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文学史(上册)
外国文学史马工程版(上册)知识点梳理,希腊神话始终将人置于神话的中心地位,凸显这人的精神,回荡着积极、乐观、健康的气息,不仅对后世的希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赋予欧洲文学以人本主义的基本倾向。
编辑于2021-12-23 23:09:37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章法律基本原理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整与经济法律制度,XJP法治思想引领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法律关系,法律基本概念。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一章反垄断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规制制度,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制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规制制度,垄断协议规制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收藏一下~
这是一篇关于第十章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概述。内容丰富,要点梳理,结构清晰,体系完整!非常值得学习!
外 国 文 学 史
古代文学
古希腊
神话、史诗
希腊神话
特点
核心特征是“神人同形同性”,这种观念使希腊神话较早地摆脱了兽形妖灵阶段,并且表现出较强的民主意识和以人为本、注重现实的精神
始终将人置于神话的中心地位,凸显着人的精神,回荡着积极、乐观、健康的气息,不仅对后世的希腊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赋予欧洲文学以人本主义的基本倾向
影响
文论:启迪了神话原型批评
文学创作:给希腊史诗和悲剧提供了创作素材 影响了古罗马文学 人本意识为后世欧洲文学所继承
荷马史诗
荷马 行吟诗人
《伊利亚特》 《奥德赛》
艺术特色
两部史诗规模宏大,结构布局完整巧妙 《伊》单线索,《奥》多线索
两部史诗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 《伊》一件事情,众多人物,《奥》一个人物,众多事件
《伊》《奥》以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使后世读者为之倾倒
思想内涵
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从民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军事战争、社会结构、生产劳动情况、风俗习惯、文化生活
塑造了一系列高大的古代英雄形象,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表现了一种热爱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乐观思想
英雄形象
荷马歌唱的英雄都是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人物,都有其丰富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反映了古希腊人民崇高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他们身上既体现了与部落集体命运休戚相关的高度责任感,也体现了氏族贵族和早期奴隶主的个人意识
阿基琉斯:个人英雄主义 赫克托尔:集体英雄主义
悲剧
起源
酒神(狄俄倪索斯)祭祀活动
描写荷马史诗中的神话和英雄传说的题材,通过神话和英雄传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英雄人物的斗争,剧场成为民众发表政治见解的场所,伦理观念、命运观念、宗教信仰、民主制度、社会关系、国际和国内战争、家庭问题在悲剧中得到表现,悲剧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人与命运的抗争,崇高的英雄人物
主题
严肃、悲壮、崇高
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
《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阿伽门农》
《奠酒人》
《报仇神》
《普罗米修斯》三联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偷火的普罗米修斯》
希腊悲剧中主题最崇高,风格最雄伟庄严的作品
创作特色
埃斯库罗斯首创三联悲剧形式,最先采用两个演员,把对话作为悲剧主要成分,从此,希腊戏剧不再是合唱抒情诗的分支,而转化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主导思想也初显古希腊悲剧的共同特征:个人与命运相冲突
人物形象单纯而高大,是理想化的性格,但人物性格多缺乏发展变化
戏剧结构较简单,情节不曲折,动作少,独白和歌队作用较大,抒情气氛浓郁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悲剧典范”“最完美的悲剧”“个人意志和行为与命运的冲突”鼓吹英雄主义
艺术特色
悲剧色彩浓烈
人物性格的内在冲突、心理描写深刻细腻
剧本的结构艺术(结构艺术的典范、戏剧艺术的荷马)
形象和剧作的主题
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
苦难命运的反抗者和承受者
竭力反抗可怕的命运,而命运的罗网却将他越缠越紧
创作特色
索福克勒斯使悲剧艺术达到完美境界
突破抒情诗的悲剧形式,减少合唱队的作用,加强了戏剧动作
弃三部曲形式,更简练地在一出戏剧中表现复杂的戏剧冲突,注重情节的整一和内在联系,结构紧凑,情节曲折,安排精巧
不注重写神而重写英雄,不重大段抒发人物的感情,而重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之成为剧情发展的基本动力
欧里庇德斯
“剧场里的哲学家”、“问题剧”的创始人
《特洛伊妇女》(妇女题材)
通过古代的神话题材影射现实社会,通过家庭矛盾表现社会冲突,探索有关妇女的重大问题,悲剧中流露出浓厚的女权意识,是妇女权利的坚定维护者
《美狄亚》“社会问题剧”
最大特点是加强了情感和心理描写
创作特色
采用现实生活作为题材,开始把普通人形象放在剧中重要位置
民主倾向最强
对比
人物
埃:神 “神化了的人” 索:英雄 “人应当是怎样” 欧:人 “人现实本来怎样”
命运观
埃:肯定 命运支配人的一切 索:怀疑 把命运视为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具有捉弄 人的邪恶性质,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 欧:否定 事在人为,命运靠自己掌握
美学风格
埃:悲壮雄浑,自豪而又充满信心 索:悲愤、迷惘、上下求索 欧:通俗细腻
艺术
埃:三联剧 索:突破三联剧 欧:单独的剧本
演员
埃:1+1 索:2+1 欧:无限
喜剧
起源
狂欢游行
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阿卡奈人》《鸟》
讽刺性、政治性、文学性 幻想、讽刺、巧智、闹剧
