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单招对口高考生理学-9感觉器官的功能
这是一篇关于单招对口高考生理学-9感觉器官的功能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2-03-09 15:28:45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二节 视觉器官
概述
眼
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60nm的电磁波
折光系统:角膜(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处)、房水、晶状体(主要调节折光处)、玻璃体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
折光系统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二)眼的调节
概述
当眼在看远处物体(6m以外)时,正常眼不需任何调节就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当眼看近物(6m以内)时,正常眼进行了调节,使进入眼内的光线经过较强的折射,最终也能成像在视网膜上
通常将眼不作任何调节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正常眼的远点理论上应为无限远
折光能力的改变,主要靠晶状体形状的改变来实现
眼的近反射
1.晶状体的调节
视远物时,睫状体肌肉松弛,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扁平
视近物时,睫状体肌肉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近点:眼在尽最大能力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晶状体的弹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近点变远
2.瞳孔的调节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缩小,调节入眼光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成像更清晰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遇强光时缩小,遇弱光时散大。效应是双侧性的即互感性对光反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
3.双眼球会聚
当双眼视近物时,会出现两眼视轴同时向鼻侧聚拢的现象,意义在于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1.近视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折死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强,使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视物模糊不清。矫正用凹透镜
2.远视
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使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视物模糊不清。矫正用凸透镜
3.散光
眼球的折光面失去正球面所致。角膜表面在不同方位上的曲率半径不相等,矫正用圆柱形透镜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 系统
组成:由视杆细胞和双极、神经节细胞会聚式联系组成
特点:视杆细胞主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光敏感度较高,能感受暗环境中的弱光刺激,无色觉,只能辨别明暗,分辨率低,精确性差
视杆细胞内的感光物质是视紫红质,由视蛋白与视黄醛组成。
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影响暗光觉,引起夜盲症
视锥 系统
组成:由视锥细胞和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单线式联系组成
特点:视锥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中央凹,光敏感度低,强光下才起作用,有色觉,分辨率高,视物精确
三原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中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对红、绿、蓝3种颜色光线敏感的感光色素
(二)视杆细胞的感光原理
视紫红质=视蛋白+视黄醛。视黄醛由维生素A转变而来。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光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
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再合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要靠食物中的维生素A来补充
长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就会影响人在暗光下的视力,引起夜盲症
(三)视锥细胞的感光原理与色觉
视锥细胞功能的重要特点是它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色盲: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色盲以红色盲与绿色盲较为多见
色弱:对某种颜色的识别能力较正常人稍差,常由后天因素引起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视敏度):眼对物体微细结构的分辨能力,通常用视角的大小作为衡量指标。视角越小,表示视力越好。
(二)
暗适应
概念:从明处→暗处,最初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
机制:在亮处视紫红质大量分解,到暗处后不足以感受弱光刺激,所以需等到足够多的视紫红质合成,暗视觉才得以恢复
明适应
概念: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
机制:在暗处时大量蓄积的视紫红质遇强光迅速分解,产生耀眼光感,待视紫红质大量分解后,视锥细胞恢复昼光觉
(三)视野
单眼固定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各种颜色的视野不同,其大小依次是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绿色
颞侧和下方的视野较大,而鼻侧与上方的视野较小
第三节 听觉器官
耳的适宜刺激是空气振动的疏密波。通常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Hz。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在1000~3000Hz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一)外耳的功能
外耳道是声波传入的通路,可与声波共振,提高声音传入的强度。引起共鸣的最佳共振频率约在3500Hz
(二)中耳的功能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骨链、咽鼓管等
听骨链:从外到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具有增压,减小振幅效应
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腔的管道。是调节鼓室内空气压力,使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通常处于闭合状态,吞咽或打哈欠可使其开放
(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气传导(主要)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卵圆窗→内耳(主要)
声波→外耳道→鼓膜振动→鼓室空气→圆窗膜→内耳(补偿传音)
骨传导
声波→颅骨振动→耳蜗内淋巴→听觉(效率比气传导低)
异常
鼓膜或中耳病变→传音性耳聋,气传导的作用减弱而骨传导的作用相对增强
耳蜗病变→感音性耳聋
各级听中枢或其上行通路病变→中枢性耳聋,气传导和骨传导同时受损
二、内耳的感音功能
耳蜗基底膜上附着声音感受器,即柯蒂器(螺旋器)。柯蒂器就是在基底膜上纵向排列的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