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桃花源记
初中语文文言文《桃花源记》 分析了整篇内容并简要概括,非常详细,以及基本文学常识!
这是一篇关于关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词语标音、人物、品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等。
这是一篇关于蒹葭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菲葭苍苍,白露为霜。菲葭要萎,白露未晞。兼葭采采,白露未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浚、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桃花源记
题目
记
记事描写,抒情议论
与世隔绝的社会里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人与人之间融洽友好,这里是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
内容概括
记叙了关于桃花源的事情,讲述了渔人发现进入直到离开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词语标音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遂与外人间隔(jiān)
此中人语云(yù)
诣太守(yī)
南阳刘子骥(jì)
文学常识
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字元亮,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
桃花源中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是为何
桃花源中人对桃花源外的生活也许有好奇和惊讶,也许有感叹和惋惜。但是却没有向往之情。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是安宁祥和的,这是桃花源中人的理想社会,也是桃花源中人向往的淳朴而美好的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正是因为他们并不希望桃花源外的人打破他们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他们还是希望保持着这种与外人间隔的生活状态。
不足
不值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叹惋
叹惋的内容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安宁而美好的,而桃花源外的生活也许未必像桃花源中的生活那样安宁、美好。桃花源中的民风淳朴,自然。而桃花源外的民风未必这样淳朴自然,这也引发了桃花源中人的感叹与惋惜
具言
渔人把秦朝之后的朝代更替情况,像桃花源中人讲述了一遍。桃花源中人长期与外界隔绝,桃花源外朝代更迭、世事变迁,这引发了桃花源中人的感叹与惋惜。
为
向
具
详细
闻
对
皆
都
民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大方
生活状态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里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人民辛勤劳作
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老有所依、少有所养,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
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是有序、安宁、和乐、幸福的拥有这样优美的生活环境,祥和的生活状态。
生活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词语展现了桃花源中优美、恬静的生活环境
体现了一派淳朴自然的乡村之景,祥和安宁的田园风光
桃花源中人与外部关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内容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要说魏晋了。
关系
与外隔绝
妻子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人是隔绝的地方
间隔
隔绝不通音讯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渔人历程
发现桃花源
甚异之
“忽逢桃花林...... 并怡然自乐。”
渔人的情感围绕一个“异”字,这既有对桃花源外桃花林迷人景色的惊异,也有对发现桃花源这段经历的惊异,更有对桃花源内田园景象的惊异。
访问桃花源
十分惊讶
“见渔人......皆出酒食。”
在访问桃花源的过程中,渔人也时时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隐隐流露出惊异之情
乃
竟然
暗示了惊异之情
辞别桃花源
好奇和向往
“既出......处处志之。”
“处处志之”举动的背后透露出渔人对桃花源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希望能顺着标记能再次来到这个地方。
在这段发现、访问、辞别桃花源的历程中,渔人会常常感到 有些惊异,同时他对桃花源充满了好奇,对桃花源里的生活也充满了向往之情。
再寻桃花源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此
指代前文中渔人进入桃花源中所见所闻的整段经历
即遣人随其往
既
立刻,马上
写出了太守急切、好奇,向往、一探究竟、感慨与惋惜。
闻之
之
指代的内容不仅包括这些,还包括太守和渔人再寻桃花源且寻而不得的经历。
欣然规往
品德高尚的隐士刘子骥对这件事有着极为深厚的兴趣, 对桃花源美好的生活同样充满向往之情。
社会理想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 民不聊生。作者借助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这种淳朴祥和、怡然自乐生活的的向往之情,这也是作者陶渊明想表达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