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言学纲要第八章
语言学纲要第八章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语言接触的原因和语言接触的结果两部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2-06-18 23:16:18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语言接触的原因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式的接触,都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一经接触,都必然会相互影响。
社会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有接触深度的不同,与之相应,语言的接触也就有不同的结果。
语言接触的结果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原因
如果两个社会/民族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什么是借词?
音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的词。
借词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
例:沙发 a.引自英语sofa b.新概念:“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两边有扶手的坐具” ; c.音义结合关系:两音节“shāfā”与“某种坐具”的意义结合。
借词的类型
1、纯音译词
沙发sofa 克隆(clone)、拷贝(copy )
2、音译加意译
比萨饼(pizza) 酒吧(bar) 啤酒(beer) 芭蕾舞(ballet) 卡车(car) 因特网Internet sardine 沙丁鱼 flannel 法兰绒 jeep 吉普车 pick-up 皮卡车
3、音译兼意译
可口可乐(coca cola) 奔驰(benz) 酷(cool) 迈凯轮(Mclaren) 豪客来(howclair)维他命vitamin
4、半音译半意译
华尔街(Wall Street) 迷你裙(mini-skirt)呼啦圈(hula hoop)
5、字母词
CD、VCD 、IT、IP、CT
意译词(不同于借词)
意译词定义——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
仿译词(意译词的一种)
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也移植过来。
汉语外来词历史
外来的事物、概念绝大多数在汉语里是用意译词来表达的,借词的比重不大。
如果两个社会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化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等都不发生变化。语言接触的这种结果属于“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词语借用的方向
单向
双向
语言中的往返借用现象
“百姓” 中日
借词和本族词
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
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语言联盟
定义: 指地域相邻的不同语言因相互影响而造成众多相似性的情形。
特点:在这样的区域中,各语言社会的地位比较平等,没有一种特别强势,因此,造成词汇、语音、语法等层面形成一种地域上的共同性。但核心词仍保持各自的特色。
产生原因: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例子: 巴尔干半岛联盟 河州话
河州话 在西北汉语方言中,甘肃的河州话颇具特色,尤其是语法。 在河州境内有汉、回、保安、撒拉、东乡、土族、藏族等民族。这些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民族间长期的往来使得他们的语言互相影响。
(1)、名词的“数”
名词分单数、复数。单数用名词原形,复数在名词后加“们”。
山上种的庄稼们不多,多的是果树们。 年根前到了,肉们多割下些,油们多灌下些,酒们多倒下些。
(2)、名词的“格”
宾格标记:萝卜白菜哈我不吃 (我不吃萝卜白菜)
工具格标记:你普通话啦说。 (你用普通话说)
从格标记:我兰州ta来了。 (我从兰州来了)
(3)、基本语序“主语+宾语+谓语”(SOV)
我你哈没陪的一天。 (我没陪你一天。) 你你的阿娘哈想啦? (你想你的母亲吗?)
