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对西方器物的学习
这是一篇关于高中历史-对西方器物的学习的思维导图,通过此图可以对该时期的历史知识内容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
史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前进思维导图,包括:良好的开端、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元曲、宋词、明清小说、汉字书法等内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四大农书、医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对西方器物的学习
知识梳理
开眼看世界
背景
中国
清王朝危机四伏,阶级矛盾尖锐
世界
工业革命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崛起,对原料和市场需求不断增 加,加紧对外扩张
开眼
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 西方学习的思想
核心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 方军事技术)
代表人物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阶级属性: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地主阶级
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维护清朝的统治
评价
进步性
是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 起点;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 作用;对后来的洋务派、维新派产生 了重要影响
局限性
他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虽 然是抵抗侵略,但不能真正地依靠人 民抵御外侮,其本质目的必然是维护 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不可能使中 国真正强盛起来
中体西用
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顽固派反对变法;慈禧太后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基本内涵
中学为体: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实践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创办新式海军
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阶级属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
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核心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义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引进了西 方技术。对抵制外来经济侵略有 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本国封建经 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中体西用”违背了社会客 观规律,注定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学法指导
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都主张创办新式学堂以培养人才
不同点
洋务派代表封建地方阶级利益。 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 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维新派不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向西方学 习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上
林则徐魏源与洋务派思想的异同
两者都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都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科学技术; 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西方学 习在“器物”层面上
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 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强 调师夷而制夷,没有付诸实践
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 洋务派与林魏两者之间虽有继承关系,但本质 上是有区别的。不过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 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 化历程的第一步
总结升华
学习误区
注意: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 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 的条件下,再图自强
洋务运动失败了,以至于忽视洋务运动在中国 近代所起的进步作用
知能提升
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作用
“中体西用”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条件
“中体西用”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争议由来已久,持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