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知识点
期末部分知识点复习模块以及进度,孟菲斯古城;凡尔赛宫及凡尔赛城;古埃及的城市建设;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精简版-A
孟菲斯古城
由古王国第一王朝的国王美尼斯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所建立
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命名为白城
由于附近庙宇及金字塔(死者之城)的存在得以持续千年之久
凡尔赛宫及凡尔赛城
凡尔赛宫原为路易十三的猎庄,主体建筑为三合院
路易十四重建凡尔赛宫--实际为一座宫城
它的东面是凡尔赛城。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其中的两侧通向两处离宫,中间的大道通向巴黎市区的爱丽舍田园大道
凡尔赛宫有一长达3公里的中轴线。强烈的轴线、对称的平面、十字架水渠以及用列树装饰的道路造成无限深远的透视,反映了法国的王权、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
古埃及的城市建设
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
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
棋盘式路网布局--古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雏形
进行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
战后英国的城市建设
战后恢复工作速度最快
存在应急的重建工作与城市长远规划的矛盾,英国30年代提出必须控制大城市人口膨胀,1941年对被战争破坏的城市(如考文垂)进行规划
40年代后期,英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处于领先水平,对控制城市规模、城市理想结构、完善交通设施、改善绿化环境、美化城市等提供了有益经验
英国在新城选址、利用地形、妆点自然环境、塑造建筑群空间造型等方面有独特成就
英国第一代新城代表--哈罗新城
邻里单位
自行车路与步行路各自成为独立系统
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
人口增长快
1960年200万
1970年286万
1952年“首都规划法”、1954年、1961年规划
1962年规划(40年)、500万人
7方案比较后采用6条放射形长廊方案
建居住区或卫星镇,安排500万居民,预留绿地和农业用地
采用公共交通,限制建设高速公路,改建大部分地区
限制市区人口增长,就业机构集中在市中心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建筑十书》--图形
是对古罗马建筑辉煌的历史总结,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
城址选择: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供应,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建筑物选址:
城市布局:
理想城市模型:平面为八角形,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
《理想的城市》--图形
中心地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
概述
大赫尔辛基规划
城市的生长与衰败
沙里宁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注重表现
相互协调
有机秩序
有机疏散理论倡导及实践
1944年大伦敦规划
背景
1943年任命阿伯克隆比、福尔肖考虑大伦敦规划
规划概况
规模:6731平方公里、1250万人、迁出工业及103.3万人
规划结构
单中心同心圆式,伦敦郡48km半径的四个圈层
内圈:降低建筑与人口密度,改善内城功能
近郊圈:良好居住地、补充绿化
8公里宽的绿带圈:控制建设、运动场和农副基地
外圈:人口疏散和工业企业、设立卫星镇
交通:放射路+同心环路直的交通网,5组同心环路+10条放射路
绿化:人均绿地面积8——28.8,绿化成网
实践情况
中心区人口未减反增,整个伦敦地区的人口也继续增长
对其后第三产业发展估计不足
新城建设投资较大,对疏散人口的作用不够显著
工业迁出以后,没能有效的改造,旧区矛盾依然严重
在距市中心3-10公里的环形地区内,环形和放射路上的交通负荷不断增长,接近城市边缘而不进入伦敦中心区的车辆不多
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站场周围自发建成大批房屋,使城市无计划扩张无法制止
主要贡献
在一个比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特大城市的规划,将霍华德、盖迪斯、恩温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遵循了盖迪斯提出的“调查——分析——规划”的方法
最早明确地体现“分区管制”的思想
总体上是成功的,在相关法规的作用下,控制了伦敦无序蔓延势头
是最成功的舒缓现代城市压力的典型案例之一
西欧封建城市的主要形式及特征
主要形式
军事要塞型
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
封建城堡型
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堡周围有教堂或是修道院,在教堂附近形成的广场为城市生活的中心
商业交通便利型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要道、关隘、渡口等通常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
建设特征
基于三大城市类型的自发生长: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城市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
丰富的城市景观: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