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史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1 22:22:39中国电影史
绪论
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代一代电影艺术家们不断探索电影艺术规律,挖掘电影的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
因为电影的发展与社会和经济条件及这些条件的变化有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电影在艺术上的发展也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或群众的要求
电影是艺术创作又是商品生产,是以物质形态体现的精神产品。它有双重特性,不仅受艺术规律的支配,又受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支配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含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因素和艺术经验,是视觉和听觉两种传播媒介的综合
电影发展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断探索运用构成电影的各种艺术因素的规律的历史,不同电影风格或流派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这些因素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所决定的
电影必须是一种集体的创作活动,影片是集体劳动的结果
电影的发展是受技术条件发展的限制和制约的,电影是艺术产品,同时又是科学技术的结晶
许多艺术技巧的发展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的,许多艺术主张和理论的产生也与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中国电影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在其历史发展中不仅表现出与世界电影发展有共同点,同时也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中国电影与其所处的时代生活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特别直接和紧密的联系
中国电影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是创作者文化心理积淀的无意流露,它们影响着中国电影民族风貌的形成,
中国电影由于其产生过程中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其与中国的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尤其是戏剧对中国电影艺术特点的形成和发展道路有很大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与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发展水平相比,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这与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水平有关 创作者们一方面是在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另一面实在比别人更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
在中国电影中,各个艺术创作部门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一章 “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1932)
第一节 最初的尝试
一、电影传入中国
1.最初的电影放映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放映《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电影随着主义的扩张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杂耍游乐场播放“西洋影戏”
1897年七月,美国人在上海放映电影
1899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将一些有简单情节的故事短篇拿到中国放映 第一个在中国经营电影院的商人 1909年,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虹口大戏院
1902年,北京寿福堂茶馆开始放映电影,并传入清宫
1904年,慈禧太后70大寿,英国公使送去放映机和影片,中途发生事故,慈禧禁止在宫中放映电影
茶楼戏院中放“影戏”的越来越多 天津,汉口,广州等口岸城市相继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越来越普遍
电影刚在中国放映时被称为西洋影戏,电光影戏,美国影戏等,后来简化为影戏,成为中国人早年对电影的通称
在中国最早放映的影片 纪录片:《俄皇油巴黎》 《马德里街景》 《火车进站》 特技片:用毯子变女人 滑稽片:两自行车相撞,使无数自行车撞作一团 一人睡觉被蚊虫所咬
开古今未有之奇,泄造物无穷之秘
2.独特的放映方式
辛亥革命前后,放映一些有简单故事情节的短片
一战前专门放映电影的正式影院很少 影片在戏园中作为演出间歇时的余兴节目 与西方初期集市影院的放映不同
影片放映常常与戏曲,说唱以及文明戏演出穿插在一起 茶楼戏园式的放映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一战后,美国的多集长篇输入中国 专业影院逐步取代茶楼戏园式的放映
独特的放映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 对于中国初期电影创作者和观众群的形成,对于影片内容和形式上艺术特点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作为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略的外国影片输入
早期外国影片的输入,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后的《红圈》《黑衣盗》
这些影片把许多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思想形象的展示给中国观众带来了相当恶劣的后果
这些影片中的情节和表现方法成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模仿对象 给中国电影带来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电影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和传播手段,刺激了中国人自己摄制电影的愿望
二、中国初期的电影生产和电影企业
1.最初的拍片尝试
早期外国人拍摄集市上的乞丐、大辫子、小脚女人等猎奇性的素材
1892年,任景丰在北京前门外开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 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定军山》 后又拍摄其他的戏曲片段 主要是做功、武打或舞蹈一类的动作性为主的场面
中国最初的拍片尝试始于戏曲片 这本身是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历史现象 反映了中国电影一诞生就迅速地与民族文艺传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2.商业投机风潮与中国电影事业基础的初步开创
1913年郑正秋、张川石《难夫难妻》中国故事片摄制的开端 影片以嘲讽的方式表现了包办婚姻的结婚过程 影片用固定机位的一个镜头完整的记录下来 开辟中国电影新的历史阶段
黎明伟在香港拍摄《庄子试妻》
描写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
20年代《闫瑞生》《海誓》《粉红骷髅》三部最早的长故事片 影片的摄制在中国开始出现较大发展
中国初期的电影制片基地和发行放映的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都市 中国电影一出现就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烙印 商业投机性 中国最早的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
