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电影的诞生
外国电影史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知识梳理,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编辑于2022-03-30 14:34:50电影的诞生
引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电影的诞生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最终,使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
电影的起源
对运动光学幻觉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
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
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
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觉娱乐游戏之中。
1、视觉滞留
原理发现: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同时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奥地利人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荧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
20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同”。
2、摄影术
达盖尔照相法: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的固定下来。
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在五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
“摄影枪”和“软片式连续摄影机”: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像机”。终于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
3、放映术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其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为盈利)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活动电影机”
既可以拍摄又可以放映赛璐璐软胶片的机器
机器的成本重量都要远远低于爱迪生和其他发明家们的设备
在速度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是1/46秒的画格,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则是1/16秒的画格,更为接近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 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
电影出现在“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
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执着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
电影最终以它的科学性实现了现代艺术对于现实幻想,真实的追求。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维观念。
作为发明家的爱迪生,他对于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并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富有幻觉意识的名字——电影。 但他的创造本身并没有脱离“照相馆”的原有模式。
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真实地捕捉和记录了现实生活的即景。
乔治•萨杜尔说:从路易•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而不是像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样,仅仅是一种制造动作的机器。
题材内容种类
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
《工厂大门》——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影片 《木匠》、《铁匠》、《烧草的妇女们》、《水浇园丁》、《拆墙》
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
《婴儿的午餐》、《玩纸牌》、《钓鱼》、《金鱼缸》 《猫的午餐》、《家庭聚餐》、《儿童吵架》、《恬静的家庭生活》
这些富有情调和诗意的影片,洋溢着家庭生活的情趣,同时也充满了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
政治、文化、新闻实录
《耶路撒冷教堂》、《日本内室》、《一艘新的船下水》
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
户外实景拍摄是卢米埃尔作品的主要特征
《出港的船》、《火车进站》、《警察游行》、《街景》、《骑兵表演》
从表现手段、叙事形式分类
新闻片:《代表们登录》。卢米埃尔与会将代表们离船上岸的瞬间拍了下来——卢米埃尔被称作新闻片的先驱。
纪录片:《消防员》。由《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遭难者》4个片段组成,因胶片限制意外形成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地点拍摄的“蒙太奇”的形式,产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
喜剧片:《水浇园丁》。取材于一套连环画,包含着许多喜剧因素,是“后来出现的一切喜剧片的胚胎和原型”。
追逐片:《假膝行人》被视为最早“追逐片的雏形”。
卢米埃尔的电影观念(电影与生俱来的记录的本性):“小说、戏剧主要是表达人类的心灵。至于电影,它所表现的乃是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电影机的拍摄范围之内,电影机的镜头是向世界开放的。”——梅斯吉希(卢米埃尔的摄影师)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和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主张从“电影本体论”出发,深入探索电影美学,并将卢米埃尔“活动电影”所具有的“当场抓住的自然”的“照相性”,视为电影的本性。
自认为是制造家、科学家的卢米埃尔兄弟,更多的是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科学发明及其机器的性能。 但是在卢米埃尔的影片中却无可否认的存在着一种潜能,即电影可以运用于叙事,可以变为一种讲故事的工具。
乔治·梅里爱的“银幕戏剧”
“卡片事故”:1896年,梅里爱意外因机器故障发现了“停机再拍”的电影技术手段。 萨杜尔称这一发现对于梅里爱来说,如同“牛顿的苹果”一样,使他意识摄影机可以成为变戏法的工具,可以把他所熟悉的舞台魔术经验运用到电影当中去。
《贵妇人的失踪》是梅里爱运用“停机再拍”的技术手段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梅里爱看来“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歪曲现实的新方法”,具有突破时空束缚的无限的可能性。
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题材种类
魔术片
主要是用于尝试特技的表现方式。如《贵妇人的失踪》(停机再拍)、《橡皮头人》(移动摄影)、《乔治·梅里爱的魔术》(变形法)
排演的新闻片
《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1898年,梅里爱根据土希战争排演的几个片段,片中依旧有对于电影特技的尝试与运用,但同时表现了他对于现实的思考。
