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西医结合导论期末复习
大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导论期末复习总结,中西医结合概念及发展,中西医模式及其比较,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编辑于2021-12-10 15:38:14中西医结合导论
绪论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是以中、西医学为基础,融汇中西医研究方法、基础理论和诊疗方法,以及中、西医学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早就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探索比你解决人类生命、健康及疾病问题的学科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性质
明显的综合性
探索性和引导性
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导论任务
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存在余发展的必然性
概括中西医结合的本质特征和总体发展规律
引导和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思想的建设
中西医结合概念及其发展
谈谈你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认识 1,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绪论) 2,中西医结合概念(三方面认识)
三个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常识性质
科学性质
哲学性质
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
中西医结合是两种知识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符合医学科医学科学发展规律
创新新医药学是中西医结合的最终目的
中西医结合概念外延
中西医结合学科
人才培养基地,临床基地,科研基地,专业院校,委员会
中西医结合医学
学科
其他外延形式
事业,方针,方法,人才等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早期:输出为主,输入为辅
萌芽阶段(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
意大利 利玛窦 《西国记法》第一部传入我国的有关西方医学内容的书籍
瑞士 邓玉涵 首次施行解剖学手术,著有西医人体解剖学专著
中西汇通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唐宗海 保存中说,西说为证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朱沛文 各有是非,不能偏主
张锡纯 衷中参西 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
恽树珏(恽铁樵) 中医为主,兼采西医之长,但求改良中医
陆彭年(陆渊雷) 以西释中,有“废医存药 ”倾向
中西医结合发展阶段成果
初级阶段西学中的出现
为日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阶段
在一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增添了新内容
逐渐成熟阶段
国家从政策方针上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给予全方面的保障,中西医结合医疗、教育蓬勃发展,中西医结合科研硕果累累,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新经验不断涌现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科学意义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需要
中西医结合是一项伟大而持久的科学实践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新生事物
中西医结合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中西医结合是人民卫生的需要
中、西医模式及其比较
医学模式的概念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概念的抽象概括,是医学特征的基本描述。它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内对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和范围进行概括;反映并指导这一时期医学实践的基本观点、体系构架、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古代中、西医学的医学模式
神灵主义模式
巫术等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四元素论,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
西医模式的变迁
机械论医学模式
观点:运用“机械运动”的观点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缺点:忽视了生命有机体的生物复杂性及社会复杂性
生物医学模式
观点:以生物学过程解释健康和疾病,将生物学手段当做保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手段的医学模式
缺点:不能阐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观点:是一种综合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影响的医学观
优势:顺应了医学以及卫生保健的需求,很快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认同,成为现代医学模式的核心标志,对医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整体辩证医学模式”的内涵
中医学以“藏象学说”“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为基础, 以阴阳-五行-气化为基本思维方法,以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 论治临床体系为防治核心的“整体辨证医学式”,深刻反映了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疾病与健康的客观规律。
中医学的整体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交感相应
形-神-社会相互和谐统一法
阴阳-五行-气化是中医学的基本辩证思维方法
整体恒动观指导下的辨证论治临床应用体系
中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指导临床上多因素引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突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强调“天道”与“人事”相结合的基本防治原则,即所谓天道与人事一体
中西医临床诊疗学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机体“内稳态平衡”:中、西医学都承认的生理学概念,二者都认同健康是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状态,稳态的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动疗法:中医学根据自身“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阴阳平衡理论,通过调动和调整机体内固有的适应机制或内源物激发机制,使机体逐渐恢复正常稳态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思路与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辨病
早期诊断原则
综合诊断原则
个体化诊断原则
高效率诊断原则
辨证
主症定主证的原则
个体化辨证的原则
单一证诊断的原则
动态辨证的原则
常见证、多发证诊断的原则
综合辨证的原则
辨病与辨证结合
同病异证:即西医的某病包含或涉及中医的某个证或多个证。如冠心病下分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等。
异病同证:即中医的某个证包含或涉及西医的某个病或多个病。如冠心病血 瘀证、肝硬化血瘀证、脑栓塞血瘀证等。
病和证的交叉相关
有证无病:即中医的某证不在西医“病”的范围之内,或所谓的"第三状态”
有病无证:即西医的"病"落在中医的视野之外,传统的中医诊断和辨证无法作出相应的诊断。
“病”"证”间相关联:一些西医一时难以确诊且无药可施的“病”,常常中医有证可辨。这些情况更能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的优势互补。
病与证不相关或间接相关
中西医结合处理危急重症
危急重症的判别
危急重症的临床和诊断思维方式
危急重症的处理方法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常规思维和基本步骤
常规思维
指定综合性治疗方案的原则
及时性
有效性
安全性
低廉性
个体化
中西医临床“病症结合”治疗的常规思维
针对有病有证 对因治疗的西药;对症治疗的西药;辨证论治方药
针对有病无证 西医的对病治疗
针对有证无病 中医的辨证论治
基本步骤
制订治疗方案并予以实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形式
单一式
先后式
主辅式
对等式
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途径
传统药效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
辨证结合辨病用药
改革中药剂型,多途径综合治疗
中医非药物疗法的应用
中西医融合创新
复查、再评定以调整疾病诊疗方案
临床疗效判断及疾病的转归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真实世界研究是近年日益受到重视的研究方法。它是采用较大样本量,覆盖广泛人群的基础上,在医疗实践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意愿非随机选择治疗干预方案,关注有意义的结局,对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长期评价
循证医学是一门源于临床流行病学的临床研究方法的新兴学科,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强调研究设计的盲法、随机、对照、方案标准化、效应指标客观化,力求结果的可信性
循证医学临床证据三个主要来源
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
系统评价
荟萃分析
研究者并不进行原始的研究,只是将已研究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科研设计方法
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
数学模拟试验
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来自真实的医疗环境,是反映实际诊疗过程患者健康状况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的常用方法
中医文献研究及建立临床与科研一体化数据库
名老中医思想及临证经验数据挖掘
专家共识研究
病证结合研究
方证客观化评价体系研究
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的现状
成果
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临床领域广泛应月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
国际上通行的提高临床研究质量的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得到推广应用
从近年来我国期刊上发表的临床文献来看,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逐渐增加
在评价指标上,吸纳了许多西医学公认的评价指标,对生存质量、患者报告结局等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不足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学主要研究进展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西医辨病诊断和中医辨证诊断相结合,即病证结合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宏观辨证:临床辨证过程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称为宏观辨证
微观辨证:引进现代医学技术,从较深层次上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功能变化,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经验进行分析判断,称为微观辨证
四诊客观化和标准化
取得成果的有舌诊和脉诊
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学主要研究进展
血瘀证实质的研究,使活血化瘀法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
肾本质的研究,使补肾健脾、扶正固本成为治疗慢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菌毒并治新理论,使中西医结合防治感染性、中毒性休克效果显著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使中西医结合论治疾病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