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维导图,包括知识梳理(“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法指导和总结升华。
史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曲折前进思维导图,包括:良好的开端、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元曲、宋词、明清小说、汉字书法等内容。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四大农书、医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知识梳理
“百家争鸣”
背景
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必然产生不同政治派别
政治上: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士阶层崛起
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兴起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和孟子,强调仁和仁政
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
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 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要阶段,莫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晚期孔子创儒家学派
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礼、中庸。孔子的 思想核心是“仁”。孔子的民本思想:以 德治民,爱惜民力。孩子的“性相近”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创私学。主张“有 教无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传 身教,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循循善诱等
孔子代表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以“仁”来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战国儒家重要代表孟子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实行“仁 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性本善”思想:人天性善良,主张以仁政来回复善性
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仁政”,目的是调和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战国儒家重要代表荀子
苟子的“仁义”思想: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苟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舟君水”思想
苟子的“性恶论”思想与“礼治原则”
萄子的“自然观”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体现了上升时期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学法指导
举例说明孔子对当今的影响
政治方面:我国现阶段提出“以德治国”、 “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和谐社会” 的思想等,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道德规范方面: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 信、礼貌、孝敬等道德规范都被现阶段中国 人民继承下来
教育方面:孔子通过他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 总结出不少有益的教育方法,今天看来仍然 具有重要意义,如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
先秦儒家比较学习法
人性观
孔子提出性相近
孟子提出性善论
苟子提出性恶论
政治观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
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 和“王道”,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孔子的“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 民”,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说“苛政猛于虎”
孟子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舟君 水”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总结升华
学习误区
注意: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仅是学术流派,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才是儒学宗教化的开始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 加完整,到汉代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掺杂了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重 农抑商、以严峻刑法统治人民等思想)的一种与大一统一致的新思想体系
知能提升
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原因有:秦国时期采用商鞅变法,使得 国力强大,统一了六国;秦朝吸取分封制造成分裂制据的 教训;同秦始皇的个人认识有关,他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 权,推行严刑酷法,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西汉初期用道家思想治国原因有: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 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刘邦认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了推 行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因而吸取教训,采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休养生息。而汉武帝时,“无为”的思想 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需要,终于被新儒学所取代
汉武帝时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原因有:经过汉初以来六十多年的 休养生息,国力日盛。但是同时存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 并剧烈,有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董仲舒提出的 “大一统”和“罢需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恰好适应了当 时社会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再者,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掺杂了 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以适应社会政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