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中历史人教版第一单元思维导图,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从事渔猎和采集,北京人元谋人已经学会用火。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出现了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和仰绍文化被龙山文化所代替
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是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从部落到国家
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商和西周
商朝也称殷朝
商朝出现了甲骨文。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等各类事务官。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意义,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东周
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文化成就: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秦完成统一的原因。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3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4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6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秦完成统一后的措施。
1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2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
3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将战国时已经形成的郡县制在全国推广。
4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
5迁徙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秦统一的意义。
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和华夏认同
春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
三家分晋。
韩
赵
魏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华夏认同
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鞅变法
原因
富国强兵
时间
公元前356年。
内容
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3.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4.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5.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6.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影响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
主张为政以德。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老子在政治上也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制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的性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的意义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四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哎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置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搜非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设置西域都护府,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
东汉的兴衰
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两汉的文化。
史记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汉书
科技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