中国电影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结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
由于商业投机性,造成影片在创作上一位迎合市民观众的低级趣味,盲目模仿国外商业影片
使得最初的中国电影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商务印书馆1917年开始经营电影,拍摄故事片和纪录片教育影片
1920年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两部戏曲片 技巧上达到了当时的较高水准,相比《定军山》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
影片再把京剧表演按照无声电影拍摄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在保持戏曲表演特点的前提下,比较注重运用电影的艺术手段进行表现,无论是从戏曲片这一篇种的创作,还是在为民族传统艺术与电影表现手段相结合的方面,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开始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张石川 郑正秋 旧中国出片最多历史最长“明星”影片公司 大中华百合公司 香港邵氏公司的前身“天一”影片公司 其他民族资产阶级新办的“长城”“神州”影片公司等 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
20年代末,其中一些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华”影业公司
“明星” 规模较大,较集中的电影制作机构,在上海建立摄影场,不仅自己拍摄影片,喂,小公司制作影片或出租摄影场给小公司拍摄 自己不经营影院系统,采取出售,拷贝和出租分成的方式发行影片 “天一”上海,香港等地分别设立分厂,生产和管理相对独立,对东南亚的华人社会较为重视,影片的发行和生产都有针对性的对待 “联华”不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分别设厂,还在华北等地区拥有自己的影院系统,具有较强的经济力量和竞争能力,其负责人罗明佑原来就是一个经营电影院的资本家,他建立起一个从生产到发行的带垄断性质的综合企业
30年代后,这三家大公司都有所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 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第二节 “影戏”——中国主流电影传统的形成
一、郑正秋与“影戏”传统的建立
1.郑正秋与张石川
“影戏”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 直到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兴起后才逐渐被“电影”所取代
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
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组成了明星影片公司 领导了当时中国电影创作的潮流
郑正秋(1888—1935)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 早年以“药凤”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辛亥革命后,参加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的创作 担任编剧 与张石川联合导演 在影片中,他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对人的摧残
“明星”公司成立之初,张石川实行的创作方针与投机性电影公司相差无几,主要拍摄滑稽短片等商业性的影片 《劳工之爱情》 后来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的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1923年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影片的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 影片在艺术形式上没有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的传统叙事和舞台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 影片的成功不仅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 影片的成功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郑正秋拍摄《玉梨魂》(改编自鸳鸯蝴蝶派同名小说) 拍摄了一系列以妇女生活为主要题材的影片 表现了他对封建伦理和婚姻制度压迫下的妇女所寄予的深厚同情 创作方面的主导
“他不懂电影技术,有的是人生的阅历、舞台的经验”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不仅是把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而是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了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石川(1889-1953)主要从事导演创作 更注重在创作中适应商业性的需要,善于利用情节起伏控制观众的情绪来造成强烈的剧场效果
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由于郑正秋、张石川等人在商业上的成功,不少创作人员都模仿学习他们,在艺术风格上受他们很大影响 称为“影戏”的创作风格成了初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流
2.“影戏”主流电影的一些特点
这些影片大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鼓吹所谓“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以此为依据来编演故事
影片的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它们吧“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基本标准,注重影片叙事中的传奇、巧合等因素的应用,注意结构的跌宕起伏和严密有致,同时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于情节叙事的需要,常常把人物明显地分为善恶两方,在双方的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情节,其结果则大多数都是以善良战胜邪恶而告终。
在影片的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影片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在环境造型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摄影造型上重展现性轻表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和大景别等
中国初期电影所积累的这些经验和形成的这些特点,为后来电影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电影艺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开始起步的。初期中国电影的这一套创作经验,在郑正秋等艺术家的影片中可以结合成感人的艺术形象。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创作者手中却很难达到那样的成就。初期中国的这些源于文明戏的主流电影与商业投机有着深刻的联系。它们严重脱离社会现实,忽视艺术规律,只是为了迎合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面进行编造。这最集中地表现于一些末流的小市民电影之中
二、市民电影的末流
对于旧中国的电影观众来说,他们一般文化素质和艺术旨趣都比较低,电影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的工具 他们对生活艰苦和社会混乱虽然不满,但是无能为力 电影观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 1924年《玉梨魂》成功后,大量新鸳鸯蝴蝶派文人涌入电影界 1927大革命失败,社会形式恶化,中国电影良莠不齐