《德莱孚斯案件》——1899年,梅里爱根据当时轰动法国的真实案件例外的参照真实照片,运用新闻片的拍摄方法进行创作。
在这一部分影片中,梅里爱对于现实主义的追求,使他开创了电影“再现历史”的先河。
神话故事片
大多是根据欧洲古老的童话故事改编而成。童话故事所具有的独特的叙事特征,最为适合梅里爱浪漫、诙谐的表现风格,适合与体现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的电影美学观念。
《小红帽》、《灰姑娘》、《仙女国》
科幻探险片
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科幻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是梅里爱艺术创作中登峰造极之作。
此后又拍摄了《太空旅行记》和《北极征服记》等一些科幻探险影片
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对比
卢米埃尔
电影无非是一种“科学珍品”,运用于艺术并不是目的
口号是“再现生活”
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
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
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
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梅里爱
电影能够创造艺术
口号是“银幕及舞台”
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
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
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
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欧洲的两种倾向
“布莱顿”学派的美学探索
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曾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
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而不是像梅里爱那样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观念,记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从而拍摄出世纪初最富有想象力的一批影片。
口号:“我把世界摆在你的眼前”
代表人物;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逊、埃斯美·柯林斯、希塞尔·海普华斯
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
他把特写镜头运用于电影语言的形式,系统发展了他的叙事因素。
1900年拍摄了《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一个场景里交替地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打破了传统艺术时空的固定模式。
斯密士不像卢米埃尔作为视觉器具的发明家,简单的记录生活即景;也不像梅里爱作为一个艺术家,使电影作为个人艺术创造的记录。
创造性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段,发现了电影独特的思维表达方式,而电影最早的分镜头原则也就此产生。
詹姆士·威廉逊
保持户外拍摄的自由,并使用追逐和园就的场面,以及富有节奏性的剪辑,发展的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影片大多取自于现实题材,具有“英国现实主义先声”的美称。
代表作:1900年《中国教会被袭记》(是一部歪曲了中国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影片)
以灵活的摄影机视野进行表现,在画面内部信息的处理上,强调运用物体的强烈的运动感来造成景别上的奇特变化。
被称作是典型的“追逐片”的叙事特征,他为以后的惊险片,为美国的“西部片”开辟了道路。
后拍摄了《士兵的归来》、《战争前后的一个后备兵》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尖锐
埃斯美·柯林斯
进一步发展了具有喜剧色彩的追逐片。
1903年《汽车中的婚礼》用“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以追逐者和被追逐者的相对视角交替表现,两辆汽车相互追赶的场面。在举行婚礼时,巧妙的运用大特写镜头表现戴戒指的情形,象征的手段、省略的原则替代了教堂里的婚礼仪式。
“反角度”镜头被好莱坞充分加以利用,发展为经典情节剧中主要叙事语言。
1905年拍摄出的《衣衫褴褛》和《贫民窟的孩子们》同属于社会文献性影片
希塞尔·海普华斯
1905年《义犬救主记》——追逐片。这部影片在形式技巧上的运用,可以称之为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在影片的剪切上,显得更为流畅和连贯。
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主题表现——《荣誉的和平》、《为国效劳》被看作是宣传片。
“布莱顿”学派就此发展了社会文献系影片
布莱顿学派的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的萌芽是极其可贵的。 在多视点的时空观念上的突破,在采用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的处理中,特别是通过“追逐片”的样式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追求,真正使影片朝着电影化的方面迈进了关键一步。
在主题上,与卢米埃尔影片中的小资产阶级情调不同,与梅里爱影片中沉湎于幻想的神话故事也不同。
在形式上,与卢米埃尔的固定视点的镜头,户外生活片的纪录不同,与梅里爱乏味的“乐队指挥”的视点、封闭的戏剧舞台空间的纪录也不同。
费迪南•齐卡
模仿“布莱顿”学派的影片,如同最初梅里爱模仿卢米埃尔一样
法国“百代公司”的制片人兼摄影师
他的影片创作沿袭并发展了英国电影所具有的现实主义的风格与倾向
1902年拍摄了《一个犯罪的故事》,大胆地触及了法国政府的时弊,被禁映
1905年《黑暗的地下》一片,再次表现了矿井中瓦斯爆炸的悲惨情景,揭示了工人劳动的恶劣环境。 齐卡以真实的巴黎郊区作为背景,把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搬上了荧幕。
齐卡的功绩在于,他把法国电影从梅里爱的“玻璃监牢”中解放出来,以英国人进步的电影观念、摄影技巧来拍摄影片,突出了电影作为独立艺术的表现手段。
艺术电影运动
范例:1908年,由“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范例。 邀请了法国著名的剧作家亨利·拉夫担任编剧,聘请了具有戏剧舞台经验的勒·巴尔吉和卡尔梅特作为该片的导演,雇佣了法兰西剧院的的著名演员扮演角色,还选择了优秀的音乐家和布景师共同合作。
吉斯公爵的被刺的影响,在电影银幕上,舞台明星也开始取代了默片时期无名演员的位置。来自法国大剧院的麦克斯·林戴就是一例,他在为电影带来了“喜剧精神”的同时,也从一个舞台演员成为了电影世界史上的第一个喜剧明星。
《吉斯公爵的被刺》的出现,成为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事件。该片所使用的制作方法不仅在法国得到继续发展,在意大利,丹麦,英国和美国都先后采用了这一方法制作影片,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电影运动”。
在艺术电影运动中,欧洲一些国家拍摄出来的一些所谓“优秀的艺术影片”,大多是根据大仲马、巴尔扎克、维克多·雨果、尤金·斯特林堡以及莎士比亚的情节剧改编后搬上银幕的。
这些影片注重精心的安排富有戏剧性的场面,而缺少摄影技法的使用和场景转换的手段,缺乏视觉的表现力和电影语言的运用。
“艺术电影运动”的创作倾向和原则,不过是在梅里爱的“银幕戏剧”电影观念上的更加完善、更加精致、更加壮观的发展,是传统的戏剧观念在电影中通过记录的手段得到的进一步的延伸。 很明显,“艺术电影运动”不是对于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发展,沉醉于传统美学的审美意识状态中,是对于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所做出的根本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