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上编中国文化史第三章政体
当时的中国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各自有王,所以春秋时期,吴、楚皆称王,战国时七国也称王。一国之内,有最高主权的,皆称为君。
这是一篇关于一次函数的思维导图,包括常量和变量、函数、一次函数、正此例函数等内容,逻辑清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思维导图,包括:认识三角形、定义与命题、证明、全等三角形、尺规作图。
这是一篇关于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导图,包括全等三形、三角形全等判定、角平分线等三个知识点的汇总总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理
刑法总则
民法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中国通史 上编 中国文化史 第三章 政体
部落时代
国家的演变
氏族
以血缘关系进行联结,统治者为族长
部落
以地域远近进行联结,统治者为酋长
氏族与部落不易严密区分,因此借用名词部族
国家
古代国家
是指诸侯的私产
现在的国家
与“社稷”或“邦”相近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是居住在同一地方所共同供奉的
“邦”与封相近,封的意思是累土,两个部族交界之处,把土堆高作为标识,疆界所至之地,称为“邦”。汉高祖名邦,汉人讳邦字,都改为国,于是国和邦开始混淆
政体
分类
亚里士多德进行的分类方式
君主政体:政权的决定,名义上属于一个人,是为君主政体
贵族政体:政权的决定,名义上属于少数人,是为贵族政体
民主政体:政权的决定,名义上属于多数人,是为民主政体
中国政体
君权极为发达,君主需具备以下条件
1、从氏族时代的族长沿袭而来,所以说君是民之父母
2、是政治或军事上的首领
3、兼为宗教上的首领
民主政治
野蛮部落时期,有大事及疑难之事,会议室有须全体通过,然后能行
《书经》记载:君主,卿士、庶人、龟、筮各占一权,以其多少定吉凶,也可看成是会议制度
历史时代划分
部族时代或先封建时代
封建时代
统一的条件
1、国力充实,然后可以征服他国
2、开疆扩土,人口渐多,经济进步,国力充实
3、开拓渐广,各国间壤地相接,然后有剧烈争斗
4、交通便利,风俗渐次相同,便于统治
统一的进程
封地
定义
今文家说,列国的封土,是天子之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丽,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里为附庸
古文家说,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
管理
当时的中国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各自有王,所以春秋时期,吴、楚皆称王,战国时七国也称王。一国之内,有最高主权的,皆称为君
争斗
强国众,则和强攻弱以图霸;强国少,则合小攻大以图王。此为春秋时,吴,楚等国均称王,而齐、晋等国反称霸的原因。
周朝虽弱小,但称王,因其自古相沿,且当时较大之国多为他封建
统一
战国时,晋、楚、秦、齐等国各自在其区域之中,建立王号。后来诸王之上要有一个共主,则借用天神之名称为帝。后在五帝之上再择三个酋长,造字“皇”,是为三皇
五帝:大昊、炎帝、黄帝、少昊、颛孙
三皇:书中并未言明,说法众多,所以不详述
统一后的政体
郡县制
县
来源
1、春秋战国时期,灭国以为县
2、卿大夫之地,发达而成为县
3、便于战争时防守,有意设立
郡
其区域较小,为县所同属
郡在边地,兵力较县更充足,在军事上的控扼之地多设郡
后因郡统制县,保护县,管理便利,于是县转属于郡
秦始皇分天下为36郡
分封制
秦亡之后,在戏下的诸侯决定分封的办法
1、六国之后
2、亡秦有功之人
后世的西南土官
文: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
武:宣抚司、招讨司、长官司
被讨伐的原因
1、对中国犯顺
2、其部族中自相争阋
3、诸部族之间互相攻击
4、暴虐其民
讨伐后有中国政府派官治理
封建的两个元素
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官吏同
一为君国籽岷,子孙世袭
统一后朝代更替形式
旧政权的递嬗
中央权臣篡窃
地方政权入据
新政权崛起
异族入据
本族的恢复
民主的探讨
原始的政治,必为民主
民主政治废坠的原因
地大人众,同事代表会议不能召开
大众所议为特别事务,通常事务由少数人执行
大众因情势涣散,无从纠正
民主政治的极高理想
孔子所谓大同
老子所谓郅治
许行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