上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不同影响 邵醉翁的“天一”公司为代表维护封建文化 1925年创办标榜“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实质宣传封建文化的糟粕《忠孝节义》《立地成佛》 王元龙反映帝国主义奴化文化 极力模仿和崇拜西方文化中腐朽没落的东西《透明的上海》《探亲家》
1927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 创作者们大多放弃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最求卷入商业角逐 先后掀起古装、武侠、神怪等一系列热潮,使使商业性市民电影彻底统治了中国影坛 大部分影片不仅在思想上毫无可取之处,在艺术上也粗制滥造,把文明戏舞台上的消极因素带到影片中 与郑正秋等较严肃的创作一起,为中国电影中“影戏”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第三节 新文人的旧电影
一、新知识分子进入电影界
1.最早参加到电影中的新知识分子
在初期中国电影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那些与文明戏有较深关系的人们 他们从思想方法上属于五四之前的旧知识分子 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加入电影行列要晚的多,在当时的影响也要小很多 但是他们在艺术思想和艺术方法方面与后来的电影的发展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最早参加到电影中的新知识分子是洪深早年留学美国 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1924写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申屠氏》 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从1925年起,先后创作了《爱情与黄金》《少奶奶的扇子》 虽然在思想深度和社会以上比同期的戏剧创作略有不及,但仍不失严肃 在艺术上吸收了国外电影戏剧的经验,表现了独到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在人物心理的刻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长城”“神州”
“长城”公司提出“问题剧”的口号,主张用电影反映社会问题 “神州”公司主张“潜移默化”地用电影影响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 大都受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的影响
“长城”公司的主要创作人员候曜主张以电影艺术“表现人生”“批评人生”“调和人生”“美化人生” 1924年编导《弃妇》 描写一个要争取独立的妇女被社会恶势力迫害致死的悲剧故事 根据莫泊桑小说《项链》改编电影《一串珍珠》其中添加了丈夫为陪项链而挪用公款被捕的细节 反映了其表现社会问题的愿望
3.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
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 《到民间去》《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 把电影看作是“人类用机械造出来的梦”强调电影是借胶片“宣泄现实世界被压榨之苦闷” 这种宣泄的主张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因素
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电影在许多基本方面与“影戏”主流电影是相当接近的 重视电影创作的社会功能,也很注重向戏剧经验的学习和借鉴 由于出发点的不同,与“影戏”之间又有着很多不同 “影戏”是要“惩恶扬善”,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圣人立言” 而知识分子电影则从主题、题材、立意的个人色彩都要浓一些 这不仅仅是艺术风格上的主观色彩更浓了一些,同时也表现出其社会批判的意识与“影戏”电影之间的差别
二、用电影手段实施自己的艺术主张
1.一种新的艺术主张与新的电影主张
知识分子电影在艺术上也有其特点,这部分得益于他们相对开阔的思想和艺术视野,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西方文艺思想和电影经验,对待电影的认识灵活 把电影看作是一种“似画似戏的艺术”,对电影自身的艺术规律的探索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 运用视觉手段渲染气氛、调节节奏和刻画人物心理等方面,有效地丰富了电影的视觉表现力 侯曜1927年拍摄的《西厢记》与张石川在10年后的1938年拍摄的同名影片作一比较就可能发现 虽是同一题材,但由于电影观念不同,做出的艺术处理便截然不同 张石川的影片情节完整、场景集中、镜头冗长而呆板 侯曜的影片则在电影镜头的视觉表现方而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同景别的镜头的运用及剪接和场面调度等都有不少独到之处
2.知识分子的电影也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
这些知识分子的电影也离不开他们所处的时代 他们所做的也仅仅是最初的探索。这些探索也是在与“影戏”主流电影基本一致的戏剧化电影观念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他们也同样逃脱不了商业规律的制约,只能在适应观众欣赏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一点小小的尝试 特别是20年代后期电影界浊流翻滚的时候,形势也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创作初衷而被卷人投机浪潮之中 对电影探索中取得了某些经验,在推进商业电影制作的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知识分子电影作为一个开端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他们的主张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观念和电影观念的萌芽,孕育和准备着30年代大规模的电影革新的出现
3.唯美派电影
第二章 30年代电影(1932—1937)
第一节 时代变革带来了电影的变革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
第三节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第四节 在学习中探索
第五节 探索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 战时与战后(1937—1949)
第一节 从延亘到重新高涨
第二节 “影戏”电影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三节 “文华”与非主流电影的艺术探索
第四章 “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
第一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十七年”各时期的艺术特点
第三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主导样式及其他
第四节 “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小结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
第一节 “纪要”的发表即江青对中国电影的全盘否定
第二节 “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及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
第三节 故事片的创作情况
第六章 “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1989)
第一节 “恢复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1976.10—1978.12)
第二节 第一次创新浪潮(1979—1980)
第三节 老导演的新成就
第四节 中年导演的成熟
第五节 青年导演的崛起
第六节 多元化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