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思维导图五、六
这是一篇关于政治思维导图五、六的思维导图,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内容丰富,帮助小伙伴快速记忆!
编辑于2021-12-10 11:54:30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
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社会分工的存在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j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一切劳动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自然属性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社会属性
二者关系:对立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创造商品的价值
关系:对立统一: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一个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但不唯一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称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和培养,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实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职能
价值尺度:为商品定价,只需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支付手段:赊购赊销、清偿债务、租金缴纳等延期支付形式
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在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平均利润出现前——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平均利润出现后——围绕生产价格
垄断出现后——围绕垄断价格
作用
自发的
积极作用
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阻碍技术进步;导致收入两级分化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交换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生产资料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产生
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基础
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基础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简单商品生产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两个基本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须品的价值决定的
使用价值的一个大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资本主义所有制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区分(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不变资本:生产资料形态存在,被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使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使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
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流动资本比重大,周转速度快)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 价值或价格,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政治制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与本质
职能:对内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本质: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宪法(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政权组织形式: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选举制度:竞选制度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本质: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
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相对过剩化
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产生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子主题
货币的最基本职能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生产集中
资产集中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理论
垄断与竞争
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起来形成的资本
金融寡头: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产生。指的是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政治上: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经济上:通过参与制实现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
垄断利润的实现方式: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垄断价格: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体现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和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宏观调节: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
微观规制:有反托斯拉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本质不变
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动因
扩展的基本形式
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
生产资本输出
商品资本输出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中主导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
私人资本输出
国家资本输出
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积极作用多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
国际垄断同盟:早期:卡特尔 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同盟
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
实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它们攫取高二垄断利润服务
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表现
生产全球化即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
贸易全球化
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本质: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
首先,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
影响
积极
消极
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
国家资本所有制: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法人资本所有制: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此外,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走上了强化市场调节、弱化政府干预的道路
经济危机的特点:略
政治制度的变化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力有所扩大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以便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变化原因和实质
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重要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重要作用
实质
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归根结底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发展“失调”
政治体制“失灵”
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的出现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巨大历史进步
资本主义自身的局限性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