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心理发展学
下图汇总了儿童心理发展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等。
编辑于2021-12-08 01:53:34心理学家眼中的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学的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①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产生
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1>心里地形说:意识、潜意识(着重强调)、前意识
2>人格结构说: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 三者关系:三者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
3>本能说(动机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是决定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a、早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主要) b、晚期,弗洛伊德强调仇恨和攻击本能的作用
4>人格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说: a、依据:根据力比多主要投射的部位来划分成长阶段 b、划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从出生到1岁半) 肛门期(从1~3岁) 崇拜性器官期(3~6岁) 【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人格发展渐成说的主要观点)
①他认为,儿童行为既是心理的又是认识的,注重自我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心理社会机制。强调发展中的自我与社会环境的互相作 用。人的发展不但有生物因素还有社会文化因素(重点) ②他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人格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三个 方面。三者是辩证的、互相影响的。 ③他认为,人的本性最初不好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面发展的可 能性。 ④他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 a、信任感对怀疑感(0~2岁)是以后各阶段,特别是青年期同一 性的发展基础。 b、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2~4岁) c、主动感对内疚(4~7岁) d、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 e、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12~18岁) f、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 g、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岁) h、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期)
研究行为的科学——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华生的发展观及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
①华生的机械发展观
a、否认遗传作用 b、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②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艾尔伯特实验)
a、初生乳儿只有三种非可得的情绪反应——怕、怒、爱 b、情绪不断发展的条件是环境(尤其指家庭)
③关于儿童行为的研究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自然实验 条件反射的实验 【桑代克的猫→试误说】 【巴普洛夫的狗】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
应答行为→饿猫迷笼 操作行为→白鼠实验☞ 【斯金纳箱原理】
正、负强化 惩罚 消退
班杜拉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①观察学习 【波波玩偶实验】 a、概念 b、特点:新行为、新人格特征的获得 c、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作用过程 d、榜样效应:替代反应的形式、替代消退、反应抑制、反应抑制的消除 e、示范形成 ②相互作用理论:行为、个人认知、环境(三角关系) ③自我调节理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②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a、成熟(必要条件) b、物理环境:物体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c、社会环境 d、主体内部存在的机制——平衡过程 ③关于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a、感知阶段(出生到1岁半、2岁)【客体永久性】 b、前运算阶段(2~4岁) 特点:自我中心、相对具体性、可逆性、刻板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小学生) d、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④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由他律道德逐渐向自律道德过渡【对偶故事法】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①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生产工具→社会文化知识经验 语言符号
②发展实质:心理发展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a、b、c、d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a、b、c
③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a、最近发展区思想:现有发展水平与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 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为“最近发展区”。两者之间的动力状 态由教学决定 b、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c、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以开始形成 的心理机能为基础
④内化学说 基础→工具理论
蒙台梭利的心理发展观
①儿童心理发展主要在于内部自然发展
a、心理(或精神)胚胎期(出生前~6岁) b、吸收性心智: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进行的,具有选择性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
③儿童具有敏感期:a、感觉的敏感期(0~5岁) b、秩序的敏感期(1~4岁) c、语言的敏感期(8星期~8岁) d、动作的敏感期(0~6岁) e、对细微事物或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f、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g、书写敏感期(3.5~4.5岁) h、阅读敏感期(4.5~5.5岁) i、文化敏感期(6~9岁)
④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人格建设阶段(0~6岁):胚胎期(0~3岁)、人格形成期(3~6岁) 增长学识和艺术才能阶段(6~12岁) 青春期阶段(12~18岁)
⑤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
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自由教育 蒙台梭利式教师
⑥现实意义
对教师提出要求 对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根据儿童个别差异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