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全文共有四个部分,摘录四个部分中的重点语句跟大家分享。
编辑于2021-12-10 18:23:00了凡四训
1. 立命之学
1. 《诗经》里说,我们应当牢记祖先,努力进德修业,配合天命,自己多多追求福气。
2. 佛教的经典里说,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生男生女可以生男生女,求长寿可以得长寿。
3. 一个人如果做不到没有妄念,就会被妄念束缚,最终难逃命运的流转,怎么还可能超越命运呢?
4. 又没有积累功德善行,使自己的福德根基厚实;又不愿意做过于繁琐的事情,不能包容别人,心胸狭窄,经常恃才傲物,说话轻率,随意议论,这些都是福德浅薄的表现。
5. 此外,大地上越是污秽之处,越是能够生长作物,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能够生存。我几乎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所以,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才能化育万物,我却经常发怒,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慈爱是生生不绝的根本、残刻是不育的根本,我自己爱惜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说话太多就会消耗元气,而我很爱说话,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欢喝酒,过度则伤神,这是没有儿子的第五个原因。喜欢熬夜,又不懂得养育心神,这是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他还有很多过失
6. 一定要积德,一定要对人宽容,一定要和气慈爱,一定要保养精神。
7. 《尚书》里的《太甲》说,天降的灾难还可以躲避,自己造的罪业,一定活不了。《诗经》上说,一定要永远配合天命而行事,自己为自己积累福德。
8. 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扩大充实自我的德行,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而且是默默地做好事,积累阴德。这就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有享受不到的道理?
9. 《易经》所讲,都是为君子的生命成长所谋划,并具体教导如何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是不变的,怎么能趋吉避凶呢?开章讲的第一个意思,就是‘乐于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得到许多幸福’。
10. 又教我念准提咒,说这个咒有强大的感应力。
11. 细细说来,如果我们对于丰足和短缺不起分别心,那么,就可以在贫富方面乐天知命,不被贫富所牵累。如果我们对于潦倒和成功不起分别心,就可以在贵贱方面顺应天命,不为贵贱所牵累。如果我们对于短命和长寿不起分别心,就可以在生死方面得大自在。人生在世,生死是最重要的事,勘破了生死,一切的顺境和逆境都能够安之若素。
12. 你很难做到完全不起杂念,但可以坚持念准提咒,不用记数,只是不断念咒,从不间断,念到烂熟于心。在持这个咒语的时候,好像并没有刻意,可以同时做其他事情;而平时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又好像同时在持咒。一直这样持咒到不起妄念,就会产生很多在常人看来很神奇的感应。”
13. 但反省自己,我做得还不够纯粹:要么想做善事而行动却不够勇敢,要么帮助了别人但心中其实有迟疑,要么虽然勉力做了好事却言语失当,要么醒的时候能够自律,而醉的时候就放纵自己。
2. 改过之法
1. 改正过失的方法,第一,要有羞耻心。
1. 一天天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羞耻的事莫过于此。
2. 第二,要有敬畏心。
1. 天地在上,我们很难欺骗鬼神。
2. 强烈的悔改和善念,足以洗涤百年的罪恶。
3. 第三,是要有勇猛心。
1. 因此必须发奋振作,不要犹犹豫豫,不要消极等待,要立即行动。
4. 善于改正过错的人,在还没有付诸行动改正错误之前,就先把其中的道理彻底弄明白了。
5. 以前好发脾气,就要好好想想:别人固然做得不好,但别人做得不好,恰恰应该同情。
6. 我们需要的是自我反省,即使别人毁谤我们,也把它当作是自我的磨炼和考验,欣然接受,有什么好愤怒的呢?
7.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并不发怒,即使是关于自己的谣言、毁谤满天飞,也只觉得是火在空中燃烧,再大的火也一定会熄灭。
8. 发愿改正自己的过失,在明处,须有朋友不断督促提醒;在暗处,须有鬼神监督察看。要一心忏悔,昼夜不停,一定会有效果。什么效果呢?有的人会觉得心旷神怡,有的人会觉得突然想明白了人生的根本,有的人会突然在忙乱的事务里不再忙乱,而能从容不迫,有的人遇到仇人时也能以欢喜心对待,
9. 事实上,那些罪业深重的人,在平时生活里也有反映:有的会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有的会无缘无故就心烦意乱,有的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会消沉沮丧,有的听到正确的言论就会闷闷不乐,有的帮助了别人却招来怨恨,有的甚至会口出狂言、失去理智。
3. 积善之法
1. 如果你是利于别人,那么,骂人打人也是善。
2.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吉祥如意的事不断延续下去。
3. 做善事而不去推究做善事的道理,自己以为自己在做好事,很可能反而是在造孽,枉费了一番苦心,却没有任何益处。
1. 什么叫做端、曲呢?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人很老实很谨慎,就认为他是善的而肯定他,但从前的圣人宁愿欣赏有个性又有原则的人。那些活得很小心谨慎的所谓好人,虽然大家都喜欢他,但由于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圣人反而认为他会败坏道德。
2. 纯然的救世之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媚俗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爱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嫉愤之心,那就是“曲”。纯然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玩世之心,那就是“曲”。
3. 什么叫阴、阳呢?凡是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做了好事而别人并不知道,就是阴德。积阴德,会得到上天的回报;积阳善,会享受世间的名声。名利,不过是一种福报。
4. 什么叫是、非?不应该只看当前,还要看到长远。不只要看个人的得失,还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当时的行为虽好,但他的流弊足以害人,那么,虽然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却在做坏事。
