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思想史
以下汇总了中国思想史的内容,包含中国古代、中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外交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编辑于2022-03-25 09:45:59中国思想史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三大政治制度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
1956 论十大关系
1956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1956 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1956中共八大
矛盾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妥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任务
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子盾的问题》,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1960 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
197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
1982十二大
1987十三大
1992 南方谈话 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国两制
当今世界主题 和平与发展
1983 教育面向世界 面向现代化 面向未来
三个代表
2002 中共十六大 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古代
百家争鸣
思想背景: ①社会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崩溃,世卿世禄制逐渐被废除。 ②社会经济发展,铁农具、牛耕推广,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士地私有制代替,小农经济形成。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形成; ④诸侯国变法: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出现统一趋势; ⑤学术环境宽松,“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⑥出于争霸需要,诸俟揽士。 ⑦出现众多学派,彼此论战辦驳,形成百家争吗的局面
春秋
老子 孔子
战国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秦朝 焚书坑儒
西汉初 黄老清净无为思想
背景:经济困难 恢复发展 秦亡教训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思想
儒学正统地位
特点:深化皇权 外儒内法 中央集权
东汉 光武帝时期 重视儒学
东汉末 道教兴起
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玄学盛行
宗教多元
佛教盛行
儒释道融通
思想家反佛 统治者灭佛
隋唐
1三教合归儒
2灭佛
3唐中期 韩愈 复兴儒学
儒学的复兴
两宋理学
北宋张载
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程朱理学
理是本源 三纲五常 人性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
评价:丰富了理论思维 ;束缚了人们的精神境界 。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心学
心即理也 内心反省
王守仁心学
致良知—陆王心学
BG:君主专制 商品经济 理学失去活力
评价:主观能动性 奋发励志 主观唯心
明清
李贽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
经济上 工商皆本
思想 个性自由 批判理学 强调经世致用
天朝上国
海禁 闭关政策
明朝前期 抗倭 海禁
清朝 广州十三行
原因
防范外夷 狂妄自大 防止沿海抗清 自然经济 重农抑商
影响
无法适应 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失去开辟海外市场 发展资本主义 推进工业化的先机 阻碍资本主义 中外交流 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农抑商
原因
农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富国强兵 中央集权
表现
重租税 盐铁官营 限制科举
评价
有利于农业发展 社会稳定 政权巩固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落后于工业文明潮流
明 八股取士
清 文字狱
中国近代前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背景
民族危机
西学东渐
资本主义发展
继承
概况
器物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 四洲志
魏源 海国图志
徐继yu yinghuanzhilue
太平天国 人间天国思想
BG
鸦片战争赔款 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基督教 拜上帝会 反清
概括
平等思想
天朝田亩制度
革命性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落后性 试图建立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理想社会
资政新篇
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没有反映农民需求
洋务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 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G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统治阶级分化:顽固派和洋务派
内容 军工 民企 学校 海军
评价
性质 积极 局限
制度
早期维新
bg西学传入 中法战争 民族危机 洋务运动 民资产生
主张 君主立宪 发展工商业 商战 兴办新式学校
实业救国
甲午战后 瓜分狂潮 放宽设厂限制 实业家涌现
推动民族工业 但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维新思想
民族独立 君主立宪
康有为 西方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
义和团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但不科学 盲目愚昧落后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权属民 民族平等 三权分立
三民主义
思想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传播
近代后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传播
新三民主义
BG
北洋军阀政治社会黑暗
孙中山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
二次革命 护国护法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共产国际 中共 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提出 1924国民党一大
联俄联功扶助农工
新三民主义
新旧三民主义: 反对满洲贵族-反帝;资产阶级共和国-一切自由和权利;核定地价-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
评价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发展
指导国民革命
反帝反封建 国共合作和各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思想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八七会议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
秋收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和创建红色政权成功经验 提出中国革命道路
党的工作重心 城市到农村
农村 游击战争与土地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工农武装割据
毛泽东思想形成
1929 古田会议
思想建党 政治建军原则
中国共产党对红军绝对领导
2抗日战争时期
1935瓦窑堡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7洛川会议(陕北)
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1938论持久战(延安)
驳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1945论联合政府(延安)
中共七大
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cpc领导下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解放战争时期
1949春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中心 农村到城市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艰苦奋斗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49 6月末 论人民民主专政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国共产觉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新中国外交思想
三大政策
BG
二战后 美苏对抗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内容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首次提出
评价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
对国际法做出重大贡献
求同存异
BG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亚非国家纷纷独立
1955万隆会议
会上一些国家不了解中国 抱有敌意
内容
同
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奴役
都刚刚赢得民族独立不久
都面对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异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评价
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加强亚非国家团结协作
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会后建立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