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想道德与法治
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大纲,包含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
编辑于2022-03-13 20:49:40思想道德与法治
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崇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2.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对品格养成的重视
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精神谱系)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一)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支柱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基本内涵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爱自己的国家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理念
培养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一、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四、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维护国家发展主体性
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显著特征
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
做改革创新生力军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夯实创新基础
培养创新思维
投身改革创新实践
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体现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蕴含着特定的阶级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提出)
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高度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推进社会团结奋进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因真实可信而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实可信的
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扣好人生的扣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起源
首要前提:劳动
客观条件:社会关系
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
本质
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是一种实践精神
功能
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
作用
p136
社会主义道德是崭新类型的道德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调节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国家,社会,个人)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的层次性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 最高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较高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 最基本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注重人伦关系,重视道德义务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传统道德具有两重性 精华:积极、革新、进步 糟粕:消极、保守、落后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复古论”、“虚无论”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五四运动前后 发端:共产党成立后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 逐渐形成并发扬光大: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
弘扬中国革命道德,要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而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遵守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四个方面的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开放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加强网络文明自律
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
恪守职业道德
职业生活与劳动观念
劳动最光荣、崇高、伟大、美丽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职业道德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弘扬家庭美德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锤炼个人品德
涵养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最根本: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道德修养重在践行
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引领社会风尚
知荣辱
讲正气
作奉献
促和谐
第六章学习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素养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法律的含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法律的历史发展: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宪法为统帅
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环节:法律制定、执行、适用、遵守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法治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一个坚持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
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目标: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
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
法治社会建设是基础工程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重点)、全民守法(基础)
维护宪法权威
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地位p211
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
尊重和保障人权
社会主义法治
民主集中制
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加强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立法
坚持严格执法
完善宪法监督
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p220
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权利制约
公平正义
权利保障
程序正当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和义务
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政治权利
人身权利
财产权利
社会经济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
文化教育权利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依法纳税的义务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尊重法律权威p237
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前提
参与法治实践是学习法律知识的有效途径
养成守法习惯
增强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