他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和生活,把雅典的政党、党派的纷争、以教育家自居的哲人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搬上舞台,用冷峻的态度加以分析,用辛辣的语言加以嘲讽,他的喜剧大都同当时的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攻击权贵,抨击雅典的政治颓风,表现出民主倾向
文艺理论
柏拉图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
“理念论”
文艺是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的事物仅是理念或一般的不完全的模仿,因而文艺是不完全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迷狂说”
人在创作中是迷狂的
亚里士多德
唯物主义
《诗学》
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
“模仿说”
艺术的本质是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作为现实之摹本的文艺也是真实的,这种模仿非纯自然的抄录,而是对现实具有普遍性东西的描写
“净化说” (悲剧观)
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与净化
黑格尔的悲剧观
悲剧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的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荷马时代:神话、史诗(反映集体意识) 准备时期:抒情诗、寓言(反映个体意识) 古典时期:戏剧(悲喜剧)、散文、文艺理论 希腊化时期:文化的传播,两希文化第一次冲突、融合
古罗马
在欧洲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是古希腊文学和后世欧洲文学的中介
屋大维非常重视文化对维护政权的作用,把当时著名作家聚集在自己周围,为政权服务,出现了“黄金时代”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叙述并歌颂罗马人的祖先建国立业的丰功伟绩——历史
歌颂了屋大维及其家族(将埃涅阿斯的儿子写成是凯撒和屋大维的祖先)
说明屋大维的统治是神的意志——现实
与荷马史诗比较
创作方式:《荷》集体创作,是无意识、自由的创作,更多原始史诗特色 《埃》文人史诗,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情调不同,创作方式决定了作品风格:《荷》乐观、勇武 《埃》充满疑虑不安,有时甚至忧郁,严肃、哀婉
人物形象:《荷》有野蛮时代的淳朴,有很多自私的一面,更具有自由意志 《埃》完美的英雄,集古代英雄的一切美德于一身,理智战胜情感, 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荷》人物生动鲜明、个性显著
艺术手法:《荷》淳朴 《埃》语言华丽
贺拉斯《诗艺》
“寓教于乐”
奥维德《变形记》
把古代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英雄传说和一些历史人物汇集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把它们联系成一个整体
中古文学
欧洲文学
欧洲中世纪文学
汇集了三个源头的文化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文化《圣经》
日耳曼蛮族文化
只限定在5-13世纪末这段时期出现的文学,即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的文学 “罪恶和平庸的中间年代”
历史文化特点
是多种古代文化相融的产物
经历了由分散到整合的过程
基督教对其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
基督教文化对中世纪文学的影响
内容上:大多与基督教相关,基督教义对欧洲文学的影响
艺术上:一般采用梦幻形式和象征寓意手法
教会文学
圣经故事、祈祷文、颂歌、宗教剧、梦幻故事
世俗文学
英雄史诗
中世纪早期出现的英雄史诗 产生于民族大迁移时代
是蛮族氏族社会末期“不自觉”形成的人民的口头创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英《贝奥武甫》;芬兰《卡勒瓦拉》;冰岛《埃达》《萨迦》
中世纪中期出现的英雄史诗 产生于高度封建的时代
是反映封建社会形成时代的史诗作品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
法《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尼伯龙根之歌》;俄《伊戈尔远征记》
骑士文学
骑士抒情诗(骑士是创作者)
最早产生在法国普罗旺斯
破晓歌
骑士与贵妇夜晚幽会后在黎明前分离时的情景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表达对贵妇的爱情
浪漫主义
骑士叙事诗(骑士是被描写者)
不列颠系统
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
拜占庭系统
拜占庭流传的希腊晚期传说
古代系统
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故事
骑士文学最主要的类别
城市文学
讽刺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
城市戏剧《巴特兰律师》
韵文故事《驴的遗嘱》《农民医生》
但丁《神曲》
但丁
意大利诗人,与彼特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早期文艺复兴三杰”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新生》《宴会》《论俗语》《帝制论》《神曲》 文论、政论,对意大利现实问题的思考
《新生》
贝娅特丽奇
歌颂了男女之间带有神圣意味的爱情,表现出了一定的反对禁欲主义的情绪
受“温柔的新体”诗派影响,清新自然
西欧历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露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色彩
《神曲》
“神圣的喜剧”,写人的灵魂从地狱上升天堂,结局充满光明、幸福,符合中古人对喜剧的理解,为具有幸福的大团圆的作品
序曲+《地狱篇》(33章 9层)+《炼狱篇》(33章 9层)+《天堂篇》(33章 9层)=100章
地狱:天国审判(阴暗)
炼狱:赎罪意识(柔和)
天堂:神秘色彩(明丽)
象征意义
维吉尔——理性和哲学;贝娅特丽奇——信仰和神学
应凭借理性来认识自己的错误,必须通过信仰才能认识最高真理
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认识真理
思想内涵
表现了通过精神提升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思想,为意大利民族提供了一条精神解放和道德解放的道路
体现了作家思想深刻的矛盾性,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
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构成,反映了中世纪转折时期作家对“人”认识的深化
思想的二重性
思想内容上——新时代的倾向是主要的
