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
这是一篇关于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第一节外汇;第二节汇率;第三节汇率制度。
编辑于2022-03-18 20:07:33第三章 外汇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
一、外汇的概念
动态外汇/国际汇兑
把一国的货币兑换成另一国的货币以清偿国际上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金融活动
国际结算活动
静态外汇
清偿国际上债权债务中使用的各种支付手段和各种对外债权
等同于外币资产
1、广义的静态外汇
以外币表示的各种金融资产(外国现钞、外国有价证券、外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IMF 对外汇的定义 P57
2、狭义的静态外汇
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以外币表示的资产,能在国际上得到偿付
可偿性
各国普遍接受并可转让
可自由兑换成其他形式的资产或支付手段
中国的外汇规定
外币现钞(纸币、铸币)
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
外币有价证券
特别提款权
其他外汇资产
广义静态角度!
二、外汇的分类
根据是否可自由兑换
自由外汇
无须经过货币发行国批准,可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或向第三方办理支付的外币及其支付手段(自由兑换,自由转让)
IMF:实现经常项目的自由兑换
记账外汇/协定外汇/清算外汇
两国政府签订的贸易协议或支付协议中使用的外汇,只能用于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收支的计算,未经批准 不可自由兑换
特点
用于两国间协定范围内的交易,采用记账方式
可以是本国/外国/第三国货币
不可转让给第三国使用
根据来源和用途
贸易外汇
外汇收入主要来源
非贸易外汇
根据交割期限
即期外汇(现汇)
买卖成交后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
分类(支付凭证不同)
电汇
信汇
票汇
远期外汇(期汇)
买卖合约签订后,约定未来某一天办理交割
根据外汇形态
外币现钞
外国钞票、铸币→由境外携入
现汇
外汇主体
货币发行国的银行存款账户中的自由外汇
三、外汇的作用
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
充当国际结算支付手段,有利于国际结算顺利进行
结算:账户上转账/冲抵(非现金)
调剂国际上资金余缺,促进国际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国际资金供求关系→国际信贷、投资
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
第二节 汇率
一、汇率的概念
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一种货币所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二、汇率的标价方式
直接标价法
本国货币表示外国货币
一定单位外国货币=XX单位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
外国货币表示本国货币
一定单位本国货币=XX单位外国货币
美元标价法
单位元标价法
其他非美元货币表示美元价格
单位镑标价法
美元表示非美元
表示的是什么,什么就是1
三、汇率的种类
按汇率制定方式
基本汇率
本国与关键货币的汇率
关键货币:对外交往中使用最多的。 例:美元
套算汇率/交叉汇率(以关键货币为中介)
交叉相除
对应相乘
银行外汇买卖角度
买入汇率
卖出汇率
银行:双价原则
卖价高于买价
差价为1-5%
外汇买卖交割时间
即期汇率
远期汇率
直接报价法
日本、瑞士
点数报价法
以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差价来标明远期汇率
远期差价
升水
远期高于即期
贴水
远期低于即期
平价
二者相等
5位有效数字,最小单位为几个基本点
排序
即期:前小后大
远期:前小后大往上加;前大后小往下减
按货币价值划分
名义汇率
官方发布,未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影响
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两国货币实际购买力
实际汇率
四、汇率的变动与影响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国际收支状况
相对利率水平或利率差异
利率高→金融资产收益高→吸引资金→影响利率
物价水平或相对通货膨胀率
物价→进出口→国际收支
货币当局的的直接干预
央行买卖外汇→稳定汇率
一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增长率)
经济实力强,本币币值稳定,人们有信心
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市场预期因素、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政治因素等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降低,本币贬值→相对价格低,竞争力强→出口增加 外国商品在本国相对价格高→进口减少
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
货币贬值,利于出口,但出口商品供给弹性小时:出口扩大→国内市场对此类商品抢购→抬高国内收购价格/波动国内物价水平
刺激出口增加的作用被全部或部分抵消
影响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
一般情况下:①出口增加→推动就业 ②进口商品P提高→多买国内产品→内销增加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对生产出口商品的企业有影响
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为了摆脱经济衰退而实行贬值(好处是就业...)→会把衰退注入其他国家→引起各国货币竞相贬值
第三节 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的种类(根据汇率变动幅度大小分类)
固定汇率制
定义:两国货币比价基本固定,现实汇率围绕平价在很小范围内上下波动
分类
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
典型的固定汇率制度
以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汇率波动受黄金输送点限制的汇率制度
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波动受黄金输出输入自动调节 ,以黄金输送点为界限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通过各国货币与美元金平价之比来确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波动界限为金平价比值的±1%
超过了金本位制度下的黄金输送点
浮动汇率制
不规定本币对外币的平价和上下波动的幅度,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并上下浮动
外汇供过于求,外汇价格下跌→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单独浮动
根据外汇市场供求状况自行浮动,该国货币不与外国货币发生固定联系
美日欧英加澳
联合浮动
货币集团成员国货币之间保持相对固定地比价关系,非成员国的货币采取共同浮动
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不愿无限浮动,实行管理浮动(肮脏浮动)→工业国家实行
中间汇率制度
汇率目标区
货币当局设定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中心汇率并规定汇率上下浮动幅度
爬行盯住汇率制度
短期内将汇率钉住某种平价,但根据选定的指标频繁小幅度地调整所钉住的平价的汇率制度
根据通货膨胀差异定期调整货币平价
概要
货币局制度
法定货币不由央行发行,由独立的货币发行局根据选定的发行储备货币的数量和发行的比价来发行本国货币
三个基本要素P68
优势
缺陷
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货币当局干预
货币联盟
成员国共有统一法偿货币
欧元区(最大)、美元区、法郎区
概要
美元化
美元取代本币并最终自动放弃本国货币和金融主权
彻底而不可逆的固定汇率制
概要
六大类
美元化和货币联盟的区别 P68
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的区别
汇率目标区制度和其他汇率制度的区别
不重要
二、汇率制度的演进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制度
时间:19世纪中后期— 一战前
规定单位货币含金量→货币比价=含金量比价
含金量之比得到的汇价:铸币平价
汇率波动
以铸币平价为中心,最高到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运费) 最低到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运费)
这地方要考虑国际收支顺差逆差,看换外币和用黄金哪种更划算
国际金本位制度的主要特征
所有参加国货币均以一定数量黄金定值
金币可自由铸造
货币当局可自由兑换黄金
黄金能自由输出输入
各国货币之间汇率是内生的固定的或只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
实质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1944.7
双挂钩制度
1、美元与黄金挂钩
1盎司黄金=35美元
2、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
1976.1
内容
确认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
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局面
成员国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
创新之处
1、通过基本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定,而不是通过“钉住”方式稳定汇率
2、浮动汇率应该是受到国际货币基金严格监督的过程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
1981-1984: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汇率并存
1985-1993: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
1994-2004: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
2.汇率并轨
3.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2005-2014: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期间
2015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实行双向浮动,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中间价报价机制
双边浮动模式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分析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