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一历史第二单元思维导图,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还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知识点,点击下图查看吧。
编辑于2021-12-13 00:37:31"想高效阅读却总被误区困扰?SQ3R五步法带你突破瓶颈!本文拆解五大阅读迷思(MYTH 15),重点解析SQ3R法的核心框架:两大部分(概念澄清 语言可读性)、五步骤操作指南通过难度分级(15分制)和结构化目录,适配教材/叙事类文本,系统性提升理解力与记忆留存率该方法通过明确主题逻辑、优化阅读流程,让艰深内容变简单无论你是新手或进阶者,都能找到专属阅读加速器。"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导图笔记,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起到一定帮助。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想高效阅读却总被误区困扰?SQ3R五步法带你突破瓶颈!本文拆解五大阅读迷思(MYTH 15),重点解析SQ3R法的核心框架:两大部分(概念澄清 语言可读性)、五步骤操作指南通过难度分级(15分制)和结构化目录,适配教材/叙事类文本,系统性提升理解力与记忆留存率该方法通过明确主题逻辑、优化阅读流程,让艰深内容变简单无论你是新手或进阶者,都能找到专属阅读加速器。"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导图笔记,讲述了两次鸦片战争、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单元、辽宋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思维导图,希望对大家的历史学习起到一定帮助。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创立
曹魏
特点
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作用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
创立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发展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影响
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省六部制
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意义
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赋税制度
魏晋
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北魏
孝文帝改革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
租庸调制
内容
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影响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中后期
两税法 分夏、秋两季征收
背景
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实施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
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汉代
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隋朝
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代
儒学复兴运动
原因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时间
唐朝中期
内容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教
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兴起
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发展
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传入
汉代传入
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曲折
反佛斗争
原因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概况
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结果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成就
书法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 “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颜筋柳骨”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受时代特征的影响,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主要体现佛教文化的影响
科技
魏晋南北朝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图学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隋唐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科技
印刷术:唐朝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从东汉中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朝高僧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其他
唐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建设
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兴建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灭亡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统一
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政治统治
唐太宗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武则天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将唐朝统治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民族关系
与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反击东突厥,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与吐蕃
通过和亲,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与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辽阔疆域
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朝廷趋于腐败
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伴随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的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许多将领拥兵自重,独立性强,中央集权被削弱
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五代
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十国
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三国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实力强大,在三国鼎立的局面略占上风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简称蜀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
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中国历史再次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
东晋和南朝
东晋
317年,西晋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南朝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为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与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总纲
发展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业、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南北对峙
南北对峙中,南朝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十六国和北朝
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民族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民族隔阂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北朝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孝文帝改革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注意:三省制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隋唐
直接的影响
产生匈奴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