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渴望意大利和平统一,对教皇的罪恶和僧侣阶层的腐败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人文主义精神,对知识美德的歌颂,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蒙昧主义,追求知识和真理,肯定人的价值决定于其行为的善恶,批判禁欲主义
基本结构是中世纪的观念,认为信仰高于理性
艺术形式上——旧的
梦幻剧的开篇,象征、隐喻,结构上,每篇33章,加上序曲100章
用意大利语写作,现实主义萌芽
艺术特色上
构思宏伟,想象力丰富,结构严密
象征寓意
意大利语,丰富生动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相结合
艺术成就
将中世纪文学所大量使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而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了很多崭新的思想内容
以艺术结构的严密著称于世
在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方面也有特点
是使用意大利语写成的
中古时期一般指封建社会萌芽、形成、发展和衰落阶段
14-16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
14世纪末17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封建反教会的运动, 口号是“回到罗马去”
人文主义文学
基本内容
用人权反对神权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拥护中央集权(渴望开明君主),反对封建割据
特点
思想上:反封建、反教会,人文主义思想
创作方法上:写实
艺术手法上:民族语言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各主要国家民族文学诞生的时期,也是各种文学体裁的草创时期
欧洲各国文学概况
按时间分
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产生
代表国家:意大利、美国
主要内容:人的解放
代表文学:《十日谈》
15世纪下半夜-16世纪上半叶:全盛
代表国家:法国
主要内容:歌颂巨人
代表文学:《巨人传》
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衰落(成就最高)
代表国家:西班牙、英国
主要内容:人性弱点
代表文学:《哈姆莱特》《堂吉诃德》
按国家分
意大利
14世纪初-15世纪中(早期)
但丁《新生》《神曲》 彼特拉克《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
法国
15世纪下-16世纪上(中期)
龙沙“七星诗社” 拉伯雷《巨人传》
16世纪下-17世纪初(晚期)
蒙田《随笔集》
西班牙
16世纪下-17世纪初(晚期)
“流浪汉小说”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维加《羊泉村》
英国
14世纪初-15世纪中(早期)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15世纪下-16世纪上(中期)
莫尔《乌托邦》
16世纪下-17世纪初(晚期)
斯宾塞《仙后》 大学才子派 莎士比亚
早期意大利
彼特拉克《歌集》
“桂冠诗人”
内容上冲破中世纪束缚,表现了个人爱情的主题
用十四行诗写成,使用了意大利语
薄伽丘《十日谈》
不仅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而且开辟了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是欧洲近代第一部广泛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作品题材来源十分广泛,真实地揭示了意大利的社会面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框架式短篇小说
框架式结构:故事有开场和收尾,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这样,框架式结构就把众多故事组成一个严谨、协调的叙述系统,大框架套小框架,小框架套故事
思想上
反教会,揭露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杨诺劝教)
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基本主题是“人”,人的主旋律贯穿全篇,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生活的权利,肯定人的自然本性(绿鹅)
意义
反封建、反教会
热情颂扬全面发展的人,肯定人的聪明和才智,肯定人的进取精神
提倡人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人平等,人权自由
主题及特点
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大胆地揭露天主教会和教士的腐败与欺骗,以及种种悖情逆理的愚行固念,对人类性格中的种种偏执、蠢行、愚昧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歌唱爱情,歌颂人的聪明才智和美好品德,宣扬幸福在人间的积极思想
鼓吹放纵欲望,及时行乐(思想中的糟粕)
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出外部框架式结构外,在一百个故事的组织上还遵从严谨的内部结构,这一百个故事按天分为十大类。这十天的故事,还暗含了一条对应瘟疫的线索:在这场可怕的灾难面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向神、天主吁求,但由于天主教会的腐败堕落,人们只好信托人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各种灾难,而爱情、才智、品德、运气是战胜灾难的四大法宝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两种倾向
贵族
蒙田《随笔集》
开创了随笔的文学体裁
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
龙沙“七星诗社”
平民:拉伯雷《巨人传》
主题
塑造了两个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堪称“巨人”的形象卡冈都亚与其子庞大固埃
通过巨人的成长,强调人文主义教育和知识的重要,以歌颂人的智慧,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对抗蒙昧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
通过两代巨人的见闻和经历,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与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封建国家上层建筑的腐朽,揭露内战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通过巨人帮助约翰教士修建“德廉美”(自由的意志)修道院(“做你愿意做的事”),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
艺术特点
第一部长篇系列小说,欧洲散文体长篇小说的开端
继承了法国中世纪列那狐故事诗等民间文学的夸张、幽默、讽刺的传统
以粗俗的形式,表达严肃、崇高的思想主题,具有寓崇高于粗鄙之中的审美品格
