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核酸
核酸是脱氧核苷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总称,是由许多核苷酸单位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抗寄生虫的思维导图,梳理了抗寄生虫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及相关药物信息,分别介绍了抗寄生虫药的概论、抗蠕虫药、抗原虫药和杀虫药等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抗寄生虫药的相关知识。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的催化作用有赖于酶分子的一级结构及空间结构的完整。本篇对酶的特点做了详细介绍。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核酸
概述
是以核苷酸为基本单位,能够储存,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分类
核糖核苷酸
转运RNA
信使RNA
核糖体RNA
脱氧核糖核酸
化学组成
碱基
嘧啶
尿嘧啶
U
胞嘧啶
C
胸腺嘧啶
T
嘌呤
腺嘌呤
A
鸟嘌呤
G
稀有碱基
tRNA中常见
戊糖
核糖
2’-脱氧-D-核糖
核苷
戊糖和碱基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
核苷酸
核苷和磷酸以磷酸酯键连接形成
天然只有5’连接磷酸的核苷酸
磷酸化
腺苷一磷酸
AMP
二磷酸
DP
三磷酸
TP
生理功能
合成核酸的原料
RNA
ATP,GTP,CTP,UTP
DNA
dATP,dGTP,dCTP,dTTP
能量的贮存和供应形式
除ATP,还有GTP,UTP,CTP等
参与细胞中的代谢和调节
环状核苷酸cAMP和cGMP作为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第二信使
酶的辅助因子成分
辅酶或辅基含AMP
作为代谢的中间物载体
UDP携带糖基,CDP携带胆碱,腺苷携带蛋氨酸等
DNA分子的结构
一级结构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即碱基
连接方式
前一分子3’-OH和后一分子5’-磷酸基形成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链状聚合物
自由磷酸基
5’-磷酸端
自由羟基
3’-羟基端
书写方式
注明方向
测序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二级结构
两条多聚核苷酸链间通过氢键形成双螺旋结构
碱基组成规则
具有种的特异性,但是没有器官和组织的特异性
符合碱基当量定律
特点
由两条反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绕同一中心轴,形成右手螺旋
碱基位于螺旋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位于螺旋外侧
内侧碱基呈平面状,与中心轴垂直。脱氧核糖平面与中心轴平行。
相邻碱基间距 0.34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高3.4.分为大沟和小沟
两条核苷酸链,靠碱基互补形成的氢键结合。A=T,C三G。两条链为互补关系
稳定因素
氢键和碱基堆积力
磷酸基团上的负电荷和介质中的阳离子形成的离子键
DNA的回文结构
碱基顺序以某一中心区域为轴正读反读序列都相同。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
DNA的三螺旋结构
基因的调控区或染色质的重组部位
Hoogsteen配对
三级结构(超螺旋结构)
双螺旋进一步扭曲,折叠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
作用
减少空间,DNA高效包装
改变双螺旋的解开程度,控制DNA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
核小体的串珠状结构
RNA的结构
RNA中U代替DNA中T,核苷酸也是3’-5’磷酸二酯键连接
单链分子
部分区域也能形成双螺旋结构,不能形成的部分形成突环。
局部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不严格,tRNA中常见稀有碱基
mRNA的一级结构
种类多,分子量不均一,最不稳定
作为模板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占总量3%—5%
真核生物
5’帽子结构
防止mRNA遭受核酸外切酶的水解破坏
为核苷酸提供识别位点,启动和加速翻译过程
mRNA核内向胞质的转位
3’末端多聚腺苷酸结构
由100-200个A组成的A尾巴
与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转移有关
增加mRNA的半衰期即稳定性有关
促进核糖体的有效循环
单顺反子,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
原核生物
多顺反子,编码多个蛋白质的mRNA
不严格配对,部分形成双螺旋结构。“发夹型”结构
tRNA
‘三叶草’形状,分为四环四臂
三级结构
倒写的‘L’型三维结构
游离存在细胞质中
种类很多,一种氨基酸对应几种tRNA
富含稀有碱基
功能
转运氨基酸,识别密码子
携带活化氨基酸,转运到与核糖体结合的mRNA上
rRNA
最多的一种RNA,核糖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DNA-遗传物质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链球菌转化实验
噬菌体感染实验
DNA的性质
微溶于水,钠盐溶解度大(RNA溶解度小),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在溶液中呈粘稠状,乙醇中呈白色絮状沉淀
具有两性性质
可鉴定核酸样品纯度
核酸在260nm最大
蛋白质在280nm最大
纯DNA样品A260|A280为1.8,纯RNA为2.0以上
DNA的降解和变性
降解:通过核酸酶或物理,化学的方法使3’,5’磷酸二酯键断裂,多聚核苷酸链变成小段寡聚核甘酸链。
振荡,搅拌,反复冻融等易导致DNA的降解
变性:DNA分子由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解为单链无规则线性结构的构象
过酸过碱,加热,变性试剂,低离子强度,有机溶剂等
只涉及次级键的断裂,DNA一级结构不变
OD260增高,粘度下降,沉降系数增加,酸碱滴定曲线改变,活性降低
增色效应
变性后对260nm紫外线吸收值明显增加
减色效应
复性后对260nm紫外线吸收值明显降低
Tm-接链温度(融解温度)
50%的DNA分子发生变性时的温度
影响因素
G和C的含量高,Tm值高
测定Tm值可反应G、C的含量
DNA的均一性
离子强度
一般保存在1mol/l的NaCl中
DNA的复性
变性的DNA的两条互补链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
有利条件
高浓度DNA
高离子强度
中性PH值条件
DNA的结构
退火
高温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可复性
淬火
高温变性的DNA溶液温度急速降至0℃,除一小部分非特异性配对外,仍保持单链状态
DNA分子杂交
异源DNA分子或RNA分子某些区域有互补序列,复性时可以在不同的分子间形成杂化双链
限制和修饰
原核生物存在限制性内切酶,可以在特殊部位切断外源DNA
识别,切割双链DNA中特点序列(反向重复,回文序列)
粘性末端
识别序列对称轴,形成凸出部分
平头末端
识别序列中间切开
两者识别同一序列(回文序列)
甲基化酶催化该特殊部位的甲基化,保护细胞的DNA避免被限制性内切酶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