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相关的知识总结,主要分朝代进行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编辑于2022-01-27 21:15:37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文化
儒学复兴
背景:1、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和社会的思考。2、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了文化环境。3、文化: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道教。4、社会:唐宋时期,出现儒道佛“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北宋)程颢、程颐
内容:1、“理”是万物的本院,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即“天理”。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3、求理方法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
理学集大成者,对儒学教育进行深入研究,编”四书“并注释。
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收到官方推崇,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提高了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消极影响:压制扼杀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了人们思想。
文学艺术
宋词(满足市民阶层需要)
元曲(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散曲、杂剧(标志:古代戏曲的成熟);特点:比词更灵活、更通俗
宋元话本(最早的白话小说、满足市民阶层需要)
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苏黄米蔡“
绘画:山水画成就突出、出现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科技
三大发明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总结和记录许多科技成果
元:郭守敬的天文观测仪器、《授时历》
元:王祯《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
科技外传:经蒙古人传入欧洲
916辽(上京)
制度:南北面官制(南:农耕事务;北:游牧民族事务)
1038西夏(兴庆府)
制度:模仿北宋制度
1114金(会宁府、燕京)
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制度、猛安谋克制
金世宗”大定之治“
蒙古、1271元(大都)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
先后灭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南宋
措施
地方: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便利政令下达,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2、全国设10个行省,实行行省制度。3、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管辖.4、在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设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行省制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意义:提高行政效率,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民族关系
与中亚、西亚等地移居中国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融合、形成我国回回(回族的前身)。
政策:采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四等人制“
结果: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
红巾军起义
经济与社会
农业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宋朝棉花种植并推广,到元朝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地区的农业得到逐步发展
手工业
制瓷业:出现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特色瓷器;元朝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
矿冶业:开始以煤为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迅速发展,有利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商业
贸易:各政权间,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十分繁荣
货币:北宋时出现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进一步推动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广州、泉州、明州等)
城市的兴盛:两宋都城人口超百万;元朝时杭州被称“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元大都成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经济中心南移
过程:1、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2、北宋: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形成南多北少的格局;3、南宋:人口大量南迁,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中心南移;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人口、税收大部分集中在南方,重开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运输江南粮食
社会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科举制原则上面对全社会开放,强调公平竞争;平民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添加了活力;3、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表现:贱民阶层数量减少;家内服役更多来自雇佣;农民较少收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国家对社会控制渐趋松弛
表现: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控制;官府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和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加松弛
960宋(东京、临安)
宋初政策的背景:鉴于唐后期以来的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措施
(地方)行政:1、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节度使逐渐变成虚衔;2、财政: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各州绝大部分赋税上缴朝廷;军事:将地方精锐编入禁军,实行”更戍法“,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3、设”四监司“加强对地方的监控;4、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中央)1、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枢密院掌军政、三司掌财政,分宰相权力;2、推崇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将领兵权,抑制武将势力;3、推崇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地位;4、实行募兵制
评价:1、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不利于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民族关系
辽(北方):幽云十六州;澶渊之盟以”岁币“勉强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
西夏(西北):”岁赐“
金(北方):灭北宋;”岁贡“,与南宋长期对峙
社会问题
1、”三冗“:冗兵、冗官、冗费,财政状况日益恶化,致使积贫积弱。2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
变法
庆历新政(范仲淹)
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但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失败
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
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领域,原则:加强国家对各领域的管控,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评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增加了国家收入。但强兵效果有限,一些措施在实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
靖康之变与南宋建国
程朱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佛道化的特点。理学佛道化,把佛、道的禁欲主义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两宋民族关系的特点、成因以及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1.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妥协为主。两宋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等政权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与辽、夏、金、元等政权都爆发过战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也发生争战。(4)民族交融是主流。“和议”、边疆贸易、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的“汉化”政策等促进各民族交融。(5)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2.成因 (1)两宋王朝政治腐败,国家积贫积弱,战争违背民意。(2)边疆少数民族崛起及以战争方式南下。(3)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和少数民族杰出首领的推动。(4)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迁徙、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汉化”政策的促进。 3.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1)经济上,由渔猎、游牧向衣耕装化。(2)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王朝的官制、法律(3)文化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4)生活上,由迁徙到逐步定居。
一、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将地方行政、财政、军政都收归中央。一方面有利于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另一方面导致地方行政机构缺乏主动性,行政效率低下。 2.实行“分化事权”的办法。一是分化将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二是分化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是分化地方事权,分别由节度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司法人员掌管地方的军事权、行政权、监察权、财政权、司法权,彼此相互牵制。 3,实行“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策略。将重兵驻扎在内地,但边防空,这成为北宋与辽、西夏斗争屡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4.制定崇文抑武方针,实行“士大夫政治”模式。在分散削弱禁军将领和地方节度使权力的同时,大量任用文官来分权。此举有利于巩固统一,但其不利之处在于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经济布局: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2.对城市发展: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3.对人口分布:人口南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对文化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科举制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5.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6.对生态环境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