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搭建LDO:
所有的电路都遵循:源、回路、阻抗
R2是给稳压二极管提供源,本身也起到了限流的作用,阻抗当中的“阻抗”稳压管本身可不能作为阻抗,
负载变化了,E点也能稳定在5V,
LDO是恒压源电路,他的本质就是:“电阻分压”。三极管的等效内阻Rce和负载等效电阻分压。
LDO之所以能实现稳定的 5V输出,是内阻分压的结果,所以,它本身不会产生任何干扰对吧,没有dv/dt对吧,但是稳压管的离散性很大,比如说5.7V的稳压管,在同一批中,有的可能5.5V,有的可能是5.9V,这很常见,所以,分立LDO可以采用TL431
三极管搭建LDO:(采用431进行反馈)
稳压管换成右边的TL431,TL431内部是一个精密的误差放大器,不知道内部没关系,只需要知道,Vr 这里的电位始终维持在 2.5V,这是器件的特性决定的
Vo升高→Vr升高→Rka内阻减小→R1和Rka分压后的B点电位下降→由于Q1的be钳位特性→Vo下降
从最初的的Vo升高,到最后的Vo下降,实现了一个负反馈的调节,TL431就是一个可以通过Vr电位,来调节自身的Rka内阻的
缺点:三极管的功耗 P=Ic*Vce,Vce是输入输出压差,Ic 其实就是负载电流Io,假设 Io=0.1A,那么 P=7V*0.1A=0.7W,这对于三极管来说,功率有点大了
要想成本低,又想带大负载,很明显LDO是不行的
Rce是三极管的等效内阻,这是它的特性决定的,无法消除
Rce降低,几乎为0,那么就能把器件本身的功耗降低,带更大的负载
MOS管导通后内阻很小,这是MOS管的器件特性决定的
MOS管就相当于水龙头,不断的开关开关,只要频率足够高,理论上是可以实现控制的。检测输出C2的电位,高了,就关闭 MOS管;低了,就开通MOS 管,但是,这里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分析电路可以从源、回路、阻抗的角度
MOS管打开后,左右两边相当于一根导线,把310V和15V直接短路了,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的话:当MOS 管打开后,310V 经过 MOS 管,给 C2 电容充电,这条红色回路中阻抗几乎为0,对吧,所以,得加一个限流器件才行,才能让源、回路、阻抗完整
加入限流:要么电阻、要么电感(选择电感)
电感是储能器件,电阻是耗能的
当 MOS管打开后,由于电感具有阻碍电流变化的作用,所以对电流起到了限制作用,充电电流不会那么大,对的,红色回路上的电流会逐渐增大,到达15V后关闭MOS管
1、MOS管开通后,电感具有阻碍电流增大的作用,所以产生左正右负的自感电动势
2、MOS管断开后,电感同样具有阻碍电流减小的作用,所以产生右正左负的自感电动势,电感总是和外加条件反着来,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所以得增加一个续流二极管,让他形成一个释放回路
这个电路结构,就是 BUCK 电路的拓扑,BUCK 电源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开关开关,稳定输出电容上的电压的,只要我的开关频率足够快,就能实现调控。
BUCK电源的核心就是:电感,那么,电感在这里起到了能量搬运的作用
MOS管导通,给电感充能;MOS 管断开,电感放能,一个周期内,MOS管开关各一次,电感也就充放能一个周期,这就是实现了一次完整的能量搬运,它的每次搬运,都是通过 MOS管开关开关实现的,这就是BUCK电路工作的本质。
A点来说,MOS管开通时,是310V,MOS管断开时,是-0.7V
MOS管在不断开关开关,A点的电位就会在310V和-0.7V来回变化,这就是dv/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