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与法制(2021年版)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律素养
这是一篇关于思想道德与法制(2021年版)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律素养的思维导图,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是阶级意志的提现。
编辑于2022-01-02 12:03:14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律素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封建制法律
资本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冬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与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是一致的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更能尊重和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行使国家立法权
负责修改宪法、制定法律
国务院
根据宪法和法律
制定行政法规
国家监察委员会
中央军委
国务院各部门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设区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
地方人民政府
自治区州县的人大
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法律执行
行政执法的主体:国家行政机关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国务院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
法律适用
主体: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司法基本要求
正确、合法、合理、及时
司法原则
司法公正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以事实为依据、一法律为准绳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
法律遵守
守法的含义
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
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守法的意义
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形成:十八大以来
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十一个坚持”
方面
政治方向
由谁领导
依靠谁
走什么道路
战略地位
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工作布局
总目标
总抓手
基本思路
主要任务
如何突破
战略安排
重大关系
政治与法治
改革与法治
德治与法治
重要保障
人才支撑
“关键少数”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2、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3、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要求和保证
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应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平等履行公民义务
要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志的地位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志的作用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志的实现途径
推动法治和德志的相互促进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
要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
三、建设法治中国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前提
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制度基础
结构
以宪法为核心
由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的法律规范体系
基本要求
立法先行
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上下有序、内外协调、科学规范、运行有效
由粗放立法向精细立法的转变
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健全宪法实施制度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培育公民和社会组织自觉守法的意识和责任感
3、严密的法制监督体系
主要任务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必追究
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
重点内容
4、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
政治和组织保障
人才和物质条件保障
法治文化保障
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党的组织法规制度
党的领导法规限制
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
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
(二)坚持
共同推进
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
依法行政
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三)坚持全面推进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
第四届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概念
1、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
2、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
含义
正当性思维
规范性思维
逻辑思维
科学思维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权力由法定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
权利主体平等
基本权利平等
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公平
努力创造平等的起点
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领域
考虑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规则公平
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内容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保护面前人人平等
救济公平
司法救济公平
行政救济公平
社会救济公平
权利保障
宪法保障
立法保障
行政保障
司法保障
程序正当
合法性
中立性
参与性
公开性
时限性
二、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
概念
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
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采取的
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障的法律手段
特征
法律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为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概念
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
是保证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要求
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行为
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形式
作为
不作为
特点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1、政治权利
选举权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监督权
2、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住宅安全权
通信自由权
3、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4、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休息权
社会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5、宗教信仰自由
6、文化教育权利
教育权利
受教育权
文化权利
科学研究的自由
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
进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三)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1、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
形式上符合法律规定
符合立法意图和精神
2、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表达方式
口头方式
书面方式
行为方式
行使方式
直接行使
间接行使
4、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四)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保守国家的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三、不断提升法律素养
(一)尊重法律权威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二)学习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
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
法律原理、原则方面的知识
参与法治实践
参与立法讨论
旁听司法审判
参与学校法治文化活动
(三)养成守法习惯
增强规则意识
守住法律底线
(四)提高用法能力
维护自身权利
维护社会利益
第三节 维护宪法权威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何f发展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
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75年宪法第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1978年宪法第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
1982年宪法第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
(二)我国宪法的修改
1988
1993
1999
2004
2018
指导地位
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载入宪法
新发展理念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确立宪法宣誓制度
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是党何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何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尊重何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一)加强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立法
坚持严格执法
(二)完善宪法监督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