意义
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16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强烈的现实隐射和讽喻意味,天主教会是拉伯雷攻击最为用力的对象,各个阶层的神职人员,各种宗教仪式,甚至宗教活动场所和器物,都受到辛辣的讽刺,使其神圣性荡然无存,暴露出逐利、残暴、虚假的本质
另一个批判重点是封建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
主要通过巨人形象的塑造全方位展现了人文主义价值观,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人的力量的自信和对现世幸福生活的肯定
详细描写了两代巨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完整地表达了人文主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通过为约翰修士创建的德廉美修道院,生动阐述了人文主义者的人生理想,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革新的范畴,人文主义追求快乐人生的思想,对天主教会奉行的苦行主义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叛逆
通过对巨人国王治理乌托邦国的具体描写,反映了人文主义关于开明君主政体的理想,但拉伯雷在理想化开明君主统治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庞大固埃在取胜后,以推广德政、“把一个天使变成了两个”的名义向渴人国大规模移民,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殖民主义行径,这是他认识上的局限
第四、五部描写了庞大固埃一行远渡重洋寻找神瓶是历程,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和宏阔的视野,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勇于开拓冒险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巨人性格发展的顶点和生化
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结构安排,都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欧洲长篇小说脱胎于中世纪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其转型的关键是从奇幻走向写实,从供大众娱乐的民间口传作品转为作家个人创作,表达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巨人传》在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结构安排是这种转型的重要表征,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奠基作用
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戏剧化叙事手法:怪诞叙事(把人与事夸张到不可思议的幅度,使之发生变形,由此产生怪诞感);粗鄙叙事(对人与动物的生殖排泄器官及其行为功用的描写和隐喻不胜枚举,且用语粗俗,无所顾忌);滑稽模仿(许多场景故事,是对圣书、宗教仪式、宗教或民间节日的戏仿),制造出狂欢、哄闹、调笑的效果,对受陈旧观念禁锢的身心是一种解放,对封建制度的神圣性和正当性,则有摧枯拉朽般的破坏作用
语言是一个奇迹,生动活泼,文采飞扬,粗犷不羁,形成了一种驳杂、雄迈、奔放的风格,以市井百姓口中通行的民间语言为主体,又广泛吸收拉丁语、希腊语等古代和外国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法语的词汇和表现力
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
流浪汉小说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第一部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品是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新的小说样式。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流浪的经历为线索,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并以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讽刺各种社会现象,主人公大多是广大的破产者、流浪汉,靠个人机智谋求生存,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后世欧洲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线性小说
戏剧
维加《羊泉村》
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者
描写了农民对领主的反抗斗争,揭露了封建主的暴虐,歌颂了农民为维护自由与权利所作的正义斗争,富有民主性和战斗性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戏拟骑士小说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内容
借助堂吉诃德游侠过程,真实而广泛的反映了16、17世纪之间西班牙的社会现实
堂吉诃德虽然也是骑士,但和骑士小说中的骑士有质的区别,作品不是骑士小说中所虚构的离奇神秘的幻想背景,而是通过许多细节,反映了贵族、农民、风俗等方面的内容
“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
人物
堂吉诃德
可笑的、可敬的、可悲的骑士
疯子——善良的动机——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
受人嘲弄的滑稽可笑的喜剧性人物 受人敬仰的品德高尚的悲剧性人物
理想和现实的错位,既造成了行为疯癫的喜剧感,又造成了远大抱负难以达成的悲剧感
桑丘
讲究实际、目光短浅、贪图小利、胆小怕事、治理海岛
艺术特色
线性结构,以主人公经历为情节发展主线,场面多、容量大、自由度高,但情节松散,容易旁逸斜出
叙述风格上,采用戏拟骑士小说的形式,所谓戏拟就是以表面忠实,实际上却是颠覆性的方式去揭露所模拟对象的弱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突出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和行动,运用夸张、对比、讽刺的手法
叙述手法和结构上,风格类似于现代小说中的元叙事(“多元”叙事技巧),由多个人物、多个来源叙述同一个故事
地位和意义
是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开辟了欧洲的叙事文学中从古代的中古到近代的转变问题,也就是从叙事为主到写人为主的转变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英国诗歌、人文主义文学之父 英语之父 英国文学之父
框架故事集
诗人在伦敦南岸泰巴客店碰到了29位去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作品的思想精神和生活内容是英国社会的缩影,香客的故事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揭露了教会僧侣的腐败和罪恶,肯定人有享有现世幸福的权利
