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儿童文学概述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文学的特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
本图涵盖了英语语言发展历史(大学英语2),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欢迎各位对英语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点击参考。
《儿童文学》中外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1949年10月,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儿童文学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7年是当代儿童文学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后来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它遭到了毁灭性的摧残和破坏;1976年以来,当代几童文学由复苏到发展,而后又跨入一个新的黄金时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英语词性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
儿童文学概述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不等于儿童读物)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单选2.在解释幼儿文学时,有两个方面是不能忽视的,即幼儿文学具有文学性和B.幼儿性
儿童文学的范围
广义的儿童文学(0—15岁);狭义的儿童文学(7—12岁);0岁最早接触的题材是儿歌
广义的“儿童文学”是指以3~18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提升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力而创作的并适合儿童审美精神需求的文学。
(一)学前儿童文学:0—6岁,"认识世界的文学”,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和形式是娱乐性和趣味性
主要体裁: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图画文学、儿童戏剧影视文学等。
子主题
(二)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7—12岁,“勇敢浪漫主义文学”,以学习为基本活动,注重儿童的想象和认知。
主要体裁:童话、儿童小说、儿童诗、科学文艺等。
(三)少年文学:为12—15岁的少年服务的文学,“面向社会的文学”注重少年美育和引导
主要体裁:少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科幻作品、少年诗、影视、戏剧等。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特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基本特征: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文学形象具体鲜明、生动活泼;结构单纯、情节有趣,想象丰富
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结构上常采用重复式结构,”三次式“是最为普遍常见的结构特征;
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题材围绕幼儿熟悉的生活
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常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荒诞手法;很强的游戏性
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二、学前文学的美学特征:纯真美、稚拙美、变换美和质朴美四个方面。
儿童文学的特点(识记、应用)
一、故事性
中国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民间故事牛郎织女、长发妹、木偶奇遇记、儿歌墙上挂面鼓、叙事诗蒋英武小熊过桥。
二、幻想性
李其美鸟树
三、趣味性
图画书《我幸运的一天》、谢采筏的儿童诗《蘑菇》
四、朴素性
加拿大诗人丹尼斯.李的儿童诗《进城怎么走》、台湾诗人林良的儿童诗《蘑菇》
儿童文学的功能 (识记、应用)
一、认知功能
柯岩的童话剧《小熊拔牙》、叶永烈的童话圆圆和方方、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单选5.叶永烈的童话《圆圆和方方》讲述了圆形物体和方形物体的用途,体现了儿童文学的A.认知功能
二、审美功能
童话雪孩子、鸟树、图画书爷爷变成了幽灵、安徒生拇指姑娘
三、教育功能
杨庆福的谁勇敢
四、娱乐功能
拔萝卜、长袜子的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意大利作家罗大里《冰淇凌宫》
学前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
(一)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12)
1、感知觉 视觉敏锐度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读物的图和字年龄越小要越大);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有助于学前儿童的听力发展;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发展水平较慢,只能掌握一些简单的时间概念;他们观察事物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作品中人物的外在特征(应注重形象的外部描绘)
2、注意力 新奇感很强,注意力有很大的无意性。鲜明、生动、奇异、色彩强烈的、富于运动变化的以及符合学前儿童兴趣的事物,最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三岁前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三岁(3—5分钟),4岁(10分钟左右);5—6岁(15分钟左右)
3、语言 名词>动词>形容词;0—3岁 口语语言发展敏感区;4—5岁 对书面语言的敏感区;6—7岁大都能绘声绘色、连贯完整地讲故事。 语言力求形象、生动、口语化。(象声词的使用、重复、长短句; 音乐美、韵律感、节奏感)
4、记忆 主要是无意识的、机械的、形象的记忆。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要鲜明,情绪要富有感染力。
5、思维 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到五六岁时开始萌芽。三岁学前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4岁学前儿童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十分突出,产生了具体形象思维。
6、想象 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在逐渐发展
(二)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 皮亚杰提出 学前儿童无法区分主客的区别;(1)泛灵性(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拟人手法的使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有时没有界限 (2)任意结合 富于幻想色彩(荒诞性手法)
2.直观、感性的审美
3.动态的审美
(三)学前儿童的接受方式
1.”听赏的“方式 主要是通过成人的朗读或讲述接受文学
2.图画、音乐的方式
3.表演欣赏的方式
4.阅读欣赏的方式
(四)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开阔视野,提高学前儿童感知生活的能力
2.启迪情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3.鼓励创造,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4.培养美感,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能力
5.丰富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6.娱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