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历史纲要上 必修一第四课
本思维导图的内容是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的知识点整合,非常适合大家保存复习。
编辑于2021-12-26 22:33:58这是一篇关于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汉语的地位,现代汉语特点,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
全民守法 倡导社会新风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思维导图。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和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怎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一节 现代汉语概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汉语的地位,现代汉语特点,现代汉语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现代汉语。
全民守法 倡导社会新风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法治社会的思维导图。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和为什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怎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
第四课 西汉和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西汉的建设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措施
吸收秦朝速灭的教训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
提倡节俭
减少财政支出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文景之治”
制度(汉承秦制)
地方行政制度
郡县和分封并行制
西汉的强盛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皇帝直掌中朝,尚书令作用提升
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察举制
设刺史,负责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
改革货币: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收入,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
儒学
公元前136年 朝廷设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稳固边疆基础上开拓疆域
匈奴袭击汉朝边界
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
三次大规模,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
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丝绸之路
为配合和匈奴作战,汉武帝两次派遣
开辟中西通道,促进中西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丝织品因此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管理
西域都护府
公元前60年,设在乌垒城(新疆)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西汉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东汉的兴衰
西汉后期社会现象(动荡不安)
政治日趋黑暗
土地兼并严重
赋税徭役沉重
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王莽政权
时间:公元9年
外戚王莽夺权,改国号“新”
针对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推行改革 但措施不切实际 激化社会矛盾
王莽统治末年 出现蝗灾和旱灾
农民起义爆发
23年,绿林军击败主力 攻入长安推翻政权
东汉
时间:25年 西汉宗室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
定都:洛阳
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光武中兴” 东汉初期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释放奴婢
重视儒学
影响: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发展起来了
东汉中期以后
外戚宦官专权交替
表现
皇帝年幼,太后掌权,实际控制权:外戚
皇帝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
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导致东汉后期政治腐朽的黑暗
”清议“:一些正直的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
”党锢之祸“: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
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
起义军各个被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两汉史学
《史书》
西汉司马迁
时间:叙述了上启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首创纪传体通史
《汉书》
东汉班固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两汉文学
汉赋
乐府诗
两汉科技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时间:东汉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
中国数学史上和世界数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造纸术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
顺应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