体裁、样式丰富多样,共收入故事24篇,其中22个诗体,2个散文体,每个故事有“小引”“开场白”和“收场语”串线组成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始人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篇,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斯宾塞《仙后》
英国资产阶级的民族史诗 理想君主
斯宾塞诗节
《钦定本圣经》
詹姆斯一世下令成立一个翻译机构,指定一些经学家重新翻译《圣经》,目的不在于把《圣经》译成文学精品,而在于产生一部标准的译本,但钦定本的内容连同它的文字和节奏早已深入英国人的灵魂
培根《随笔集》
草创了随笔的体裁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期,英国人文主义剧作家,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他们的创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的条件
李利、格林、基德(未上大学)、马洛(悲剧《帖木儿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尔他岛的犹太人》)
莎士比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创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1590-1601
叙事长诗
《维纳斯与阿都尼斯》1592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
根据奥维德的作品写成,风格华丽纤巧
十四行诗
1592-1598 154首
歌颂友谊与爱情
历史剧
《亨利六世》(上、中、下)《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约翰王》
9个剧本串联在一起构成英国三百年的历史,全面反映了英国自13世纪到16世纪近350年的社会历史
拥护中央集权,渴望开明君主,害怕封建割据(女王没有继承人)
福斯塔夫式背景:恩格斯提出,在平民社会的背景下,上演帝王将相的故事(《亨利四世》)
特色
具有史诗的宏大规模
鲜明地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政治历史观
出色的描绘了“福斯塔夫式背景”和“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
喜剧
《错误的喜剧》《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早期的喜剧风格与主题
不是讽刺社会的喜剧,而是抒情浪漫的喜剧,和历史剧基本在同一时期,有乐观的基调
歌颂爱情与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以及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批判封建门第观念与道德
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大多贵族化,情绪高昂,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仁爱通过斗争取得最后胜利,爱战胜一切,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浓郁的浪漫主义的抒情气息
《威尼斯商人》
把犹太商人描绘成贪婪残忍的高利贷者,是欧洲宗教文化的偏见,莎士比亚也未能避免,但他没有把夏洛克性格简单化,而是把他所作所为描写成是犹太民族因长期遭受不公正对待而积累的怨气使然,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夏洛特一方面贪婪吝啬、冷酷无情、奸诈狠毒,一方面饱受歧视与迫害
多线索写作
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与犹太人夏洛克之间的矛盾
巴萨尼奥与鲍西娅的爱情故事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爱人罗伦佐卷款私奔
作品中的主要冲突
旧式的高利贷商人和新兴工商业资本家的冲突——社会历史批评
仁慈、善良、慷慨与残酷、阴险、吝啬之间的冲突——人性论批评(最主要)
信奉基督教的白种人和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的冲突——民族宗教批评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不属于悲剧,介于悲剧与喜剧之间
两个年轻人的死亡,让两个家族和解
早期的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二个阶段 1601-1607
悲剧
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悲愤沉郁
反对篡权夺位,展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人文主义者有弱点,人性有缺失,人性不能无约束
背景
伊丽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她没有子嗣,詹姆士一世继位,社会矛盾激化(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的矛盾),局势动荡不安,莎士比亚看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感受到了善与恶的冲突
《奥赛罗》
人文主义者所向往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关系,在不讲信义、残酷无情的事实面前遭到毁灭的悲剧
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
《李尔王》
人性的复苏
艺术地处理了权威与爱、权威与社会的矛盾,真诚的爱与虚伪的爱的对立,及人性的善恶等问题
亲情关系也非金钱财产可以维系,而要靠人道的力量支撑
《麦克白》
人性的沦丧
野心战胜了善良的天性
人性不受任何约束会产生恐怖的后果
人文主义者的弱点与人性的复杂
反对篡权夺位
《哈姆莱特》
主题
若非法篡夺王位,就要产生灾难
不是再现历史,而是表现人文主义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产生的矛盾
哈姆莱特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时代悲剧:人文主义理想抱负及其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快乐的王子
奥菲莉娅称赞他是“人伦的典范”
接受的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肯定人、相信人,由衷地赞美人
肯定尘世生活,赞美和追求爱情
忧郁的王子
理想破灭、精神忧郁、思想危机
父亡、母改嫁、王位被篡夺
延宕的王子
性格软弱,意志力不强,难以承担如此重大的复仇任务(歌德)
过分耽于思考,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科尔律治)
厌世主义(叔本华)
恋母情结(弗洛伊德)
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圆形人物形象
多线索
三条为父报仇的线索
