嘉诗风新变原因
1、刘宋时代儒、玄、佛并存,甚至在政权领域内儒学已占主流。
2、刘宋皇室出身寒微,世族文人无实权遂有人世多艰之感慨,而淡忘了玄思。
3、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游乐自然山水。
4、元嘉诗人主要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等人
元嘉诗歌特点
1、山水题材大量出现,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非常写实地模山范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根基;
2、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3、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4、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小字客儿。元嘉诗人之一。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1、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
2、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
鲍照及其乐府诗
鲍照,字明远,元嘉诗人之一,主要是乐府和五言古诗,其中的八十多篇乐府诗成就最高,有慷慨悲凉的气质。《拟行路难》18首则是他乐府中的代表作。《诗品》称他“才秀人微”。杜甫称他“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鲍照诗歌艺术成就
1、其乐府诗有抒情浓烈、气势流畅之美。如《代白纻曲》二首;
2、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震撼人心,被称“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3、他对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而且创造性地自由换韵,使诗歌节奏铿锵顿挫,更便于表达奔放恣肆的感情。
永明新体诗歌齐至梁初
永明声律说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永明文学却指刘宋泰始二年(466)——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发展倾向:
1、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
2、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注重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按照《文镜秘府论》西卷对“八病”中“平头”的解释:“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永明体
1、又称新体诗,南朝齐永明末由沈约、谢朓等人倡导的一种新体诗,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2、它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
3、其特点在于它对诗歌声律有严格的要求,重视四声的配合。
谢朓
谢朓,字玄晖。属于“竟陵八友”之一;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其诗歌清新明丽,情景交融,语言流畅明白,韵律和谐。(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宫体诗梁中期至陈末
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1、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
2、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想,主要有齐末梁初的吴均、何逊等人;
3、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此时文学思想的主潮,代表即宫体诗
宫体诗 巧记:重娱乐、尚写实
1、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2、它发端于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其周围文人时达到全盛。
宫体诗的特点: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和对写实技巧的追求。
形成
先导阶段天监八年以前永明文学时期
高峰期徐陵《玉台新咏》
尾声期陈后主时期(陈叔宝)
北朝诗歌及庾信
北地三才
1、北朝北方本土诗人。 2、代表诗人是温子升、邢劭、魏收。
温子升,字鹏举,北魏文学成就最高,兼有南北方诗风;
邢劭,字子才,由魏入齐,诗作慷慨悲凉,“北间第一才士”;
魏收,字伯起,巨鹿下曲阳人(今河北晋州)存诗十余首。
由南入北的两位诗人
庾信,字子山。袓籍南阳新野(今属河南),由南入北的诗人。
庾信诗风的变化
前期: 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工巧,属对工整,用事自然, 写景细腻新巧,格调清新靡丽;
后期入北: 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对仗工整,用典虽密却极自然 《拟咏怀》27首就是代表。
王褒,字子渊,属今河南省。诗歌清新自然。同是由南入北的诗人。
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
起东吴迄于陈,今传五百余首,多辑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 《清商曲辞》中,少部分在《杂曲歌辞》、《杂歌谣辞》中。 其中“吴歌”三百余首,“西曲”百余首,其他三十余首。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1、多表现男女之情,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的自然风光之美, 也表现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2、语言上清新流丽和多用双关比喻,来自于南方女子特有的俏巧聪慧;
3、形制多为五言四句,语短情长;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客歌伎。
北朝乐府民歌
今存六十余首,多辑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特点:语言刚健激越、有金戈铁马之气。
吴歌与西曲
吴歌: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一带的江南地区,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如吴歌中的《华山畿》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西曲: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荆、郢、樊、邓(湖北江陵、襄樊)一带。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的《西洲曲》代表南朝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水平。
《木兰诗》艺术特点
1、篇幅较长却又繁简得当,语言浅畅明快,顶真修辞运用巧妙,比喻恰切 生动,铺排有致。
2、善于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风格刚健清新,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功, 与《西洲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诗歌中的双璧。
