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绪论部分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专业课二,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
编辑于2023-07-15 14:29:54 重庆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包括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离不开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和多个国家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这种结合的历史过程,也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历史学科和理论学科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怎样形成、传播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因而是一门历史科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不是一般历史,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理论形态、理论内容的动态展现,因而它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马发史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工人运动状况、历史文化传统分不开
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工人运动的兴起、科学文化成果的一定积累,产生不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开展了大量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活动,并亲自参与缔造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国际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一大批他们的学说和事业的继承者,也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学说,是一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争取解放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远远超出欧洲的界限
在20世纪的的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重大发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国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解读,其中一些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但这些学派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学术思想和人类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
这些研究学派中一些人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脱离工人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学院派
尽管如此,其研究中某些积极成果,也应纳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和与时俱进,是它的重要特征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发史全方位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部马发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的历史
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对它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屡遭挫折,但因它是科学真理,终能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过程中,展现了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和蓬勃生命力
方法
一,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我们认识各种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学习马发史,不但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传播、发展的具体过程,而且要理清它的发展线索,把握它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认识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指南,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指南
二,要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这里说的整体性,既包括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包括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指,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去领会它的丰富和深刻内涵,而不能隔断历史,截取其中某一发展阶段的内容,孤立地进行理解(整体与部分)
理论体系的整体是指,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上来研究,而不仅从马克思主义某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历史来研究,也不是将各组成部分作机械叠加来进行研究
三,学习马发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并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真正掌握理论,而掌握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研读原著,要把理论学习同深入实践结合起来,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精神,不断解决现实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
四,要立足当代,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学习马发史,既要有历史眼光,又要有现时代意识,要回顾、审视它以往的历史发展,更要关注它的现实境遇和未来前景
不仅要立足当代,而且要面向未来,尤其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五,要有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精神
刻苦用功、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力争逐步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一,马发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
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创新精神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贯穿于马发史
二,马发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必须结合各自国家的国情
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乏因教条主义错误导致革命失败的事例,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曾深受教条主义之害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三,马发史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对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都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斗争,这种斗争的理论成果成了他们著作中的一大亮点
四,马发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
正是在克服阻力和迎接挑战中,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前进
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工人运动的状况、工人运动的发展态势,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工人运动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处在高潮,有时则陷入低潮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扰、遇到挑战的时期,往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这些新的突破和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新一轮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更加深入的发展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种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命运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所以会经历曲折又会迎来新的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第一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转变
他们在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理论等思想成果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据此得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科学探索,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要求,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新成果,通过创造性的研究不断开辟认识真理之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并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工人运动高潮迭起,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帝国主义时代,不同国家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加剧,原先那种资本的国际联合已经破裂。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薄弱环节,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首先在那里突破
在列宁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俄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和他创立的学说以此为标志而载入马克思主义史册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是从理论上解决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一理论指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由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不同国家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得出了重要结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但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
这一理论不但有力驳斥了那种认为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调,而且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和弊端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矛盾更复杂,经济文化更落后,这是中国不同于俄国的地方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革命主要方式、革命独特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马发史上,毛泽东和列宁一样,以其独特的理论贡献,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一时期,受苏联和中国革命影响,在东欧、亚洲的某些地区乃至拉丁美洲,工人阶级推翻旧的制度,建立起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繁荣、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
第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体制弊端日益明显,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和“第二次结合”,开始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剧变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多方面原因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混乱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滑向资本主义的泥潭,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没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相反,倒是再一次证明了一条真理: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遭受失败
第四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20世纪90年至今)
苏东剧变后,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守自己的基本制度,结合本国实际,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端进一步显现,马克思主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最为突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包括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离不开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在和多个国家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因此,这种结合的历史过程,也应包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之内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历史学科和理论学科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怎样形成、传播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因而是一门历史科学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不是一般历史,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理论形态、理论内容的动态展现,因而它又是一门理论科学。
