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溶液
初中化学,溶液,饱和溶液。1.实例:氯化钠的水溶液;2.溶液特点:均一、稳定;透明、混合物;3.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金属材料是指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材料。一般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种。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等。其中钢铁是基本的结构材料,称为“工业的骨骼”。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化学材料和新型非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使钢铁的代用品不断增多,对钢铁的需求量相对下降。但迄今为止,钢铁在工业原材料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还是难以取代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法理
溶液
1. 溶液的形成
1. 溶液
1. 实例:氯化钠的水溶液
2. 溶液特点:均一、稳定;透明、混合物
3.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4. 组成
1. 溶质和溶剂
2. 质剂辨析:量多做溶剂;有水水做溶剂
3.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g水和10g氯化钠,剩余4g;溶液质量为? 上述溶液中又溶解了2g硝酸钾,溶液质量为?
4. 读法:氯化钠(溶质)的水(溶剂)溶液
5.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内因:物质自身性质
2. 溶解热
1. 热量关系
1. 粒子扩散吸热
2. 粒子水合放热
2. 实例
1. 明显吸热:硝酸铵
2. 明显放热:氢氧化钠
3. 吸放热不明显:氯化钠
3. 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 内因:溶质溶剂自身性质
2. 外因:是否搅拌;温度;颗粒大小
3. 浊液
1. 乳浊液
不溶小液滴被分散
实例:油水混合物
乳化现象
1. 油水不互溶
2. 通过振荡,将大油滴打散成为小油滴
3. 小油滴被乳化剂包裹,分散在水中;形成较为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
不溶小颗粒被分散
实例:泥水
3. 与溶液区别
1. 外观:不均一,浑浊;不稳定,静置会分层或沉淀
2. 本质:被分散颗粒大小与溶液中的不同
2. 溶解度
1. 饱和溶液
1. 探究案例
1. 20g水+5g硝酸钾
不饱和溶液
2. 20g水+10g硝酸钾
继续加入溶质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
如何确定溶质继续溶解?溶液电导率判断
3. 20g水+5g+5g硝酸钾+升温+5g硝酸钾
4. 20g水+5g+5g硝酸钾+升温+5g+5g硝酸钾
比较得出定量溶剂所能溶解溶质最大质量也是定量的
升高温度,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
2. 定义: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某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成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3. 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思路
1. 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2. 不饱和转化为饱和: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1. 定义: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 符号:S;单位:g
3. 实例: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即20℃时,氯化钠在水中溶解度为36g 表示为:S(NaCl,20℃)=36g
4. 决定因素
1. 内因:溶质和溶剂自身性质
2. 外因:温度、溶剂质量
5. 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
1.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2.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 饱和溶液或浓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或稀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溶质的多少还应考虑溶液的量
4. 对相同温度下的同一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3. 溶解度曲线
1. 实例
1. 上升型
1. 陡升型:硝酸钾
降温结晶
2. 缓升型:氯化钠
蒸发结晶
结晶方式不同
2. 下降型:氢氧化钙
2. 绘制方法:以环境温度为横坐标,以该物质在100g水中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纵坐标,做出不同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水中所溶解的最大质量的点,连接成曲线,即为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 曲线意义
1. 面:曲线上方,面内任意点,表示该温度下定量水中形成的过饱和溶液 曲线下方,面内任意点,表示该温度下定量水中形成的不饱和溶液
2. 线:某物质在定量水中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定量水不一定非要是100g
3. 点:该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水中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 【交点含义】:不同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溶解度
4.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曲线:到60℃曲线消失 消失原因:60℃以上,碳酸氢钠开始分解
4. 气体溶解度变化规律
1. 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低
2. 气压越大,气体溶解度越高
3. 溶液的浓度
1. 确定浓度溶液的现实意义
2.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3. 确定浓度溶液的配制:50g质量分数6%的氯化钠水溶液配制
4. 质量分数与溶质溶解度关系
1. 饱和溶液:w%=S/(100+S)
2. 不饱和溶液:w%<S/(100+S)
5. 溶液稀释问题:聚焦溶质质量,列方程,稀释前各溶液所含溶质质量总和=稀释后混合溶液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