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建安时期
散文
形式上:拍拖经学,变为注重文采、渐求并丽
内容上:注重抒发情怀,言之有物
风格上:建安作者有很强个性特点
赋作
创作特点
自觉主动进行辞赋创作的作者群
题材广泛
抒情性进一步加强(情文并茂)
代表作品
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 何足以少留。
王粲《登楼赋》艺术特点
1、抒情浓切,结构细密。 先叙登楼所见,次抒怀乡之情,末申 身世之惧。
2、层次分明,气氛刻画生动。
曹植《洛神赋》
曹植《洛神赋》艺术成就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叙写眷恋之 情,辞采绚烂清冷而又臻于极致。
正始时期
散文
阮籍《大人先生传》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何晏《无名论》《无为论》
辞赋
清虚绵渺:阮籍《清思赋》
低沉抑郁,委婉曲折:向秀《思旧赋》
两晋时期
散文
潘岳《哀永逝文》
陆机《演连珠》《豪士赋序》
赋作
西晋
潘岳《籍田赋》《西征赋》
左思《三都赋》
东晋
山水赋:郭璞《江赋》孙绰《游天台山赋》
南朝时期
骈文
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 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颜延之《陶征士诔》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陶宏景《答谢中书书》
吴均《与宋元思书》梁代丘迟《与陈伯之书》
刘勰《文心雕龙》
骈赋
鲍照《芜城赋》
主要内容: 写广陵城的盛衰兴废之变,面对昔盛今衰的巨变,作者发出了人世沧桑、 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
特点: 全篇对比强烈,震撼人心;铺张扬厉,极力渲染;对仗工整,抑扬顿挫; 辞藻绚烂,撩乱耳目:被评为“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江淹《恨赋》、《别赋》
北朝时期
北朝散文
《水经注》
北朝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释,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 的学术著作,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特点:
(1)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叙真实、语言准确;
(2)描绘山水真实逼真,刻画入微,客观描景,间有抒情。
(3)将评议、考证等夹于描写叙述之中,既具山水散文特点,又具考 证严谨风格。
《洛阳伽蓝记》
(1)《洛阳伽蓝记》作者为杨衒之,记述了洛阳诸寺的兴废;属历史笔记, 也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书中主要是对佛寺的描写,有的篇章写得精致。
(2)特点:语言多整齐的句法,时有四六骈句,散句兼用,风格典丽清拔。
北朝辞赋
、庾信的《哀江南赋》
(1)庾信在南朝的赋作都是绮丽柔靡之作;入北以后,身世之感,乡 关之思,使他的赋作格调变为苍凉悠远;
(2)《哀江南赋》首叙个人家世际遇,又历述梁之兴亡,抒情咏史, 烩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
1、志怪小说即杂谈神仙鬼怪的小说,起源于魏晋;
2、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鲜明的爱憎、美丽的情怀、浪漫的幻想、 充满奇异色彩;
3、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博物志》 和《搜神记》,南北朝较著名的是 《异苑》、《幽明录》、《续齐谐记》、《拾遗记》。
《搜神记》
作者:干宝,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人
思想内容: 1、《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成就最高; 2、反映了人民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的正义精神和智慧勇敢的性格。
艺术特点: 1、结构比较完整,描写较为生动,已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 2.、总体艺术风格是语言朴素而又叙事生动。
志人小说
1、志人小说即记述人物言行片段,广泛地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生活面貌, 暴露了一些豪门贵族荒淫腐朽行为和虚伪面目,以及赞扬反礼法精神;
2、语言大多清俊简丽而表现力强。
3、代表作品:《笑林》《郭子》《西京杂记》《世说新语》等。
《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河南太康)人。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
主要内容:
艺术特点
1、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
2、既有典雅的词句,又有生动的口语;
3、善于将语言写得逼似人物身份,而又富于哲理性;
4、用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1、全书上、中、下三卷,分36门(如《德行》、《言语》、《政事》、 《文学》等门类),共38篇。
2、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详于士族人物的 玄虚清谈
先秦文学(指殷、周到秦统一)25%
上古传说文学
初民歌谣
主要保存在 甲骨卜辞 和 《周易》筮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 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 弹歌》
土反其宅 水归其。。昆虫。。。《礼记》《蜡辞》
奔如 皤如 白马 翰如 匪寇 婚媾 《易 贲》
表现了原始歌舞 诗 乐 舞 三位一体的综合性
神话释义
神话意义
关于神的故事
出于想象和幻想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神话特征
都是想象和幻想的
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只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时代产物
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和联系
神话产生比传说早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我国神话系统(类别)
创世神话
含义:初民对天地开辟和人类诞生的解释
代表: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自然灾害神话
含义: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及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和伟力
代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战争神话
含义:远古战争神话
代表:黄帝战蚩尤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
我国神话鲜活的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
紧紧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一主题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影响