马发史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工人运动状况、历史文化传统分不开
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工人运动的兴起、科学文化成果的一定积累,产生不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们开展了大量理论活动和革命实践活动,并亲自参与缔造工人阶级政党及其国际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马克思恩格斯的战友和学生、一大批他们的学说和事业的继承者,也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学说,是一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群体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争取解放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远远超出欧洲的界限
在20世纪的的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重大发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国外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解读,其中一些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但这些学派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学术思想和人类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科学理论
这些研究学派中一些人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脱离工人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学院派
尽管如此,其研究中某些积极成果,也应纳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和与时俱进,是它的重要特征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马发史全方位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发展历程和内在规律
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部马发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的历史
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对它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屡遭挫折,但因它是科学真理,终能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过程中,展现了科学真理的强大力量和蓬勃生命力
方法
一,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历史观,也是我们认识各种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学习马发史,不但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形成、传播、发展的具体过程,而且要理清它的发展线索,把握它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认识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既是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的指南,也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指南
二,要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这里说的整体性,既包括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包括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指,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去领会它的丰富和深刻内涵,而不能隔断历史,截取其中某一发展阶段的内容,孤立地进行理解(整体与部分)
理论体系的整体是指,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各主要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上来研究,而不仅从马克思主义某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历史来研究,也不是将各组成部分作机械叠加来进行研究
三,学习马发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并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真正掌握理论,而掌握理论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研读原著,要把理论学习同深入实践结合起来,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精神,不断解决现实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
四,要立足当代,做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学习马发史,既要有历史眼光,又要有现时代意识,要回顾、审视它以往的历史发展,更要关注它的现实境遇和未来前景
不仅要立足当代,而且要面向未来,尤其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五,要有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精神
刻苦用功、熟读精思、学深悟透,力争逐步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一,马发史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
由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作为反映实践、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创新精神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著作,贯穿于马发史
二,马发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时,必须结合各自国家的国情
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乏因教条主义错误导致革命失败的事例,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也曾深受教条主义之害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三,马发史是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它对人类创造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都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机会主义进行了不懈斗争,这种斗争的理论成果成了他们著作中的一大亮点
四,马发史是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
正是在克服阻力和迎接挑战中,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前进
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工人运动的状况、工人运动的发展态势,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工人运动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处在高潮,有时则陷入低潮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扰、遇到挑战的时期,往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
这些新的突破和发展又为马克思主义新一轮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更加深入的发展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种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命运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所以会经历曲折又会迎来新的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第一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转变
他们在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理论等思想成果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在这一过程中,唯物史观的发现有着重大的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据此得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雇佣劳动与资本》《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科学探索,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阐明了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现实途径,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开始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
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要求,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新成果,通过创造性的研究不断开辟认识真理之路,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坚持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并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工人运动高潮迭起,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帝国主义时代,不同国家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加剧,原先那种资本的国际联合已经破裂。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薄弱环节,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首先在那里突破
在列宁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引下,俄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和他创立的学说以此为标志而载入马克思主义史册
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是从理论上解决了像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这一理论指明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由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不同国家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得出了重要结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但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以此为前提
这一理论不但有力驳斥了那种认为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调,而且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和弊端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社会矛盾更复杂,经济文化更落后,这是中国不同于俄国的地方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革命主要方式、革命独特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马发史上,毛泽东和列宁一样,以其独特的理论贡献,成为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一时期,受苏联和中国革命影响,在东欧、亚洲的某些地区乃至拉丁美洲,工人阶级推翻旧的制度,建立起了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繁荣、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
第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体制弊端日益明显,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和“第二次结合”,开始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
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以及中国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等一系列重要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的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剧变的发生,有着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多方面原因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混乱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滑向资本主义的泥潭,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没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科学真理性。相反,倒是再一次证明了一条真理: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遭受失败
第四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20世纪90年至今)
苏东剧变后,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坚守自己的基本制度,结合本国实际,在实践上和理论上进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端进一步显现,马克思主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最为突出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