5. 什么是偏、正呢?所以,善事是正,恶事是偏,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那些好心办了坏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坏心却办了好事的人,是偏中正。这是我们不可不知的。
6. 什么叫做半、满?《周易》说,善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成就你的名声;恶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不会造成杀身之祸。
7. 另外,做善事但心里一点也不想着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如果心里总觉得自己在做好事,那么,即使你做得非常勤勉,也只是一半的善。
8. 什么是大、小呢?只要一起念,如果是不正当的念头,就已经犯下了罪过。不一定要真正付诸行动才是过错。一念之差,也是过错。朝廷虽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但你的这个念头是为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着想;如果朝廷听从了你的建议,那么,功德就更加大了。
9. 什么是难、易呢?儒家先圣强调自我克制要从难以克制处下手。孔子论述如何“为仁”,也说要从难处开始。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想行善立德都很容易,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弃。贫贱的人要行善修福是很难的,很难而去做了,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4. 顺其自然地帮助别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概而言,有十种
1. 什么叫与人为善?我们处在社会风气败坏的年代,不要以自己的长处来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以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相比较,不要以自己的才能去为难别人。见到别人的过失,应当有所包涵,为他掩盖,可以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也能够让他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看到别人有一点点的长处值得学习,有一点点的善行值得记录,都应该放下成见,向他们学习,并要为他们赞叹且广为宣传。在平时的生活里,一言一行,都不为自己的私利起念,全是为社会树立典范,这就是君子天下为公的气度。
2. 什么叫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表面看,很容易混淆,唯有存心这一点,善恶相差悬殊,像黑白那样截然不同。我们敬爱世间的人,并且能够让他们安稳,就是代替圣贤使他们安稳。
3. 什么叫成人之美?凡是见到人做善事,或这个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就应该引导和扶持,极力成就他。或者称赞鼓励,或者为他提供帮助,或者为他辩白诬陷毁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
4. 人们一般不喜欢异类,乡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善人就会成为异类受到排斥。所以,在世俗社会,善人常常难以立足。何况有才华的人又往往刚正不阿,不讲究世俗的礼仪等形式的东西,很容易受到指摘。做善事易失败,行善的人经常受到毁谤。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能够改变这种风气,辅助善人行善,这样的功德十分宏大。
5. 什么叫劝人为善?我们和别人相处,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尽力提醒对方,让他从迷惑、迷雾里看清真相,好像有人在长夜里沉睡做梦,我们让他醒悟过来;又好像有人陷于烦恼的纠缠,我们给他一剂清凉剂让他跳出烦恼的泥潭。这样的恩惠最为博大。但这种方法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失人,就是有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去和他交谈,这叫失人;第二,就是有的人我们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这叫失言。如果有了失人失言的情况,我们应该反省自己的智慧是不是还不够。
6. 什么叫救人危急?不管什么人,都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总有困顿挫折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中的人,应当像自己也在痛苦中一样,赶快设法帮助他。或者陪他说说话,帮他舒缓心中的压抑。或者从其他方面救济他来缓解他的困苦。
7. 什么叫兴建大利?小到一乡之内,大到一县之内,凡是有利于大众的,都应该去兴建。
8. 什么叫舍财作福?活在世上,以衣食最为基本,所以大家把财物看得最为重要。如果我们大家把看得最为重要的东西看得不重要,随时可以舍出去,那么,对内我们就可以破除吝啬之心,对外我们就可以救人于危急。起初会比较勉强,最终一定会做得心安理得,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去除自己的执念。
9. 什么叫护持正法?凡是见到供奉圣贤的庙宇,以及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而加以修缮保护。至于弘扬正法,报答佛祖的恩德,尤其应当勉励。
10. 什么叫敬重尊长?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养成习惯,以成本性。这叫和气感通上天。在外侍奉君王,每做一件事,不要以为君王看不见而恣意妄为。每刑讯一个人,不要以为君王不知道而作威作福。侍奉君王就像侍奉上天一样,按照古人的说法,这一点最能影响人的阴德。
11. 什么叫爱惜物命?因此,从前的君子就有四不食之戒:第一,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第二,看见了宰杀的场面不吃;第三,自己喂养的动物不吃;第四,专门为自己杀的动物不吃。修行的人如果不能彻底断了肉食,那么,不妨从这四不吃做起。糟蹋衣食的罪孽,实在和杀生是一样的。古人有诗:“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4. 谦德之效
1. 《周易》说,天道的规律是,盈满了,就会亏损;谦虚了,就会增益。
2. 如果能够心存善念、严于律己,对天地鬼神敬重,对别人抱着谦逊的态度,那么,鬼神也会时时眷顾我们,我们才有受到福泽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难成大器,即使发达了也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3. 人一旦有了坚定的志向,犹如树木有了坚实的根基。立定志向后,就应该每一个念头都不忘谦虚,处处不忘给人方便,自然就会感动天地,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是由自己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