系统感染
定义:是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语言联盟和系统感染是各个民族深度接触,但相对平衡的结果。
东亚/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共同点:
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
基本上没有构词上的形态变化。
语法意义主要用虚词和词序来表达。
许多语言有量词
双语/多语
指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讲自己的母语。也会讲其他语言。
地区双语/多语
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说同居一地的其他民族的语言,他们会根据交际的需要、交际的对象而选择使用其中的一种语言。
语言的替换和底层残留
语言的替换
原因: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定义/结果: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的语言接触的类型。
语言替换的社会条件/原因
1 两个或几个民族密切的接触需要一种共同的交际工具。
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局面。
明清时实行“调北填南”政策,形成普遍的民族杂居局面。交际功能处于劣势的语言逐步衰微、废弃。土家族与汉、苗混居的情况很普遍,土家语处于劣势,土家族转用汉语、苗语。
2、族际婚姻
3、部分人群脱离民族主体
即跟数量上占优势的民族的人民杂居,完全失去自己聚居的人口
4、其他因素
(1)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汉语的普及,促进了“汉—民”双语现象的形成,是弱势语言走向衰微的催化剂。
(2)使用人口
云南省的普标人、仙岛人,都只有一百或数百人,由于昔日相对封闭的村社呈现出从未有的开放,仅有的母语使用者难以维护双语格局,母语危机加剧,最终导致全体放弃母语。
(3)民族心理和语言态度
由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有“慕汉心理” ,并以能说流利的汉语为荣,认为本族语“不雅” ,出门在外羞于启齿。
民族心理和语言态度对双语村社的语言选择也至关重要。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
定义:在语言替换过程中,有些民族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择优势语言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被迫替换
定义: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优势语言
语言替换的过程
1 双语/多语现象
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双语现象形成后最后是否导致语言的替换,要看社会历史的条件
2 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
3 完成替换
语言替换的类型
1、整体替换(回族)
2、主体替换(湖南湘西土家族大部分人转用汉语和苗语,只有少部分人说土家语)
3、局部替换(东北地区的蒙古人转用汉语)
语言替换的利弊
利:语言替换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融合,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于发展,与语言替换密切相连。
弊: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与每一特定人群的思维模式及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 一种语言的消失意味着人类一种认知模式的丧失
底层残留
现象:在双语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定义: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作“底层”
最主要的表现
一是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语言联盟v.s.语言替换异同
同
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
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
都是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异
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密切接触的结果只是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同一个语言
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将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 或民族语的层次
书面语
书面语的使用地域:一个/若干国家
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的关系
1 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
2 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文白异读
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有两个/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
有语用上的区别,也有词汇上的区别
为什么一个语素会出现不同的语音形式?
1白读是当地语原有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文读是外来的、借助文字教育或戏曲传习而传承的通用书面语的形式。
2 不同时期的通用书面语可能不同,所以文读也可能有多个层次
当新的文读进入后,旧文读的风格色彩与之相比就“土”了。----分析地方语与外来通用书面语的关系,不能完全根据文白的风格色彩。
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不少语言在历史上曾经以其他民族的语言作为通用书面语,主要有三种情况:
1同居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人口较少,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往往借用文化上占优势的其他民族的文字和通用书面语。
结果:完整的书面语词和书面语音的层次+语言联盟
2借用其他国家的文字和书面语。
3 因战争被其他民族征服,一段时期内以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
结果:词汇大量借贷+结构上的少量借用+单向
共同语
定义: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其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是通用书面语的更高形式。
文读是在通用书面语没有音值标准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各地的文读都经过各自方言系统的改造,戴上了地方味儿。
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
例子:中国通用书面语---共同语:普通话 欧洲通用书面语---共同语
基础方言的选择:客观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条件。
国家共同语
定义: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作用
语言接触特殊形式:洋泾浜和混合语
一、“洋泾浜”
洋泾浜是17世纪以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是当地人和外来殖民者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
“洋泾浜”的产生
洋泾浜也叫皮钦语(pidgin)。本为上海外滩的一段河流的名称。1840年以后,洋泾浜一带成为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当地人跟外国人用一种支离破碎的英语通话,后来人们把洋泾浜作为这种外语的中国名称。
洋泾浜的特点
(1)、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
(2)、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
(3)、词汇量很少,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
(4)、常常用迂回曲折的方法来指称事物。如:“胡子”叫做“grass belong face”
洋泾浜的发展前途
(1)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
(2)发展为混合语,被孩子们作为母语来习得,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二、混合语
混合语 /克里奥尔
洋泾浜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
洋泾浜一旦升格为克里奥耳,在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口头中扎了根,就会扩大词汇,严密语法,迅速地丰富起来,最后也可能会变得和其他语言一样完备。
三、世界语
波兰医生 柴门霍夫(L.L.Zamenhof) 1887年创制
世界各族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希望能有一种打破语言的隔阂,能让大家都接受的国际辅助语,作为各族人民往来的工具。
十七世纪起,不断有人设计国际辅助语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