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机器人两轮差速运动模型
关于机器人两轮差速运动模型的思维导图。运动学模型、坐标系及方向、转向运动、差速模型及公式推导、运动学模型建立、运动学模型应用、差速模型应用问题。
CANopen是一个基于CAN串行总线系统和CAL(CAN应用层)的高层协议。 CANopen的核心概念是设备对象字典(OD: ObjectDictionary),CANopen通讯通过对象字典(OD)能够访问驱动器的所有参数
CANopen是一种架构在CAN控制局域网上的高层软件通信协议,包括通信子协议及设备子协议,常在嵌入式系统中使用,也是工业控制常用到的一种现场总线协议
该文档为嵌入式遥测终端机嵌入式软件的架构文档,可以用来指导遥测终端机的嵌入式软件的设计和代码的编写。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两轮差速 运动模型
运动学模型
正运动学模型
已知左右差速轮的速度,计算机器人几何中心点的速度
逆运动学模型
已知机器人几何中心点的速度,计算左右驱动轮的速度
坐标系及方向
中心坐标系
以机器人的中心(几何中心或自旋中心[两驱动轮连线的中点])为原点,机器人前向运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红色箭头),与之垂直向左为y轴正方向(绿色箭头),z轴垂直于纸面向外,满足右手定则
坐标系图
机器人坐标系及运动方向.红色箭头指向机器人正前方,原点为圆心,蓝色带箭头虚线表示运动轨迹及方向
约束限制
差速移动机器人受到非全向约束[1],因此描述几何中心的速度信息为[vc w]T, - 线速度vc方向与x轴方向同向的时候为正,反之为负; - 机器人逆时针旋转的时候,角速度w为正,反之为负。
转向运动
自由度
从理论概念方面分析,机器人运动可视为刚体平面运动,因此所有的平面刚体运动可分解为平移和旋转两种运动,平移运动包含x-y两个方向的运动,所以刚体平面运动是3个自由度
角度的与线速度
机器人上所有的点仅使用角速度和沿着x轴的线速度就可以描述。 - 当角速度不为0时,机器人在做圆周运动; - 当角速度为0时,左右驱动轮的速度是相同的,则机器人沿着直线运动
差速模型及公式推导
差速模型图
两轮差速模型.机器人的外轮廓可视为圆形,直径为dwb,ICR表示瞬时旋转中心,蓝色圆弧表示机器人运动路径,点L和R分别为左右轮与地面的接触点
瞬时旋转中心(ICR)
器人左右驱动轮的线速度方向与x轴相同,且线速度方向与旋转半径呈垂直关系,因此ICR必定位于点L和R的连线上,ICR在直线LR上的具体位置由左右驱动轮速度[vl vr]确定
公式推导
运动学模型建立
正运动学模型是基于左右驱动轮的速度来计算几何中心点CENTER的速度
逆运动学模型是基于几何中心点CENTER的速度分解出左右驱动轮的速度
运动学模型应用
正运动学模型应用
计算机器人CENTER的速度 差速机器人的两个驱动轮会安装编码器,可以计算出两个驱动轮的线速度[vl vr],基于正运动学模型公式就可以计算得到机器人CENTER的速度,用于表示机器人当前的运动速度,并可进一步被用于计算机器人的里程计
逆运动学模型应用
用于控制机器人运动 控制机器人CENTER以设定的速度[vc w]T运动,那就通过逆运动学模型公式计算得到两个驱动轮的理论速度,再采用PID算法控制驱动轮精确转动。
差速模型应用问题
底盘分类
常见的差速底盘有以下4种类型,其中(a)(b)的底盘轮廓是圆形,而(c)(d)的底盘轮廓是矩形 不同类型的两轮差速平台.圆形表示万向轮,矩形表示驱动轮
a型
构型是前后采用万向轮,两侧是驱动轮,4个轮子需要使用悬挂,否则容易出现任一轮子悬空打滑的情况
b型
去掉了1个万向轮,也就无需使用悬挂,为了弥补稳定性,将两驱动轮后移了小段距离
c型
将两万向轮前置,驱动轮后置,车上的长度可以较长,但也需要悬挂系统。由于旋转中心和重心相差较远,因此机器人旋转运动性能偏弱
d型
而为了弥补c这一缺陷,d使用了4个万向轮,布置于前后,在对称轴处布置驱动轮,这样便保证旋转中心和重心重合,且能做到车身更长
说明
在未对底盘做特殊设计的情况下,万向轮的轮子直径远小于驱动轮的直径,这是万向轮特殊的构造引起的,而轮子的大小极大决定了机器人的越障能力,所以差速机器人一般应用于室内场景中,且没有没有沟壑、门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