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
小福丁布拉斯
两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奥菲莉娅)与现实的碰撞与毁灭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情节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多线索交错,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善于安排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又不是直线向上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剧中人物众多,但各具性格特点
克的阴险狠毒,波的昏庸老朽,奥的天真柔弱,雷的简单鲁莽,作家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夸张集中
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
善于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用对比手段突出人物个性,用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达到黑格尔的要求,越是紧张,越是激烈,矛盾冲突双方越是有力量
悲剧中插入喜剧因素
语言丰富
人物语言具有个性特点,成为后人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
戏剧创作的高峰期
第三个阶段 1608-1613
传奇剧
创作主题
宽恕与和解
艺术形式
带有传奇性质和浪漫色彩
《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亨利八世》
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顶峰
17世纪文学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
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欧洲的一种重要艺术风格
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显示出对贵族阶级精神生活的赞美,对骇人听闻的事物的倾心,对风流人士和异域情调的欣赏 常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 艺术形式上往往杂乱无章,充斥者夸张、繁艳、雕琢的辞藻,以及冷僻的典故和谜语般的词汇
产生原因:文艺复兴的退潮,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
各国的巴洛克文学
意大利 马里诺诗派(1569-1625)
西班牙 贡哥拉诗派(1561-1627)
用华丽表面掩盖空虚的情感
法国 “矫揉造作派文学”贵族沙龙文学
以贵族夫人公馆为代表的一批沙龙,以华丽外表掩盖精神上的悲观失望情绪,醉生梦死的精神状态
英国 “玄学派”诗人
以约翰·多恩(1572-1631)为代表,虽有巴洛克风格,但成就最高
英国清教徒文学
清教徒运动
英国的清教是中小资产阶级的基督教派别,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影响,因此被称为“清教徒”,提倡勤俭节约,克制个人欲望
清教徒的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
反映清教思想的文学就被称为清教徒文学,以米尔顿和般扬为代表
历史背景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詹姆斯二世)
1688年光荣革命
文学成就
革命前文学 (1600-1640)
本·琼森
玄学派诗人:多恩 抽象、思辨、宗教色彩,新奇的节奏,奇异的形象抒发怀疑与信念相交替的复杂情感
革命时期文学
弥尔顿《失乐园》(成就最高)
王政复辟后至“光荣革命”前文学 (1660-1688)
德莱顿(古典主义代表作家,英国批评之父)(学习希腊罗马) 《论戏剧体诗》(以对话形式写成,探讨英国戏剧长短,及戏剧诗体和莎士比亚成就)
清教文学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寓言小说) 人不断弃恶扬善达到天国 “名利场”
弥尔顿 (1608-1674)
弥尔顿
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在政治上激进派
晚年失明,代表作是晚年写的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创作阶段
青年时期(1639年前)
主要作品是中、短篇小说和诗歌,如抒情诗《快乐的人》《沉思的人》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参加清教活动时期(1639-1660)
主要著作是政论性散文《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
王朝复辟时期(1660-1674)
成就最高的时期 《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
《失乐园》
世界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
写作背景
清教革命产生严重危机及革命失败后封建王朝复辟
两条线索
撒旦率军反抗天帝,被打入地狱而失去天上乐园的故事
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失去地上乐园的故事
撒旦形象
撒旦是超人,具有权威、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是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但他骄傲自满、作威作福、感情冲动(克伦威尔)
主题
宣扬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胆地创造幸福未来
赞颂顽强不屈的反抗专制的斗争精神,分析革命失败的教训
既要讴歌当年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那些资产阶级的英雄们,也要批评资产阶级革命者(尤其是领导人物)的傲慢自满、骄奢淫逸,正是这些弱点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从哲理的深度和政治的高度来思考人类堕落的根源:缺少理性,意志薄弱,易于冲动,放纵情欲,无法抗拒外来的诱惑而犯错误
肯定自由,但强调感情应受理性支配,认为理性能使人认识上帝,坚持真理,不断地追求善而抵制恶
艺术特色
史诗结构宏伟,场面壮阔,风格崇高
采用无韵诗体,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雄奇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提出以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为典范,把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
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政治上妥协的产物(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利用王权,在文艺领域内和封建贵族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
