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模型
下图介绍了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内容有如何快速而全面的做出决策、反向思考思维模型、经典思维模型、如何清除的看待问题。
编辑于2021-12-08 20:33:09思维模型:建立高品质思维的30种模型
作者:汪继志
1. 如何快速而全面地做出决策
1. 思维模型1:关注“重要”任务,忽略“紧急”任务
1.1. 我们把太多时间花在所谓“紧急”任务上,其实应该关注的是“重要”任务
1.1.1. 你应该怎样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掌握区分两者的能力,你就朝着减少焦虑、停止拖延症、确保采取最佳行动迈出了关键一步
1.1.2. 把活动和需求分类,整理出最重要的任务,并找出为了实现这些重要任务需要采取哪些最关键的流程
1.2. 其他人肯定会跟你说,这件事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但他们往往只是把自身利益投射到你身上
1.3. 或许在矩阵中,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方框是不重要但紧急的任务。或许在工作环境中最容易理解:这些任务或许真的需要完成,即使你可以去做,但也不必由你亲自处理。如果你确实自己完成,就可能会干扰你绝对需要现在或日后处理的重要任务
2. 思维模型2:设想出所有多米诺骨牌
2.1. 所谓二阶思维,是指努力预估未来,推断出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用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以便做出决策或制订解决方案
2.2. 一件事发生之后,极少不会引发一连串的事件。你要做的是忽略你可能得到的正强化和满足感(坦白说,这些方面可能会让你变得盲目),了解哪些方面可能出差错,可能出怎样的差错,为什么可能出这样的差错
3. 思维模型3:做出可逆的决策
3.1. 我们之所以会不作为,最大的原因之一在于,认为一旦做出决策即成定局,因而焦虑不安。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没有回头路可走,应该“言出必行”
3.1.1. 能够分辨可逆/不可逆决策之间的差异,是加快决策速度的关键之一。在进行决策分析时,你可以加入这样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让这个决策成为可逆的,需要怎样去做?我能做到吗?然后再去做
3.2.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逆转决策并非出尔反尔,只是因应新的信息来调整你的立场
3.2.1. 一次良好的试验胜过一千个专家的意见
4. 思维模型4:寻求“满意度”
5. 思维模型5:停留在40%~70%的区间
5.1. 每当面临艰难抉择,你在掌握不少于所需信息的40%也不多于所需信息的70%时,就应该做出决策。在这个区间内,你拥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但也不至于面对海量信息只是一味观望,而无法下定决心
6. 思维模型6:遗憾最小化框架
6.1. 这个思维模型也会迫使你去思考你实际上想要怎样的未来,而不是你目前前进的方向通往的未来
2. 如何更清晰地看待问题
1. 思维模型7:忽略“黑天鹅”
1.1. 尽管黑天鹅事件或许惊人、戏剧化和具有灾难性,但我们可能高估了这些事件对信念体系或世界观的整体影响
1.1.1. 因为无论黑天鹅事件的破坏性有多大,多么令人望而生畏,这仍然是无规律或反常的事件。黑天鹅事件不是“常态”。我们一生中最多只会遇到一两次黑天鹅事件。但由于这些事件令人震惊,有时候还会引起灾难,这可能会改变、扭曲或推翻一个人的知识、信念和世界观
2. 思维模型8:寻找均衡点
3. 思维模型9:等待均值回归
3.1. 观察整个周期的变化,评估在这期间遇到的所有信息。不要因为发生了异常的大事,就突然调整或改变计划。保持耐心,等待事件回归正常状态,届时你才能更好地掌握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统计学上来说,多半不会发生多少改变
4. 思维模型10:贝叶斯会怎样做
4.1. 贝叶斯思维方式本质上决定了你必须根据新的信息,不断地更新概率,虽然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但比你想象的更加确定
5. 思维模型11:借鉴达尔文
5.1. 达尔文黄金法则的基本准则是,对待矛盾或相反的想法,不仅要持开放的态度而且要给予最充分的关注
5.2. 人的心智倾向丢掉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如果不去尽可能充分地调查研究,他就很可能会忘记,被自己的思维方式误导
5.2.1. 达尔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迫使自己质疑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怀有戒心地一味反驳别人的观点。一般人只会质疑别人,而达尔文会不带感情地质疑自己
6. 思维模型12:调动系统2思维
6.1. 大脑是生物学的奇迹。但就像我们其他部位一样,它喜欢偷懒,在可能的情况下会选择阻力最小的道路
6.1.1. 系统1思维是“快”思维,是自动自发、凭直觉的思维方式
6.1.2. 系统2思维是“慢”思维。因为其更深思熟虑、分析性更强,我们想要更多地运用这个思维模型。这个模型适用于需要投入更多脑力劳动和心思的情况
6.2. 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运用系统2思维,因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太耗费时间了。但更重要的是,这会使人筋疲力尽,尤其是你必须不断地强迫自己这样做
