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包括胎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婴儿的心理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发展心理学研究办法等内容。
编辑于2021-11-29 23:04:52发展心理学
绪论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定义(狭义)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量与质的变化
两个主要部分
人的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社会性包括:兴趣、动机、自我意识、情感、价值观、能力、性格
四个方面
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
生理因素的发展
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言语的发展
种系心理学
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
动物进化的标志之一是:结构的分化——神经系统的出现
刺激感应性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
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人类由动物演变成为人的三个前提条件
直立行走和手的发展
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因交往需求产生语言
人类心理的特点
有意识的心理
社会性的心里
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个体心理发展
霍尔——“复演说”:将个体发展史与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引向胜负决定论
研究内容
发展心理学的变迁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推动了儿童发展传记法(日记法、观察法)的研究 19世纪后半期普莱尔 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2《儿童心理》运用系统观察和传记的方法(实验法) 1882-1914形成时期 1914-1941分化和发展时期(已经较为成熟) 二战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全程发展
霍尔 0-3岁→15/16岁(青春期时期) 荣格 最早开始研究成年期的心理发展 前半生和后半生(向外发展→向内自省) “中年危机”——中年的标志是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关注自己的内心 论述老年心理——临终前的心理 发展心理学的真正问世:全生命周期、外在行为&心理状态 霍林沃斯 1927《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本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古迪纳夫 1935《发展心理学》——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发展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主义
1.人格理论和人格发展观 意识&无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 2.心理发展阶段论 口唇期 0-1 肛门期 1-3 性器期(前生殖器)——产生“恋母、恋父情结”3-6 潜伏期 6-13 青春期 13——之后进入停滞阶段 注意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相信质变),但是却否定了社会性对儿童的影响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人格特征 婴儿期 0-2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希望品质 适时、适当的得到满足 儿童早期 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感 ——意志品质 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学前期和游戏期 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目标品质 自我治疗、自我教育 学龄期 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能力品质 能够从学习中获得乐感 青年期 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 ——诚信品质 成年早期 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 25-50岁: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关心品质 老年期(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 ——智慧贤明品质 弗:强调本能的作用、本我的力量;青春期为止;性本恶论 埃: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作用;延续一生;性不善不恶论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
强调行为(心理、意识归结于行为);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起来的;发展是连续的,只有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跃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刺激(S)——反应(R)学习
环境决定论
否定遗传的作用
教育万能论
教育万能论 否定儿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忽视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批驳了种族歧视和种族优越感 提倡区别对待儿童,反对体罚,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实施正确的性教育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斯金纳
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的作用——塑造行为的基础
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班杜拉(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列鲁”学派)
文化历史理论
发展的实质: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
标志:随意性、概括抽象性、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变化组合形成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个性化
原因:文化历史的发展,语言符号中介的产生,不断内化的结果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
内化学说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阶段划分依据——“运算”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 12-15岁
发展心理学研究办法
成年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中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18--35(青年早期14、15--18、青年中期18--25、青年晚期25--35) 成年早期的基本问题 生理发展和压力:身体发展成熟、感觉高度敏感、衰老开始 压力是人在面对威胁或者挑战事件时的身体和情绪反应 (自我意识的发展:初中时觉醒、高中时重构、成年早期巩固) 成年早期的认知特点  以辨证抽象逻辑为主 创造力:以新奇方式组合反应或观念——成年中期达到顶峰 成年早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 人生观:早期萌芽——中期发展不稳定——晚期趋于稳定和巩固 成年期的恋爱、婚姻和事业 
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生理发育的高峰 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易出现的心理与行为偏差 初中生智力的发展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性、自我中心 初中生个性的发展——不平衡性、极端性或者偏执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的快速发展促进心里的成熟、社会文化的促进 自我意识高涨、自我意识分化、自我存在的矛盾性 情绪的特点:两极化、消极心理、反抗心理 第二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在婴幼儿时期,用“我”来取代名字) 人际关系的变化 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初三前:形式抽象逻辑占据主导地位,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both抽象逻辑思维) 初三后:辨证抽象逻辑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形式抽象逻辑高于辨证抽象逻辑  高中生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价值观的确立(尚不稳定)、自治需求 中学生的心理卫生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
小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的心理发展
幼儿生理发展
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继续增加——幼儿期是人脑发育最快的时期 大脑皮质结构日趋复杂化——并非神经元数量的增加,而是神经元结构的复杂化及其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和长度增长 (髓鞘化逐渐完成——神经兴奋传导更加精确和迅速) 脑电波的发展:θ波与α波(大脑成熟的顺序: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使反射活动更加精确完善(幼儿的睡眠时间减少)
幼儿的游戏
幼儿的言语发展
幼儿认知的发展
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幼儿个性的初步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反抗期)
道德认识的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
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婴儿的心理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一.大脑功能的发展 1.形态发展(脑功能的物质基础) 脑重和头围 大脑皮质(胎儿6、7月时期已具备脑的基本结构) *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2.机能发展 脑电【婴儿脑发展的重要指标】胎儿5月时出现,8月显示出连续性和节律性 (同步节律波α波常被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 皮质中枢——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弥散兴奋) 大脑单侧化 3.后天环境对婴儿脑发展的影响 可塑性 修复性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大小原则:粗动作(行走动作的发展)——精细动作(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发展规律:整体——分化、不随意——随意、方向性——顺序性(三个原则)
婴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视听味嗅触、空间知觉(听觉定位)、物体知觉 注意(不随意——随意):注意的实质是先天的定向反射——后续的注意受知识经验、个人喜恶的影响 学习especially记忆: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节省(习惯化、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 【12个月之后——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思维:人的思维有概念形成、理解和问题解决等重要形式——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一般形式
婴儿言语的发展
强化说——巴普洛夫、斯金纳 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 语言发生装置 模仿说——阿尔波特、班杜拉 认知学说——皮亚杰
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容易型 困难型 迟缓型
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胎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子胎儿的形成
母亲自身的条件
母亲疾病的影响
药物、烟酒的影响
情绪状态的影响
母亲所处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