产生背景
政治基础:适应当时法国王权高度集中的要求(法国的中央集权制)
哲学基础:笛卡尔唯理主义(“我思故我在”)
民族传统
奥古斯都通过麦克拉斯建立的“麦克拉斯集团”
路易十四通过黎塞留于1635年建立了“法兰西学士院”
特征
政治上拥护和歌颂中央王权,期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思想上尊崇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提倡以自我克制为主要内容的理性,把人的情感控制在中央王权规定的范围内
艺术上模仿古代,讲究艺术形式的完美,尊崇理性主义美学
三一律
空间一律:剧情展开的空间只能限定为同一地点
时间一律:剧情展开的时间只能限定在一天之内
情节一律:一出戏只能写单一的完整的故事
形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继承和曲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希腊悲剧情节的“整一性”,演出时间以太阳运行一周为限,文艺复兴意大利学者提出“一个事件,一个整天,一个地点”的主张。三一律有利于剧情的简练集中,但它束缚了剧本的自由创作,在浪漫主义兴起后被打破。
悲剧
皮埃尔·高乃依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贺拉斯》《西拿》《波里耶克特》
《熙德》
理性、责任(封建荣誉观念)与情感(爱情)的冲突
主张悲剧写重大题材
表现悲剧英雄理性与感情的冲突
用思想的崇高和感情的美来代替怜悯和恐惧
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热情,理性战胜情感,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拉辛
《安德洛玛克》
“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古典主义悲剧”
主题:理性与情感的冲突;特点:严守三一律
高度严谨而完美的艺术结构
全剧以俄瑞斯忒斯的到来作为悲剧冲突的起点,选取事件临近结束而冲突最激烈、丰富的部分 组成戏剧情节,使悲剧紧张激烈,并在高潮中结束
以特定人物关系链环构成环环相扣、步步推动的情节发展方式,无任何不必要情节,特别紧密
《菲德尔》
激情和欲望突破理性制约后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性格悲剧:心理描写占主要地位,以恋爱心理为主,悲剧主人公都是平凡的弱者,多愁善感,意志薄弱,始终受感情冲动支配,悲剧结局是人物为情欲而牺牲
拉辛和高乃依都秉承古典主义封为圭臬的理性原则,但着力点一很大不同。高乃依的悲剧着重表现理性对情感的驾驭力量,塑造了一批拥有这种力量的正面英雄形象;拉辛的作品表现情欲摧毁理性所引发的悲剧,对理性约束情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拉辛的悲剧情节更加紧凑,结构更加严谨,情感描写更加细腻,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观察和把握更加深入,从而把古典主义的悲剧艺术推向顶峰。
喜剧
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和代表
创作阶段
第一阶段(在外省的12年)
《冒失鬼》《情怨》
第二阶段(1659-1663)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
《可笑的女才子》
莫里哀来巴黎后创作的第一个剧目
《太太学堂》
封建夫权思想和修道院教育扼杀人性的本质
《<太太学堂>的批评》《凡尔赛宫即兴》 指出戏剧主要面向的是“池座观众”,反对把剧种分成等级,强调喜剧的作用在于表现本世纪人们的缺点,移风易俗,显示现实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倾向
第三阶段(1664-1668)成熟期
《伪君子》
答尔丢夫的人物形象
伪装的虔诚教徒
表面上清心寡欲,本质上地道的贪欲之徒
阴险狡诈(伪善性格的本质特征是阴险狠毒)
艺术特色
基本按照古典主义 “三一律”进行创作
故事发生在一天内:暮冬初春的一个整天
同一地点:奥尔恭家的会客厅
单一情节:无副线和平行主题
绝妙的铺垫
精彩的出场
以“间接描绘”来塑造伪君子的形象
描绘伪君子所花的笔墨极为简练
喜剧手法与闹剧手法密切结合
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拥护王权
《唐璜》《恨世者》
《吝啬鬼》
第四阶段(1668-1673)
《贵人迷》《史嘉本的诡计》《女博士》《没病找病》
寓言
拉封丹
《寓言诗》
文艺理论
布瓦洛
“古典主义立法者”
《诗的艺术》 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
18世纪文学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
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光明运动)(第二次文艺复兴)
从英国开始,后来波及欧洲各国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其理论武器是理性,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启蒙思想家们提出要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启蒙文学
特征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哲理性和教诲性
民主性:把第二等级和平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着重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采用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
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多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
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如:正剧,哲理小说、教育小说、家庭世态小说,对话体小说、书信体小说、游记体小说
不足
有些作家往往“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即直接通过人物的口宣传某种思想观点
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英国文学
英国的启蒙文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后,以扫除封建残余、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要任务
英国——启蒙文学的发源地
光荣革命后到18C初的文学
诗人蒲伯(1688-1744),古典主义的余波
期刊事业发达,《闲谈者》《旁观者》,为英国文学中小说的繁荣做了准备
小说: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笛福(1660-1731)《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1667-1745)《格列佛游记》
批判讽刺色彩
理查生(1689-1761)《克拉丽莎》
感伤主义书信体
截取一个横截面的线性小说、块状小说
