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本图是对思修的全书2021版的内容整理,归纳了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等内容知识。
编辑于2022-01-12 22:36:4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意义
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内涵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时代
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
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立大志,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激励
明大德,锤炼高尚品德,崇德修身,启润青春
成大才,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担大任,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思想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
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是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子主题
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
正确的人生观
8.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需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9.正确评价人生价值
既要看贡献大小也要看尽力程度
既要尊重物质贡献也要尊重精神贡献
既要注重社会贡献也要注重自身完善
10.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价值:人的生命及其实践活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
反对享乐主义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具有超越性
理想具有实践性
阶级性
理想具有时代性
内涵: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二)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信念具有执着性
信念具有多样性
信念具有支撑性
内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意志、情感、认知的统一体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
理想信念催生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15.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辩证看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上对立统一的
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得其大者可兼其小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心怀“国之大者”
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增强对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增强对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现实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大学生
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崇高理想而奋斗
第三章 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16.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概要
(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统一
二者紧密关联,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为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见解
也表现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亦表现为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中国精神是强国之魂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的内涵
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17.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18.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推进祖国统一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维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推进两岸交流和合作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反对台独
促进民族团结
处理好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 P84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创新决定未来,改革关乎国运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价值观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价值观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价值
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主要反映的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
核心价值观
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体现着社会制度的制度的阶级属性、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一致性
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
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
富强 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
富民、强国
民主 是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不是由别人做主,也不是由少数人做主
真实、广泛、高效、丰富
文明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物质、精神、社会、政治、生态
和谐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
社会层面
自由 是社会活力之源,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绝大多数人的、实质上的、真实的自由;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自由;保证人民充分享有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平等 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状态
兼顾效率与平等实实在在、
公正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兼顾结果的公正
法治 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立足中国的社会现状和文化传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个人层面
爱国 是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敬业 是对待生产劳动和人类生存的一种根本价值态度
三牛精神,
诚信 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基石
友善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的实践经验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P120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P121
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普世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虚伪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使其具有更高的道义力量,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及其在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坚定价值观自信,要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运用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地分析各种错误价值观的实质,不断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价值共识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扣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勤学以增智
修德以立身
明辨以正心
笃实以为功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23.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条件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内涵: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与功用
内涵
道德的功能一般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功用
道德的认识功能 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规范功能 是指在正确善恶观的引导下,规范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职业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养成,引导并促进人们崇德向善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作用是指道德的认识、规范、调节、激励、导向、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实际效果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社会主义道德是对人类优秀道德资源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克服了以往阶级社会道德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展现出真实而强大的道义力量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调节社会利益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权益
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以正当合法手段保障个人利益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美德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
精华 积极、革新、进步
糟粕 消极、保守、落后
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复古论”和“虚无论”两种错误思潮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见下)
24.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所形成的优秀道德,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强调发扬革命传统是我国民主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中国革命道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秉承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道德问题上把握好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吸收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遵守社会道德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是相对私人生活而言的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加强网络文明自律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
幸福源于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热情服务
奉献社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弘扬家庭美德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恋爱
尊重人格平等
自觉承担责任
文明相亲相爱
婚姻家庭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夫妻和睦
勤俭持家
邻里互助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误区
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不能只重过程不重结果
不能因迷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处理好几种关系
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锤炼个人品格
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
讲正气
做奉献
促和谐
第六章 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27.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历史发展
奴隶制法律
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否认努力的法律人格
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
刑罚方式及其残酷
封建制法律
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维护专制皇权
刑法极其残酷
资本主义法律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社会主义法律
28.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
法律执行
法律适用
法律遵守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P191
政治方向
这一思想深刻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由谁领导、依靠谁、走什么道路等大是大非问题,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前进方向
战略地位
这一思想深刻地回答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深刻揭示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工作布局
主要任务
重大关系
重要保障
2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2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0.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P195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充分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人民在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保障,从而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它鲜明地反对法外特权、法外开恩,对掌握公权力的人形成制约,从而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
它鲜明地反对法律使用上的各种歧视,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它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即充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又切实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做决定的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31.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公平正义
权力保障
正当程序
3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
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当家做主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
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实施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立法
坚持严格执法
监督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P220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利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程序正当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法律权利不仅由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
法律义务是历史的
法律义务源于显示需要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政治权利
选举权
表达权
民主管理权
监督权
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
人身自由权
人格尊严权
住宅安全权
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
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
休息权
社会保障权
物质帮助权
宗教信仰自由
文化教育权利
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进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依法纳税的义务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
学习法律知识
参与法治实践
参与立法讨论
旁听司法审判
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养成守法习惯
增强规则意识
守住法律底线
提高用法能力
维护自身权利
维护社会利益
33.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
遵守法律
服从法律
维护法律
34.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养成守法习惯
守住法律底线
36.行使法律权利的界限
权利行使的目的
权利行使的限度
权利行使的方式
权利行使的程序
浮动主题
浮动主题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