其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富于情感、形象和想象的特征,引导了后世文学审美理想的发展走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成为了我国数千年文学发展的主流和传统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题材源泉
诗经
周朝时间
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
前771年 平王东迁
东周(前770年-256年)
春秋(前770年-前456年)
三家分晋(约前456年)
战国(前457-前221)
关于诗经
诗经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根据所用音乐的不同把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音乐
颂: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的收集
献诗说:先秦时期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汉代
班固说:"孟春之月 群居者将散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自上而下的诗歌采集制度
删诗说:汉代 司马迁和王充有“孔子删诗”说法 (不准确)
今通行看法:经过周王朝乐官们的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编订
诗经的流传
先秦:诗经本称《诗》、《诗三百》或《三百篇》
汉代: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找人毛chang四家,分别为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诗经从内容上分类
婚恋诗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郑风。溱洧》《周南。关雎》《邶风。静女》等
表现恋爱曲折和苦恼:《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等
写夫妇情深:《齐风。鸡鸣》《郑风。风雨》《唐风。葛生》
弃妇诗:《邶风。谷风》《卫风。氓》
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表达无端遭人馋害的人生境遇:《小雅。巷伯》
表达了“士“的人生悲哀:《魏风。园有桃》
悲叹家国沦亡:《王风。黍离》
抒发深刻人生哲理:《桧风。隰有苌楚》
政治讽喻诗
写人们对政治人物或政治现象的感受
讽刺:《邶风。击鼓》《小雅。采薇》《小雅。十月之交》《硕鼠》
赞美:《召南。甘裳》等
史诗及其他(农事诗)
记载了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
周人五篇史诗:《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反映农事活动:《豳风。七月》《周南。芣苢》
反映礼俗观念:《齐风。南山》《周南。螽斯》
诗经的文学成就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直白的
叙事诗中饱含作者真挚感情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体三用说
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六诗”或“六义”。
孔颖达:“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把赋比兴剥离出来,当做艺术表现方式。即“三体三用说”
朱熹、李仲蒙释赋比兴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爾自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李仲蒙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
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
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赋比兴的文学表现功能
赋: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或刻画描写,或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一般指比喻,有事整首诗用“比” 如《魏风。硕鼠》
兴: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诗的开头。就其与诗歌情思的关系来看,有相关和不相关的两种情况
四言诗的典范
句式特点: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音韵特点:节奏鲜明,音韵諧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重章复沓的章法结构
重章,不是吧完全相同的字句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的复唱
语言质朴又丰富的特点
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的连绵词或叠字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经济方面,生产工具进步,制度的改革
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史官撰作史著,提供政治借鉴
尚书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有今、古文不同的传本;语言特点:佶屈聱牙
春秋
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语言特点:微言大义
铭文
刻于青铜器尚的文字;商代出现,周代发展;多记载战功、赏赐或颂断
左传
概述
全称《春秋左氏传》 又名左氏春秋 古文春秋左氏传等,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左丘明所作
记事详赡生动,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叙事艺术
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写人艺术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不仅能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写出性格的发展;
辞令艺术
理富文美
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
能够引经据典,言辞婉转伶俐
国语
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史,记言为主。文风质朴平实。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鲁齐等各国的史实
左传为春秋内传 国语称春秋外传
战国策
概况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33篇,国别史
记录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尤其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和言论为多,有不少增是非实的夸饰之辞
文学特点
多级纵横家言,有独到的文学特色
铺张辩丽,夸饰姿肆的风格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1、经济发展,贪婪与物欲横流;