菲尔丁(1707-1754)《汤姆·琼斯》
现实主义
笛福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把16、17世纪流行的流浪汉小说推向现代小说,并反映资产阶级价值观念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原型:斯梯尔主办的期刊《英国人》刊载的特写“水手亚历山大·塞尔克的轶事”的故事
通过鲁滨逊遭遇海难,飘落到荒岛上的经历,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殖民意识,反映整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是现代资产阶级史诗的序篇
采用日记或回忆录的形式
鲁滨逊形象
西方文学中第一个资产者的正面形象 “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
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
鲁滨逊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资产者
鲁滨逊又是一个具有极强占有欲和私有欲的殖民主义者
笛福对鲁滨逊采取肯定和歌颂的态度
冒险的精神;殖民的特征;奇迹;基督教
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小说写格列佛医生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奇异经历,讽喻现实、表达作者的理想
艺术虚构与现实讽刺相结合
各国特征
“利立浦特(小人国)”: 居民身高仅6英寸,君主大臣贪婪、残忍,党派之间倾轧、争夺以及国家之间战祸连绵不断(讽刺统治阶级的争权夺利,党派纷争)
“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 居民身高有如铁塔,对格列佛所讲的英国社会很疑惑,讽刺
飞岛国(“勒皮他、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 讽刺脱离实际的科学研究及英国的统治
慧骃国: 统治者是具有高度理性的贤马(慧骃),另外有人形动物(耶胡),它们贪婪、忌妒、凶残、心毒,从外表到内心都令人憎恶,可以说是罪恶的化身
理查生
书信体小说 《克拉丽莎》、《帕美拉》(感伤)
理查逊的作品在结构上突破了流浪汉小说的传统模式,开创了“块状结构”的新模式,在欧洲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菲尔丁
“散文体滑稽史诗”
《汤姆·琼斯》
描述汤姆的身世及其与乡绅女儿苏菲亚的恋爱波折,广泛反映现实,批判以门第和金钱为条件的婚姻观念,表现善必将战胜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人物众多,个性鲜明,语言富于个性与讽刺调侃性; 结构庞大匀称精致,情节曲折自然;每卷前皆有序言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
18世纪后半期的文学
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18世纪中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的一种文学思潮,由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主要特点是突出感情表现在作品中的地位,着力描写人物痛苦和不幸,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常用的体裁有哀歌、旅行记、书信体小说等
斯泰恩《感伤的旅行》
游记体小说,记述作者英法战争期间途经法国去意大利的旅行,不拘泥于客观记述见闻,着重描述主人公旅行期间的主观印象与感受
感伤主义诗歌
“墓园诗派” 格雷《墓园哀歌》
复古倾向
诗歌中的复古倾向
波西搜集古代民歌,编成《英国古诗选》
哥特式小说
描写由于争夺财产或满足个人情欲而引起的谋杀和追害,人物常常有病态特点,多以中古的城堡和废墟为背景,情节离奇,充满恐怖神秘的气氛
前期浪漫主义
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以《自由树》《苏格兰人》《一朵红红的玫瑰》等诗,描写青年农民的日常生活
布莱克的代表作是《经验之歌》《天真之歌》等抒情诗集,以清新的歌谣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抒发理想
法国启蒙运动文学
法国文学
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主战场
启蒙文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早期启蒙作家(1715-1750)
孟德斯鸠、伏尔泰
百科全书派与后期启蒙作家(1750-1789)
狄德·罗、卢梭
世纪初的文坛: 新旧交替
文学中的罗珂珂风格
世俗现实主义小说
勒萨日《吉尔·布拉斯》
早期启蒙作家 (1715-1750)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提出政体分类论(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共和政体), 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书信体小说《波斯人信札》(1721)
全书由160封信组成
有启蒙文学的特点:教育性、哲理性、倾向性
伏尔泰(1694-1778)
哲学著作
《哲学书简》《哲学辞典》
历史著作
《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
悲剧创作
《中国孤儿》 (伏尔泰称赞中国的哲学智慧,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家国王”的政治理想)
哲理小说
《天真汉》(自然人应该文明化,文明带来的恶果并不是文明本身的原因)
《老实人》(副标题“乐观主义”) (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他得到的启示是: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百科全书派与后期启蒙作家 (1750-1789)
《百科全书》全名《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把编纂工作变成科学艺术发展成果的全面总结和唯物主义思想的大规模宣传。作为主编,他把当时几乎所有的先进思想家和各个知识领域杰出代表人物都组织起来为《百科全书》纂稿。经过20多年的努力(1751-1772),全书共37卷。这是启蒙思想家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完成的一项大工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也因此而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1713-1784)
美学与戏剧理论著作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1750);《论戏剧诗》(1758)
主张着力表现一种粗野的美,提倡建立一种介乎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朴素、原生态的美
提出了建立“正剧”(“严肃剧”“市民剧”)的美学纲领
《私生子》《一家之长》
德国民族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