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工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二章全部内容
编辑于2022-03-03 10:55:09"高效公文处理,让工作流转更顺畅!本文梳理了公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点:收文流程涵盖签收登记、分办催办、承办反馈闭环发文流程从起草会签到复核用印,确保规范合法归档阶段强调预立卷整理、定期移交及电子化同步关键点包括领导批示优先、格式安全保密、时限责任明确档案部门科学保管编目,提供便捷查询服务掌握这些核心环节,轻松实现公文高效流转与合规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未来展望,五、发展历史与现状,四、应用领域,三、研究方法,二、研究范围与主要分支,一、定义与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2024年党建责任制考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文化年建设情况(4%),六、统战群团工作情况(10%),五、党风廉政情况(15%),四、宣传思想工作情况(13%),三、党的干部人才工作情况(15%),二、党建基础工作情况23%,一、党的政 治建设情况(20%)。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高效公文处理,让工作流转更顺畅!本文梳理了公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点:收文流程涵盖签收登记、分办催办、承办反馈闭环发文流程从起草会签到复核用印,确保规范合法归档阶段强调预立卷整理、定期移交及电子化同步关键点包括领导批示优先、格式安全保密、时限责任明确档案部门科学保管编目,提供便捷查询服务掌握这些核心环节,轻松实现公文高效流转与合规管理!"
这是一篇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未来展望,五、发展历史与现状,四、应用领域,三、研究方法,二、研究范围与主要分支,一、定义与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2024年党建责任制考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七、文化年建设情况(4%),六、统战群团工作情况(10%),五、党风廉政情况(15%),四、宣传思想工作情况(13%),三、党的干部人才工作情况(15%),二、党建基础工作情况23%,一、党的政 治建设情况(20%)。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历程
1、1843年底----1845年底: 《巴黎笔记》(7)
2、1850年8月----1853年底:《伦敦笔记》(24)
3、1857年7月----1858年5月:《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设计了“五篇结构计划”: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国家 ;生产的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和危机。
4 、1859年6月: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在“序言”中首次公开“六册计划”:资本 ;地产;雇佣劳动 ;国家 ;国际贸易;世界市场。
5、1861年8月----1863年7月:《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期间,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出版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6、 1863年8月----1865年底: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写成《资本论》草稿。期间,提出《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理论史。
7、1867年9月14日: 《资本论》第1卷第1版(德文)在汉堡出版
8、1870年----1881年:写成《资本论》第2、3卷的一系列手稿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1、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对象的思想逻辑发展过程:
●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起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明确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
●社会生产关系的确切内涵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生产关系上包括起来。” (马克思:《 论蒲鲁东》)《论蒲鲁东》一文是蒲鲁东去世后,马克思应《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施韦泽的请求于1865年1月24日写的。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恩格斯)
(1) 注重对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联的生产力及上层建筑的研究
(2)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的研究
2、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2)科学抽象法
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社会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其内部的、必要的、本质的联系的方法。
▸运用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具体上升到抽象
各种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婪追求的事实→资本的本性
第二步:抽象回归到具体(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的经济运动的方法,运用经济范畴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资 本 的 流 通 过 程 资本主义经济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3)叙述的方法
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各形式→利润、利息、地租
★★★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1、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
“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商品二重地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即一方面商品作为一定的产品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地包含着(潜在地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货币)存在,而这个交换价值又抛弃了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2、首次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一般劳动时间的物化(它本身只是和自身的质相分离的、仅仅在量上不同的劳动),而是一定的、自然规定的、在质上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劳动的一定结果。”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3、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
“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 《论犹太人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1)商品拜物教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
(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3)商品拜物教具有历史性
4、全面阐述了价值形式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价值形式的基本形式:“商品----作为劳动时间象征的一般商品----其他商品”
“同商品界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 “是一般劳动时间的化身,是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时间。”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简要探讨了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
“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
《资本论》: 四种价值形式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
关于“斯密教条”:是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1、揭示了剩余价值一般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第二级的、派生的和变形的形式,只是资产阶级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起源的痕迹消失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剩余价值一般→剩余价值特殊(利润、利息等)
↑↑
资本一般形式→资本特殊形式(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
2、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
(1)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工人出卖的只是对自己劳动能力的定时的支配权。”
(2)区分了劳动能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由把工人本身生产出来所花费的那个劳动量决定。”
使用价值“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殖,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
“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超过他作为工人的需要,即超过他维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劳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总公式
3、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形式
(1)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首次提出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工人劳动的提高了的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对象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2)《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首次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
“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只存在买卖关系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存在政治和社会上的统治、从属关系
4、揭示了资本各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区分了利润与剩余价值,分析了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地主之间的分割。
5、揭示了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资本论》第3卷 )
五、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历史趋势的分析
1、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第1卷)
(1)资本积累的实质
“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内外)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4)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2、资本流通理论(《资本论》第2卷)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三种职能、三种循环形式及实现条件
资本周转:时间、方式、速度
3、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论》第1卷通过分析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指出了潜在可能性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限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
(2)《资本论》第2卷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论证了现实性
(3)《资本论》第3卷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剖析了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
“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六、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1、所有制理论
2、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理论
3、按劳分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