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文地理重点内容
人文地理重点内容总结,从人口、绪论,研究主题、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农业与工业、语言、聚落与城市化等展开。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人文地理
人口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以前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带来人口增长(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平均寿命低)
工业革命带来人口大幅增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提高)
中国人口发展过程
加速增长阶段:建国—1959(二战后和平环境)
负增长阶段:1959—1961(经济困难时期)
高速增长状态:1961—1971(经济调整)
减速增长状态:1971—1980(计划生育)
波动增长状态:1980—1992(改革开放,人口迁移)
持续增长状态:1992—现在
影响因素
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保障制度(社保)、科学技术(医疗)、文化传统(生育观)、社会稳定、人口政策
适度人口
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规划,人口预测等事业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更好的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确定自身的适度人口,完成人口转变。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极不平衡性
趋向性:趋中纬性、趋低平性、趋海洋性、趋温湿性、趋水源性、向工农业地带集中、向城市集中、在旧大陆的集中、向发展中国家集中、向交通线集中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法则
长距离移民一般倾向于迁往大城市。
乡村人口迁移具有阶段性。(乡村、城镇、城市)
人口迁移具有递补现象。(有迁出就有迁入)
乡村居民较城镇居民更具迁移性。
女性偏好短距离迁徙,男性偏好长距离迁徙。
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
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世界性人口迁移已近尾声
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国际难民数量多,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突出
人口迁移流向趋于稳定
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变化
绪论
概念:人文地理学是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发展历史: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独立科学。(基本方法)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开山大师(区域方法论证人地关系)
环境学派: 拉采尔:环境决定论思想引入者;森普尔;亨丁顿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人地相关学派: 白兰士 白吕纳 可能论、或然论(小区域研究、实地考察) 罗士培:适应论 巴罗斯:生态论
区域学派: 赫特纳 哈特向:主张研究各区域差异
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创始人 索尔:文化景观学派
研究主题、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文化
文化概念: 广义:人类所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制度、组织机构
文化特征:由人创造、后天习得、共有的、连续的动态过程, 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
文化结构: 两个方面: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三个层次:物质、制度、精神文化
研究主题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
式文化区:集中核心区+模糊边界(同质性)
功能文化区:功能性、界限确切性(非自然形成)
乡土文化区:区域自我意识、情感、符号
文化地理区:依据文化特征的相似性和发展方向的共同性划分。
分区原则:地域性、相对一致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
文化扩散:某种文化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扩展扩散:居民个体向周围传递(连续性、速度差异性)
接触扩散
等级扩散
刺激扩散(为适应而做出改变)
迁移扩散:(个人或集团)文化主体迁移传播
文化生态学
概念:研究地域文化系统各要素和系统内部之间各种过程和相互作用机制。
类型: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制约、适应、选择、再现关系
文化景观
分类: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举例: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曼谷小乘佛寺、吐鲁番清真寺
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
含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相互作用形成
基本内涵: 客观存在的客观关系、一种社会关系调整、一种因果关系
不同时期主要的人地关系和内容:
依赖自然(采猎)
改造自然(农业)
征服自然(工业)
善待自然(可持续发展)
实证主义方法论对地理学的影响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的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的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农业与工业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
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
索尔的推论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
(3)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谷地内,因为需先进治水技术
(4)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因为缺少耕作工具
(5)最早的农民是“林居”的斧头使用者
(6)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因为作物需要长期照管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条件
资源条件: 原料失重大价格低廉(原产地) 原料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且不便运输(靠近市场) 消耗能量多(靠近能源基地) 需要新鲜原料(近原料地,日趋市场方向) 产品需要保鲜(近市场)
能源条件
市场条件
劳动力条件
环境条件
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
语言
语言的定义 是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和声音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汉藏语系的分类分布 分类: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 分布:中国及其附近地区
语言传播:是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
传播特性:外延性、连续性、阶层性、竞争性、同化性、演化性
传播影响因素: 自然:地形 社会:行政区划、经济条件、人口迁徙
语言景观
地名景观的类型,举例
自然环境: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北河南、洛阳
经济活动:驻马店
历史:北京、石家庄、张家界
少数民族文化:呼和浩特(青色的城)、拉萨(圣地)
祈福意愿:长安
聚落与城市化
聚落的定义: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叫居民点。
城市的概念: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城市的职能:在国家和地区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义务
城市的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一个城市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是其主要职能的概括。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同心圆模式(地租理论):功能区发展方向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中心商务区、过渡带、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通勤带
扇形模型:在交通影响下,城市功能区沿交通线向外扩展 低级住宅区、批发业和轻工业区、中心商务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多核心模型:城市围绕不同点发展起来,形成多中心模式
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