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当代文学中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发展脉络
现当代文学中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发展脉络总结,包括阶段特征、无产阶级诗歌、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的代表人物和作品等。
教育改革措施:太平天国的教育、改革派、洋务派;教育思想:简介、内容、历史作用、局限性: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阻碍维新思想传播,思想启蒙运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阶段特征
左翼时期文学
1、1927 年大革命失败,新型无产阶级要求建立自己的文艺阵地 政治“左”倾浪潮→文学左翼文学风行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2、特征: (1)“五四”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论争,共同丰富着 30 年代的文学创作
诗歌
无产阶级诗歌
殷夫政治抒情诗,中国诗歌会
现代主义诗歌
现代诗派,“雨巷诗人”,汉园三诗人
现代诗派兴起的原因与基本特征
简析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
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点
废名认为的诗歌理想境界
散文
鲁迅风杂文
反杂文群作家
小品文争论
论语派
新诗人散文群/水星派
报告文学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小说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争论
太阳社;左联;《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早期革命文学
蒋光慈《田野的风》;普罗文学
华汉《地泉》三部曲
左翼
东北作家群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军《八月的乡村》
作家群共同特点
左翼文学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张天翼讽刺特色
京派
整体艺术风格
师陀《果园城记》
比较“京派”与“京味”
海派/新感觉派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施蛰存《梅雨之夕》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
李劼人“大河小说”
沙汀三记
沈从文
文化选择——湘西与乡下
小说:《边城》——牧歌情调
散文:《湘行散记》《湘西》《湘行书简》
戏剧
田汉
《名优之死》《回春之曲》
夏衍
《上海屋檐下》
丁西林
独幕喜剧圣手
《压迫》
李健吾
《这不过是春天》
欧阳予倩
《屏风后》
洪深
农村三部曲
曹禺
《雷雨》——命运、性格、社会悲剧
《日出》——损不足以奉有余
《原野》——潜在情绪戏剧化
《北京人》
象征
矛盾
《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霜叶红似二月花》
社会剖析小说
重要作品《子夜》
史诗性内涵;吴荪甫形象;艺术特色
《腐蚀》艺术特色
巴金
无政府主义对巴金创作的影响
《家》-控诉与赞扬-激情、热烈
《寒夜》-多重悲剧-理性、冷峻
其他
“三部曲”-爱情、激流、抗战
《憩园》
与曹禺话剧《家》异同
老舍
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底层出身——关注小人物
满族出身——广阔的文化眼光
作品文化意蕴
从文化风俗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 与鲁迅的差异
京味特征
描写北京市民特征
展现官样文化传统
京味语言
幽默风格
《骆驼祥子》——社会、性格、婚姻悲剧
《四世同堂》——深刻剖析国民性格
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政治抒情诗创作 一、殷夫 《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号》《别了,哥哥》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 2、蒲风 《茫茫夜》《我迎着狂风和暴雨》 三、臧克家“泥土诗人” 《烙印》《老马》《难民》 田间“时代的歌手” 《赶车传》《给战斗者》 戴望舒与现代派 一、现代诗派 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 二、戴望舒 《雨巷》《我底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 三、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