2、国富兵强,使掠夺和征战不止;
3、读书人纷纷出谋划策,游说著述,聚徒讲学。
4、诸侯听取士人的说辞,以借鉴或采用。
5、“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个阶段
《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最具影响的是:儒、墨、道、法。
1、春秋末至战国初
特点:语录体,篇幅简短,词约义丰
代表作:《论语》《老子》《墨子》
2、战国中期
特点:论辩体。说理畅达,长篇大论
代表作:《孟子》《庄子》
3、战国后期
特点:专题论文,论题集中,说理透辟
代表作:《荀子》《韩非子》
《论语》
概况: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汉代有三种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今天看到的诗鲁论语
文学价值:1、它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2、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词约意丰的特点。
《老子》
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又称《道德经》,据 说为老子所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 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文学特点:1、形象化的说理。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譬如说明抽象的道理;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语句简短整齐,整章用韵或韵散相间;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娉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墨子》
由墨子弟子编写 今存53篇。主要记录墨子的言行思想。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先秦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文章特点: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诗文章逻辑严密,说服力强;运用具体可感的事列,使文章带有一定形象性。质朴无华,遣词造句口语化。
《孟子》
继承并开拓了儒家的思想传统。铺张扬厉,富有雄辩色彩。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有“亚圣” ,“孔孟”。
文章特点: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的说理逻辑中,使之心悦诚服;2、说理气势丰沛,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3、善于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使说理生动易解,深入浅出,并使对方服信接纳。
《庄子》
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战国中期宋国蒙(河南商丘)人。 现通行的《庄子》是郭象注本; 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
语言特色:“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重言诗“借重之言”,即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
卮言指心想笔随、变化写意的语言,表情达意不收拘限。
因此所谓重言卮言,实质上也都是寓言
文学成就
异彩纷呈的故事:周庄梦蝶、庖丁解牛、濠梁观鱼、妻死鼓盆、舐痔结驷等
奇幻诡谲的想象;
空灵飘忽的文风
谐趣和讥刺横生;如鸱得腐鼠
精湛传神的文笔。
《荀子》
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荀子》散文属于论述体
文学特征:
1.说理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
2.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
3.长于比喻,少用寓言,且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韩非子》
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 《韩非子》,明切犀利,冷峻峭拔,极善分析,条 理严密,议论透彻,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
寓言特点
(1)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道理;
(2)通俗浅白,形象可感;
(3)略显沉闷而缺少文采。
屈原和楚辞
屈原的生平及著作
屈原,名平,楚国贵族。生活在战国后期诸侯国争斗 最为激烈的时代,自沉汨(mì)罗江而死。
作品23篇
《离骚》: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题意辨析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
游国恩说“离骚”是楚地古曲(劳商),也可能有牢骚的意思。
《离骚》的思想内容
1.美政思想;(君明臣贤,君臣和谐)
2.深沉的爱国情感;
3.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
4.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离骚》的艺术成就
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所抒发的浓烈情感,直接根源于屈原的现实人生, 而它的艺术表现则是想象自由驰骋,完全摆脱了现实的固有逻辑,而进入奇幻神 异的想象境界。
2、创造一个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屡遭迫害打击,而九死未悔; 忠贞爱国反受其难,却初衷不改; 理想终于破灭,便以死殉国 。
3、比兴手法的拓展:
(1)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 艺术境界,具有了象征的意义。
(2)在《诗经》的基础上拓展了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 文学中香草美人的托喻传统,影响深远。
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1)在结构上,围绕其忠贞不渝的故国情结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 前实后虚,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
(2)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表现了长短不拘、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 开始构创长篇巨制。有利于容纳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便于澎湃激情的尽情抒发; 后半部分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吸收方言入诗,增强了地域特色。
《天问》《招魂》
《天问》
1、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
2、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提了170多个问题;
