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中地理之地表形态的塑造,介绍了板块运动、内力作用及表现、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
八上浙教版科学第一单元地球上的水知识脉络,主要包含水的分布、水的循环、水资源分布和水与生命四部分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块运动
简图
名称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
海沟、造山带
运动类型
张裂
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部山脉
证据
地中海面积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非洲大陆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内力作用及表现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变质作用
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结果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及地表形态
太阳辐射能
风化作用(原地)
作用
使岩石经常遭到破坏;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类型
物理风化
昼夜温差大
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
岩石产生化学反应 (热带雨林;酸性土壤)
生物风化
根劈(物理)
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化学)
搬运作用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侵蚀作用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形谷)、瀑布、丹霞地貌等
风
干旱、半干旱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U形谷等
海浪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堆积作用
地势起伏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缓
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三角洲
气压梯度力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弱
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
海浪遇到倾斜海岸,速度减缓
海积地貌,如沙滩等
冰川融化后,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堆积物杂乱无章
固结成岩
经过一定的作用,使沉积物固结变硬
使地势趋于平坦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石种类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
特点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常见岩石
花岗岩
有用成分举例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 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安山岩
层理结构,含有化石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
石灰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
煤、石油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
片理结构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大理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示意图
地质构造与地貌
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
概念
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基本形态
背斜
判断方法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
构造地貌
未侵蚀
常形成山岭
侵蚀后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岭
断块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水平方向
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
垂直方向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
成因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组成
火山口
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积水形成湖泊
火山锥
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意义
隧道工程应选址于背斜,避免渗漏
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岩石易破碎,不宜建水库大坝
是良好的储水结构
断层
易产生滑坡现象
易于找泉,但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河谷
初期
河流侵蚀以向下和溯源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侧蚀)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拓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型
河流堆积地貌
出山口处
冲积扇(洪积—冲积平原)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市场洪积—冲积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入海口(河口)
三角洲、冲积岛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堆积物具有分选性
流水速度快或加快的时间和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流水速度慢或减慢的时间和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