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地理要素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地理解析的思维导图,给大家介绍了自然地理的一些相关要素,欢迎有需要的朋友们下载参考。
编辑于2021-12-26 15:25:13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三节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能量来源:大阳辐射 地面辐射是直接来源
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反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进行反射,云的反射作用尤为显著,云层越厚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地面反射物质有冰、雪、江河湖海等。
散射:主要是空气分子、尘埃、云滴等进行散射,如可见光中的蓝光最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气呈现蔚蓝色
受热过程
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地面导热: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因此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保温作用
1.近地面的大气能吸收地面辐射(即阻碍地面辐射散失)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即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分析各地区太阳能多、少的原因
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势高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
晴天多、阴雨天气少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太阳能丰富
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气候较为湿润、盆地地形
阴雨天气多、污染物不易扩散、空气密度大
大气的削弱作用强
太阳能缺乏
昼夜温差大小分析
1、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晴天、云量少,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比热容):比热容大,白天增温速度快,夜晚降温速度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
热力环游与大气运动
热力环游形成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游形成的过程:地面受热不均——大气受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 水平面形成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产生的压力 单位:百帕hPa,千帕kPa
等压面:指空间气压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
规律
气压
竖直方向: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水平方向:气压高压大于低压
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
气温
竖直方向: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水平方向:低压大于高压
海陆风
白天——海风 形成的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风 形成的原因:夜晚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降水增多
山谷风
白天——谷风 形成的原因: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风 形成的原因: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城市热岛效应
形成的原因:由于市区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形成 热岛",引起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城市热力环流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大气的水平的运动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梯度力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气压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的关系: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风速越小
地转偏向力:指导致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
摩擦力:指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摩擦力越大,风速越小;摩擦力越小,风速越大)
第四节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定义: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在各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过程称为水循环
产生内因:水在自然界中固、气、液的三态变化 外因:太阳辐射、重力作用
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蒸发是初始环节,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类型
海上内循环
环节:蒸发、降水
特点:水量是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
海陆间循环
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特点: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路上内循环
环节:降水、蒸发、蒸腾
特点: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地理意义
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动态平衡
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
塑造地表形态
第五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水的性质:指海水的盐度、温度和密度
海水的盐度及其分布
海水的盐度:指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含量,即每1000克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克数,通常用千分数表示。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约为35%
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纬度分布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呈马鞍形分布
赤道附近海区盐度较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盐度较高,自副热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盐度逐渐降低
垂直方向(随海水深度变化):1-1000米深度范围内,高纬度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低、中纬地区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影响因素
气候
温度: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蒸发:温度高或多大风,蒸发越旺盛,盐度高
降水: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入海径流:入海径流越大,盐度越低
海区封闭程度:海区封闭,与外海交换弱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利用海水晒盐
2、利用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3、影响海水养殖
4、海水淡化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红海盐度高的原因
1、位于副热带地区,气候炎热,蒸发旺盛
2、周围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降水稀少
3、两岸多干燥的沙漠,几乎没有淡水汇入
4、海域较为封闭,与高盐度的海水交汇少
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1、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2、周围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降水丰富
3、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的淡水汇入
4、海域较为封闭,
海水的温度及其分布
海水的温度,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受太阳辐射影响
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
1、表层海水温度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降低
2、北半球等温线分布不规则,南半球等温线近似平行于纬线。北半球水温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水温
垂直方向:从表层到海底,呈递减的趋势,大致在1000米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季节分布:在同一年中,同意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夏季高于冬季
产生的影响
影响海洋生物: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影响气候特征
全球尺度: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区域尺度:影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海水的密度及其分布
海水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其大小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三个因素
分布规律
水平方向: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增大
垂直方向: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影响因素
温度:温度增加,密度减小(热膨胀)
盐度:盐度增加,密度增大(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
深度:深度增加,密度增大(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
产生影响
影响航行: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是远洋轮船体上的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
深海探测:海水密度的突然变化使声波传播发生折射,潜艇在此深度以下范围活动不易被发现
波浪、潮汐和洋流的运动特点
波浪
定义:是海水运动的一种形式,大多数波浪运动是在风吹过海面并将能量传递给水体时形成的
分类:风浪、海啸、风暴潮
主要动力:风、海底地震、火山爆发
运动方向:随风向变化
运动方向:随风向变化
周期:无固定周期
潮汐
定义: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
分类:潮(白天)、汐(夜晚)
主要动力:天体引潮力
运动方向:定时涨落
周期:一般每天涨落两次
洋流
定义: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大规模流动,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分类:寒流、暖流
主要动力:盛行风
运动方向: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流动
周期:常年
洋流
分类: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水温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寒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暖流
南北半球:温度向北递减得为北半球,温度向南递减的为南半球
流向: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流向等温线上凸的地方)
洋流性质
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或高温流向低温
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或低温流向高温
海水运动
利用价值:波浪塑造海岸、开展体育运动、波浪能发电;利用潮汐运动颜值紫菜、发电、发展水产养殖
危害:海啸和风暴潮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洋流对人类运动的影响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沿岸气候
影响海洋资源以及渔场的分布
影响海洋航运,顺流速度快、逆流慢
加快污染物扩散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低压控制(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