3、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4、诗歌体式是四言体。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问》
《招魂》
今人多倾向此诗是屈原为楚怀王招魂而作。
艺术特色: 结构精密、长于铺排描摹、想象夸张新奇。
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 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招魂》
《九歌》(11篇《云中君》 )清新幽渺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 《大司命》《少司命》(表达神人之间才结相知、顷刻别离的悲愁)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1、是一组祭神的歌曲,共11首;
2、除《礼魂》为全组通用送神曲,其余每曲主祭一神;
3、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4、体式是骚体。
《九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1、既写了神的灵异,又将神灵人格化,寄托了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清新幽渺的境界、奇异深浓的情感以及曼妙清新的描写相结合,造就了 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意境;
3、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有一种凄艳怅惘的情调。
《九章》(9篇《橘颂》 )平实朴素
直抒胸臆,文笔较为朴素。体式基本属于骚体。
九篇诗歌:《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 《惜往日》《橘颂》(最早)和《悲回风》。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哀郢》
楚辞名称源流
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个名 称到西汉时出现,如《史记》《汉书》,专指先秦屈原、 宋玉等人的作品。
东汉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成17卷,并为全书作注, 名为《楚辞章句》,流传至今。
楚辞文体的一般特点
从诗风言,想象富奇,铺排夸饰;
从体式言,较之《诗经》,楚辞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 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从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句末多有“兮”,多写楚地风物。
宋玉及其作品
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曾在楚襄王朝为官,职位不高,生活困窘。
作品
《九辩》: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抒发际遇悲伤之作。
《九辩》艺术特色
1、长于铺排描摹;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如“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2、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如写落木枝叶枯萎;
3、造语用词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大量双声叠韵词。 如“属雷师之阗阗( tián )兮,通飞廉之衙衙。” “载云旗之委蛇兮,扈( hù )屯骑之容容。”
《文选》中五篇:《风赋》、《高唐赋》《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秦汉文学(秦统一至后汉)20%
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秦代散文和李斯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著,杂家著作。
文学特征 最大的文学成就:创作了近300则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如《察今》中有“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儿投江” 表现了“时”、“地”、“人”的变法思想。 其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
李斯
李斯,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
创作:奏议和石刻文:
奏议散文: 《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有纵横之气;
秦石刻文:四言为句,三句为韵,形式独特。 铺述歌颂,气度雄伟。
贾谊 晁错与西汉初期散文
时间:刘邦称帝—汉景帝末年(前202-前141)
背景:
1. 政治经济上,采取轻刑减赋、休养生息政策;
2. 思想文化方面,取消言禁、汲取秦鉴;
3. 贾谊和晁错的文章最具代表性。
贾谊
贾谊,洛阳人。
政论文代表作:《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 它深刻分析秦亡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散文创作特点:
(1)气势犀利、情感激扬、切直晓畅,气盛而情浓。
(2)具有铺排渲染的战国纵横家遗风。
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
《论贵粟疏》的创作特点:
1、切实中肯,质实朴厚,擅长分析,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性的具体对策。
2、以事实为根据,准确地剖析时弊,通过对常理、人情的细致分析提炼结论
3、具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辞藻谐偶,句式铺排,层层比较叙述。
西汉初期政论散文的共同特征
1. 文章多讨论治国安邦的问题;
2. 切实中肯,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3. 擅长分析,说理透彻;
4. 行文平浅质实,明白晓畅;
5. 受战国策士影响,有纵横之气。
董仲舒、刘向与西汉中后期散文
时间:汉武帝即位 西汉末年
文化: 尊儒 经学兴起
政论散文创作新趋向:
① 言必称经、以阴阳灾异论政议事;
② 文风转向平实沉稳,极少感情波澜;
③ 代表人物:董仲舒、刘向。
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附近)人,被称“为群儒首”。
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其文章的特点: 推衍《春秋》天人相感、阴阳灾异思想,逻辑严密,引经据典, 冷静沉稳,完全没有了西汉初期散文的纵横排宕之气。
刘向
刘向,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东)人。 继承了董仲舒散文引经据典的特点、结构严整,逻辑清晰
作品:
《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战国策叙录》:情感浓郁,气势纵横,情文倶佳。
《新序》10卷、《说苑》20卷等。
《新序》《说苑》的特点(艺术价值)
1、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嗟来之食)
2、以简短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其形貌精神;(继承《左传》)
3、故事具有独立性,更具文学意味。
