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七上地理
这是一个关于七上地理的思维导图,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西高东低的地势,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西高东低的地势,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蕴含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编辑于2022-02-13 10:35:44七上地理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球体
盖天说,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天在上,地在下,二者皆为圆拱形→天地 都是圆球形,地独居其中(张衡)→地球是球形的(亚里士多德)→首次环球航行(麦哲 伦)→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仪
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分别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分 布,形状和名称等
纬线和经线
地球绕地轴转动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
上端为北极
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下端为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赤道是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纬度
与赤道垂直的线叫经线
经度
经纬线
赤道是0°
赤道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纬线:赤道向南,向北各至90°
赤道北称北纬“N”表示
23.5°N纬线称为北回归线
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
赤道南称南纬“S”表示
23.5°S纬线称为南回归线
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经线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本初子午线向西,向东各至180°
本初子午线以西称西经“W”表示
20°W经线为西半球的分界线
本初子午线以东称东经“E”表示
160°E经线为东半球的分界线
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
经纬线交织形成经纬网
经纬网定位方法简便,准确,应用广泛
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之间
北温带
北回归线北极圈之间
南温带
南回归线南极圈之间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地图
地图的用途
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地图上的方向
东、西、南、北
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地图的比例尺
一定范围内的实际地理事物在地图上表示出来,必须将其缩小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
数字式
文字式
地图的图例
特定的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利用地图查找信息
普通地图
地形
河流
城市
行政区划
……
专题地图
人口分布图
气候类型图
资源分布图
……
地图
世界图
半球图
大洲图
国家图
省图
线图
地图家族新成员
遥感影像地图
航空摄影
卫星遥感影像照片
电子地图
计算机技术
以数字方式存储和查阅的地图
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做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都以米作为单位
陆地地形
山地
具有耸立的山顶,陡峭的山坡和低缓的山脚,高度和起伏变化都很大,海拔在500米以上,大多呈脉状分布
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高原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范围广阔,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缓和
平原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盆地
周围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
等高线地形图
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地表的高低起伏,各种地形类型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图的不同等高线之间轴上不同颜色,这种以一定次序,颜色色调变化来显示地势起伏状况的地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陆地
绿色→黄色→褐色
山地高原
黄褐等色
雪山冰川
白色
海水
浅蓝→深蓝
平原
绿色
醒目具有立体感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疆域和行政区划
中国的位置
位于北半球
位于东半球
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
小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
东临太平洋
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交
中国的疆域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三
陆上边界长2.2万多千米
东西两端最大距离约5200千米
南北两端最大距离约5500千米
南北纬度相差约50度
东西经度相差约62度,东西时差达4个小时以上
东部和东南部,濒临海洋
自南向北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台湾岛东面濒临太平洋
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
中国的邻国
14个陆上邻国
2个国家海岸相邻
6个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民族乡)三级,特别行政区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自治州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
省级行政单位共有34个
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北京是首都
众多的人口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总人口约为14亿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口也在增加
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交通拥堵
就业压力大
住房条件差
生活垃圾成堆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
我国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
国家于2015年底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二胎
提高人口素质是基本内容
必须发展经济
将人口负担变为人力资源
提高教育水平
人口的分布
人口的疏密程度一般为: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面积(千米²)
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3人
人口地理界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多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西北部人口密度小,多为每平方千米10人以下
多民族的国家
众多的民族
中国拥有56个民族
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数的91.5%
其他55个民族仅占8.5%,统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的民族分布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少部分生活在城市里
中国的民族特色及民族政策
民族的风俗习惯
独特的文化艺术
个别民族的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特色
重视少数民族发展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中国的地势特征
地表的高低起伏,被称为地势
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于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为黄土高原
海拔1000~2000米
第三阶梯为华北平原
海拔500米以下
由第三版块向东继续延伸,到海洋中的部分是大陆架
西高东低的地势,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西高东低的地势,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蕴含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中国的地形特征
五种地形在我国均有分布
高原26%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黄土高原
内蒙古高原
山地33%
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3
习惯上,人们把山地、丘陵、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多山
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
……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脉
巨大的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丘陵10%
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
辽东丘陵
山东丘陵
东南丘陵
盆地19%
塔里木盆地
新疆境内
天山阻隔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
新疆境内
最大的盆地
柴达木盆地
位于青藏高原
海拔最高
四川盆地
位于我国西南部
内部低山丘陵起伏,成都平原,较为平缓
平原12%
东北平原
由松花江、嫩江、辽河冲积而成
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华北平原
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
也称黄淮海平原
其中黄河为主力
长江中下游平原
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
东西狭长
地势低平
河湖众多
气温和降水
气温的变化
指大气的冷暖程度
不断变化
时间变化
日变化
气温在一天当中的变化
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
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
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
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
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
空间变化
温度自南向北降低,南北差别很大
夏季气温,南北温差不大
温度带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高寒区
降水的变化
固态水
液态水
时间变化
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降水集中在夏季
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但容易发生春旱、夏涝
空间变化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
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
东部多西部少,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干湿区
根据降水和蒸发之间的对比关系来确定
湿润区
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
干旱区
天气与气候
天气预报
卫星云图
陆地:绿色或棕色
海洋:蓝色
云团:白色,云团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一般是阴雨区
天气预报图
各种天气符号
空气质量
受人类活动影响
控制污染物排放
扩大城乡绿化
实施生态修复
增加水域面积
……
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高原、高山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风
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季风气候,有好有坏
好处
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坏处
带来灾害天气,洪涝、干旱、寒潮等
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
天气
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变化状况
气候
指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水系和流域
干流
支流
流域
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河流
我国河流众多,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我国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
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
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
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
外流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夏季河水上涨形成汛期
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内流河
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多分布于西北内陆
多为季节性河流
湖泊
我国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00多个
天然水库
黄河
黄河概况
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
自西向东
干流流经9个省区
注入渤海
我国第二长河
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
全程5500千米
上游
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地
形成许多峡谷
形成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中游
流经黄土高原
携带大量泥沙
下游
河道变宽,坡度变缓
形成“地上河”
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孕育了中华文明
水能资源丰富
对农业具有影响力
矿产资源丰富
下游河段易淤积
经常决堤改道
黄河的治理
在中上游地区,建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
在下游加固黄河大堤,修建分洪
长江
长江概况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峰
干流经11个省区
在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
我国第一长河
全长6300余千米
长度世界第三
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
上游
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
水流湍急
中下游
河道拓宽
湖泊星罗棋布
下游
江阔水深,水流缓慢
气候温暖,雨量丰沛
长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干流横贯东西
支流分列南北
我国的“黄金水道”
水能资源丰富
蕴含量约占全国的1/3
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1/2
经济作物种类多
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生生物资源丰富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乱砍乱伐造成长江含沙量增加
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一遇暴雨,便泛滥成灾
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中下游退田还湖,加高加固堤防,修建分蓄洪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