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文言虚词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编辑于2021-12-25 11:53:00文言 虚词
以
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 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介词
1、表使用,“拿”“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处置,“把”如: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2、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如: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译为“以……身份”)《苏武传》 3、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如: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4、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如: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连词
1.表并列,译为“而”“又”“和”“并且”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并序》 3.表原因,译为“因为”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5.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如: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副词
通“已”,译为“已经” 如: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动词
1、认为 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是以”,即“以是”的倒装,译为“因此” 如: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3.带领
复音 虚词
1.“以为”,可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如: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译为“以……为”,即“把……作为”)《过秦论》 2.“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译为“用什么”“怎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
口诀 :你的修假如并因转承递。 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连词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词
通“尔”,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 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
通“如”,可译为“好像”“如同” 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之
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 纸袋一三洞 煮煨标志音
代词
1.指示代词,译为“这”“此”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作宾语,代人、物、事;代人时一般译为“他”或“她”,有时也译为“我” 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并序》
结构 助词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动词
译为“往”“到达”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音节 助词
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乃
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背转顺陷井 二层乃判断
副词
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强调某一行为出不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如: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可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其
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 。 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可,还是 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表示婉商语气 如: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示假设关系,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他的,他们的,她(它)的,她(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它,她,他(它,她)们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的,我(自己)你的,你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其级七千有余。《登泰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这,这个,这些,这里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的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且
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 扶持将要站古砌
副词
1.将,将要 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暂且,姑且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2.表示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如: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3.表示让步关系,尚且,还 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4.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如: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为
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 借鹰背董给对象 玉琪主持放菊味 疑问反诘和感叹
介词
1.译为“被”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2.译为“给”“替” 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3.介词 表原因或日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并序》 4.译为“对”“向”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语气 助词
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搭配,表疑问或反诘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动词
1.表判断,可译为“是” 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动词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如担任、治理等 如: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可译为“做”“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焉
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么和里。
代词
1.作宾语,相当于“之” 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代词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兼词
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助词
1.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如: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如: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 3.助词 用于句中,表停顿 如: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也
口诀:感判肯停疑 谐音:敢判啃庭姨
语气 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如: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赋》 3.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如: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4.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5.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者
口诀:者字与停顿 数时后判断 谐音:折纸雨停顿 硕士后判断
代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 用以指代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2.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物,可译为“……种”“……样” 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3.用在时间词之后,表示“……的时候” 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助词
1.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2.用在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用于否定词之后,表示“……的话” 如:不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 (《鸿门宴》)
所
口诀:所字结构加被动 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数字结构架百洞 所以连用穆娉英
助词
1.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2.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复音 虚词
1.“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若
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 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 莲池如果鱼活着
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如 如: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如: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动词
像,好像 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代词
1.表第二人称,你(们)的,你(们) 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2.表近指,这,这样,如此 如: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乎
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 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居中不移劫持鱼 语气助词探测仪
1.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如: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4.表感叹或赞美,相当于“啊”或“呀” 如:善哉乎鼓琴。(《伯牙鼓琴》) 5.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的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并序》 6.用在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介词
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何
口诀:代定宾谓 什么哪里原因 副形动前首 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待定病危 什么哪里原因 福星洞前兽 多么怎么为什么
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其后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什么,哪 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并序》
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语气助词
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并序》
动词
通“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与
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 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 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连词
译为“和、跟、同” 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动词
1.给予,授予 如: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2.结交,亲附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3.赞许,同意 如: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参加,读yù 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介词
1.译为“和、跟、同” 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2.表示比较,译为“比”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气 助词
通“欤”,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如: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则
口诀:连词假承并转让 判断副词是就是 谐音:莲池贾承并转让 判断扶持是就是
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 如果出现在前一个分句中,译为“如果”;如果出现在后一个分句中,译为“么”“就”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3.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译为“可是”“却”; 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但是” 如: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表示选择关系,和“非”或“不”连用,译为“不是……就是……” 如: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种树郭橐驼传》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于
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 再给向导杯和笔
介词
1.介词,向 如: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3.介词,对,对于 如: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4.介词,由,由于 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5.介词,在 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6.介词,自,从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7.介词,到,到达 如: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因
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 于是便顺成
介词
1.趁着,趁 如:不哀丧而求国,难;因乱以入,殆。《国语》 2依照,根据 如: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凭借,依靠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4.经由,通过 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因我降。《苏武传》 5因为,由于 如:因噎废食(成语)
动词
1.沿袭 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2依顺,顺着 如: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副词
1.表顺承,译为“就”“于是” 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2.趁机 如: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连词
接着,继而 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