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特点
1、信中抒写无辜而遭腐刑的不幸和内心的痛苦愤懑;
2、叙写生动,情感真挚深沉,感人至深;
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特点
1、以自然流丽的文笔摹画回归田园的悠然自适;
2、其中深含苦中作乐的无奈和怨愤;
3、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是对不平遭际的怨愤。
桓宽《盐铁论》
1、 政论散文,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 文风不同。
2、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 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东汉散文的演变
时间 东汉前期 ;代表人物 桓谭、王充等;主流思想:追求真实,反对虚妄
桓谭
著《新论》29篇,赋、诔、书、奏26篇,多佚。其中: 《陈时政疏》:述说用贤纳言、赏罚公正、重农抑商之旨,无多新意; 《抑谶重赏疏》:表现了鲜明的反图谶迷信思想。
王充《论衡》
(1)崇实尚用,倡导通俗;
(2)提出疾虚妄,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等写作主张;
(3)勇于忤俗逆流而昭彰事实,行文明白畅达。
时间东汉后期;代表人物 王符、仲长统;主流思想:切中时弊、情感浓郁
1、王符
“志意蕴愤”《潜夫论》
文章特点: 切中时弊,富于情感。如出自《潜夫论》 的《实贡篇》。
2、仲长统
作品:《昌言》
1、思想庞杂,崇尚实用,讦直深刻,充满 变革的思想。
2、文风质朴,富于论辩色彩,言辞激烈。
此外冯衍、朱穆等,或抒写个人情事,或批评时俗浇薄,情真而辞切。
1、冯衍
《与妇弟任武达书》
特点: 排偶铺陈,情感愤切。
2、朱穆
《崇厚论》、《绝交论》(杂论)。
特点: 针对时俗而发,于阐明道理之中,蕴藏深沉的 情感。文风朴实无华,辞不迫切而深刻达意,没 有汉末文章骈俪化的倾向。
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1)基于家族荣誉感而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
(2)“李陵事件”所激发的“发愤”心态,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此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史记》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全书纲领和中心;核心:人物传记
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核心:人物传记
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核心:人物传记
表 : 依年月摘记大事;
书 : 载录文化、经济、制度;
《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成就
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1、精心选择安排主要事件和典型细节相互配合,使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
2、互见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二、刻画人物性格的经典手法
1、精巧的剪裁和布局(互见法;详略安排);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4、在特定的环境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5、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班固和《汉书》
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2、作品:《白虎通德论》 、《班兰台集》17卷;《汉书》
《汉书》:
(1)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自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
(2)改《史记》的“书”为“志”,又取消“世家”并入“传”,共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汉书》的文学价值
1、叙事平实稳健,文章组织严谨,语言典雅凝练(叙事翔实平妥,笔法谨严,照录史实。)
2、能够在短幅片段之中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如《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精细刻画。
杂史类散文
赵晔《吴越春秋》 ——前后连贯成篇
集中记述吴越争霸的故事
前5卷:吴国历史,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
后5卷:越国历史,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
《吴越春秋》的文学成就
1、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2、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例如,塑造了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忍辱图强的勾践等成功的人物形象。
3、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袁康《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
都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记录基本史实,虚构荒诞离奇的故事,采用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越绝书》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两汉辞赋
西汉初期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汉赋文体渊源
赋:特殊的文体。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赋篇》,其铺陈写物和问答结构,对汉赋产生了一定影响
汉赋文体类型
骚体赋:抒情述志,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
赋体赋:状物摹绘,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
抒情小赋:篇幅较短小,铺叙摹绘减少而抒情极大增加,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代辞赋发展脉络
创作趋向:骚体 浓情质实 ------ 赋体 失情华丽
两条线索:
(1)“骚体赋”时时出现,延续不断;
(2)铺夸描摹的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贾谊的骚体赋
《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惜誓》《虡赋》
创作特点:
(1)内涵:抒情述志、情感浓郁,借凭吊屈原抒发自己政途受挫、怀才不遇的幽愤。(直抒胸臆)
(2)形制基本与先秦楚辞相同。
“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
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几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
