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其知识梳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历史概念和总结升华。
史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前进思维导图,包括:良好的开端、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元曲、宋词、明清小说、汉字书法等内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四大农书、医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近代社会生活
衣食住
衣:中山装、西服、旗袍、学生装、裙子
食:西餐、面包、咖啡等
住:欧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
社会风俗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社交礼仪,平等相待
新中国的社会生活
20世纪50-70年代
物质生活:衣着朴素,食物 简单,住房拥挤,水平低下
社会风气: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来
衣:颜色丰富,款式多样
食:解决温饱,菜肴丰盛
住: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社会风尚:休闲娱乐、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等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变化
铁路
铁路建设
晚清时期: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形成
民国时期:进展缓慢,西部无铁路
新中国时期:建成宝成、兰新铁路等, 铁路运营里程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机车制造技术: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
公路
新中国成立前,公路交通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密集的公路网
水运
新中国成立前:19世纪70年代轮船招商局成立,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的近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发展飞快,但90年代以后日渐萎缩
航空
新中国成立前: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业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通讯工具的变化
电报
有线电报:中国最早出现在台湾
无线电报:中国最早出现在上海崇明
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电话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成为生活日用品
新中国成立前:电话普及率低
大众媒体的变迁
影视
电影
新中国成立前: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业开始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走向辉煌,产生了一批著名导演、演员与优秀影片
电视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报刊
新中国成立前
近代前期:报刊业繁荣,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等
近代后期:《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前:《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改革开放后:专业性、娱乐性报刊大量创办
互联网: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时间晚,但发展迅速
学法指导
分析变迁的原因
列强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将西方生 活方式、思想观念带到了中国
政府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颁布相关政策法律,如中华民国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使社会生活日渐近代化
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 开展,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先进中国人开风气之先
一些留学欧美的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吸 收西方文明,抛弃陈规陋习,引领时代潮流
总结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次
时间:鸦片战争后
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 大量涌入,西方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断传入。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表现:沿海沿江地区衣、食、 住、行与社会风俗发生显著变化
第二次
时间:辛亥革命后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 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国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表现:衣着、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发生巨变
第三次
时间:新中国成立后
原因:政府移风易俗。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表现: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总体比较低。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第四次
时间:改革开放后
原因: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的变化。政府政策的引导推动
表现: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质量显著提高。注重 环保、讲究卫生、赈灾、济贫成为主要社会风尚
总结升华
学习误区
报刊杂志与互联网
报刊杂志
功能:传播信息、立言议政、舆论监督等
优势:方便,随时随地阅读,所受条件限制少。经济,不需要辅助设备,花费可多可少
互联网
功能:传播信息、立言议政、舆论监督等 网上购物、娱乐休闲、在线观看电影电视、 网上聊天交友、网络教育、收发邮件等
优势: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集文字、图 像、声音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结论
传统媒介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互联网不能 完全取代。互联网的普及没有削弱传统媒 介的地位,而是出现了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
知能提升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规律
经历由被动到主动地向西方学习的转变
地域之间存在差异
随近代经济、思想变化而变化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瓦解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民族特色基本被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