3. 如何找到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型
1. 思维模型13:让你的观点接受同行评议
1.1. 如果你有一个意见或观点,那么这就是一个数据点。要么再搜集三个观点,要么再搜集两个与自己相左的观点,获取不同而又新颖的角度
2. 思维模型14:找出自己的缺陷
2.1. 对待一个观点或意见,我们不要力求证实它是正确的,而是要反过来,力求证明它是错误的
2.2. 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可能是有瑕疵的,通常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力量和信心的表现。而顽固地拒绝聆听别人的看法,往往是脆弱或软弱的表现
3. 思维模型15: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
3.1. 相关性不等于因果关系”——两件事是类似的,并不代表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的发生,可能有其他相关因素导致这两件事发生
4. 思维模型16:从结果反推原因
4.1. 试着观察一个场景、一个人或其他东西,观察其中10个细节。然后,针对每一个细节,写下5个可能引起这一细节的原因。努力写下各不相同的原因,从十分切合实际到异想天开。这可以训练你学会就每一个细节编造出一个故事,考虑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从而锻炼你从结果反推原因的能力
5. 思维模型17:以“奔驰法”激发创意
6. 思维模型18:回归第一性原理
6.1. 类比推理”是管用的,但容易犯错误,因为你盲目地遵循既定路线,而不去质疑相关假设
4. 反向思考思维模型
4.1. 思维模型19:避免直接目标
4.1.1. 通过搜集判断失策的例子,然后设法避免这样的结果发生,从而做出明智的判断
4.2. 思维模型20:避免专家思维模式
4.2.1. 事实上,你学习掌握得越多,就很可能觉得自己知道得越少
4.2.2. 你积累的专业知识越多,就越难以觉察出这些细小的失误。专家会一扫而过,对基本要素做出假设,因为他们对自己擅长的领域已经驾轻就熟,不会逐字逐句地检查拼写
4.2.3. 要采取专家思维模式,沿用你一贯的做法就可以了。要采取新手思维模式,你必须保持谦卑的心态,不要省略步骤
4.2.3.1. 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充满信心,又要翻来覆去地查看每一个细节,可能是讨厌、恼人和令人气馁的事。可是,这也十分有助减少错误,甚至是重大灾难
4.3. 思维模型21:避免非天才区
4.3.1.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才华所在,你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想要在自己最差劲的领域取得成功,你的职业生涯就会惨不忍睹
4.4. 思维模型22:避免待办事项清单
4.4.1. 有许多琐碎的事项是对你最看重的方面毫无帮助的,这些往往是鸡毛蒜皮的琐事会让你瞎忙活。你能否把这些任务委派、分配给别人,甚至外包呢
4.5. 思维模型23:避免阻力最小的道路
4.5.1. 不幸的是,做正确的事通常意味着做困难的事。实际上,这两者几乎是完全重合的,这就是这个思维模型所认识到的地方。如果你想要的东西看起来是可以过于轻松地实现的,那么你多半是错过了什么
5. 经典思维模型
5.1. 思维模型24:墨菲定律
5.1.1. 空军的安全记录几乎完美无瑕,是由于相信墨菲定律,而墨菲定律鼓励大家复核、确认和严格测试失效安全和冗余
5.2. 思维模型25:奥卡姆剃刀定律
5.3. 思维模型26:汉隆剃刀原则
5.4. 思维模型27:帕累托法则
5.5. 思维模型28:史特金定律
5.6. 思维模型29~30:帕金森定律
5.6.1. 如果你想要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就必须为完成任务所用时间施加人为限制,从而避免落入帕金森定律的陷阱
5.6.2. 设定紧迫的期限,不断给自己提出挑战,你就可以避免这个陷阱。若是设定遥远的期限,通常也意味着你会持续面临背景压力。因此,你应该要求自己尽早完成任务。给自己更少的时间,才可以节省时间
6. 总结
1. 如果你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实,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就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实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也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
2. 在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看来,任何问题都像钉子一样
2.1. 多个模型可以相互质疑,形成更统一的整体观点。而若是只使用一两个模型,就会让你只从具有局限性的场景或学科出发,致使远景不够开阔
3. 如果我们在努力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时,只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对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非常全面的理解。我们必然会犯一些彻头彻尾的错误,遇到自己的经验都不适用的情况,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4. 每个人都认为是自己故事中的主角(包括你在内),因此,要了解你为何看起来可能是故事中的反派,是发人深省的,这也是我们不习惯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