创作倾向:游戏文字和阿谀颂德;表现手法显露出铺排描摹的迹象。
巧记:柳鹤温(文)酒几风月
枚乘《七发》创作特点 地位:标志着枚乘开创大赋
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
2、完全失去了作者自我的真情实感。
3、遣词造语方面,繁难华丽。
4、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吴客与楚太子)
司马相如、扬雄与汉大赋的勃兴
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把汉大赋推向高峰
汉大赋:《天子游猎赋》(《上林赋》《子虚赋》)
子虚先生 VS 乌有先生 创作意图:讽谏
《天子游猎赋》的主要特点
1、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
2、空间的极度排比;
3、以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
4、采用问难的体式;
5、遣词用语繁难僻涩;
6、整齐排偶的句式。
抒情小赋:《长门赋》《美人赋》《哀二世赋》
《长门赋》的艺术特点
1、把陈皇后的遭际与自己的悲凉巧妙融合在一起,共抒悲郁孤愤之情。
2、抒情手法纯熟,先以简短语句总抒困境和感受,继之以情景交融的婉曲抒发。
扬雄及其赋作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
五篇大赋 巧记:甘泉河东长猎鼠(蜀)
《甘泉赋》《河东赋》(写祭祀)
《长杨赋》《校猎赋》(又称《羽猎赋》)
《蜀都赋》(描摹都市、郡邑之繁华
扬雄大赋的特点及贡献
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表现方法上的新变化:篇幅比以前的大赋缩短;描摹对象比较集中;“以美为讽”、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西汉中后期的其他辞赋创作
概述:除鸿篇巨制、铺张扬厉的大赋外,体制比较短小的抒情、说理、咏物类辞赋作品。情感浓郁,体貌清爽,与繁难堆砌的大赋不同。
骚体
汉武帝刘彻《李夫人赋》:浓注思念之情,真挚深切。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行赋”开山之作。
班婕妤《自悼赋》。
赋体
抒情短赋:东方朔《答客难》、司马迁《悲士不遇赋》等
咏物短赋:王褒《洞箫赋》、孔臧《杨柳赋》等
王褒《洞箫赋》
1、作者以箫自况,把自己的遭际和情感完全融入箫的描述之中。
2、全文只描写乐器和音乐,从乐器的制作,到乐声的摹画,到乐用的阐述,完整而集中。
3、咏物自况,融入作者浓烈的情感,其精神实质和创作倾向,与大赋有了本质的区别。
东汉辞赋的发展演变
东汉骚体赋
班彪《北征赋》:情感浓郁沉重;
冯衍《显志赋》:叙写“时俗险厄”的悲愤及其家门不幸的愁思;
蔡邕《述行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层次清晰而意图明确;
京都赋(大赋)
杜笃《论都赋》(京都赋的开端)
班固《两都赋》(成就最高)
张衡《二京赋》(汉代大赋的绝响)
抒情小赋
张衡《归田赋》(东汉抒情小赋开山之作)
赵壹《穷鸟赋》、《刺世疾邪赋》:象征与隐喻
祢衡《鹦鹉赋》:反讽、比喻象征
班固《两都赋》
以“西都宾”和“东都主人”相互夸耀辩难来结构全篇
新内涵:
1、题材和内容上,不再以苑囿田猎、宫殿景观、山川物产之类为主,而着重写京都,尤其是铺叙京都观念。
2、谋篇布局上,摆脱了西汉大赋通篇铺叙摹画而“曲终奏雅”的模式,极大加强了讽喻劝导的篇幅。
张衡的《二京赋》
1、假设“凭虚公子”和“安处先生”辩难结构全篇。谋篇立意,大抵模仿班固的《两都赋》;
2、不同的是,除描绘苑囿、田猎、宫室等外,它还把商贾、游侠、辩士以及街市、百戏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景图。
3、成为汉代大赋的绝响。
张衡《归田赋》特点
1、形制短小;
2、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
3、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贡献:标志着汉赋创作由大赋向抒情小赋演变
两汉诗歌
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1、最早的五言诗:东汉前期应亨《赠四王冠诗》和班固《咏史》;
2、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3、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五言古诗
《古诗十九首》概述
来源:最初载于萧统的《文选》;
产生时间:大致在东汉末年顺帝末到献帝之间;
作者: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内容: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
《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1)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和思绪;
(2)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如《明月何皎皎》;
(3)闺思和愁怨,如《迢迢牵牛星》;
(4)人生失意,游宦挫折,如《今日良宴会》《迴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 言有尽而意无穷。涵咏不尽,意味无穷,最鲜明的特点。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4)以象征手法创造圆融艺术境界。如《西北有高楼》。
《古诗十九首》常考诗句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明月何皎皎》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西北有高楼》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东汉末年其他五言古诗——苏李诗
1、指《文选》收录的所谓苏武、李陵的诗歌,
2、多写朋友、夫妻离别,情感沉郁,叙事写景浅近自然,与《古诗十九首》相似
两汉乐府民歌
乐府
1、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2、晋、宋之际,人们把乐府演唱的歌诗也称乐府,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3、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创作、负责演唱等职责。
4、给乐府分类的学者
东汉末年的蔡邕
南宋的郭茂倩《乐府诗集》
汉代乐府民歌的题材内容
1、厌倦战争:《古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
2、对爱情、婚姻的歌唱:《江南》《有所思》《上邪》《陌上桑》《上山采蘼芜》等;
3、表现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
4、表达人生哲理:《长歌行》《薤露》等
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与《诗经》的周民歌相比,叙事成分增多,更着意于人物的描写。
2、抒情真挚浓郁,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也善于用比兴、叙描抒情。如《有所思》、《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3、句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变为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4、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对话和口语,富于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