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
普通心理学第二编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包括意识、注意、感觉、知觉、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等,考试必备资料!
编辑于2022-03-30 16:25:40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
知觉
受心理期待,过去经验,情绪心情,甚至文化常态的影响
自下而上加工
数据-驱动加工过程
定义
知觉者从环境中细小的信息开始,将它们以不同方式加以组合形成知觉
特征
仅通过远端刺激形成知觉,对远端刺激不进行修正
加工模型
模板分配模型
工作原理
将输入信息与已经存储的模板进行比较,寻找最匹配的模板
特征分析模型
应用
集中在字母知觉、语音知觉、熟悉物体线条知觉的方面
实验证据
贝德曼几何元素假说实验
Neisser(1964)的视觉搜索实验
神经生理学证据
原型匹配模型
工作原理
将接收到的刺激与储存的原型行进行比较
实验证据
Posner & Keele (1968) 原型生成实验
Cabeza等(1999)的人脸知觉实验
核心观点
系统运作为单向,从输入信息到形成最终解释,无法对加工系统进行调整
自上而下加工
理论(概念)-驱动加工过程
定义
由当时情境、过去经验或两者共同产生的期望所引导的加工过程
主角背景关系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
知觉组织原则
字词优势效应
不同
自下而上仅通过远端刺激信息形成知觉,对远端刺激不进行修正,淡化心理表征的作用。自上而下强调情境、期望对知觉者的影响,强调知觉过程中对远端刺激的选择、整合与修正
相同
两种加工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知觉者必须通过解释近端刺激来获得远端刺激的信息。换言之,我们将物体知觉活动描述为物体心理表征的构建,这种构建基于近端刺激和长时记忆中已有的心理表征
注意
定义
以清晰和生动的形式对可能同时呈现的物体中的一件、或一系列思想中的一种进行心理占据
理论
过滤器理论
定义
任何时候人们能够注意的信息量有限,如果信息量超过了这一有限的容量,人们就会利用注意的过滤器,让部分信息通过而阻挡其它
双耳分听实验
注意衰减理论
进入加工的信息会经历三种分析:物理特性的分析如音调和响度;语言方面的分析-将信息分解为音节和词语;语义分析-对信息意义进行处理加工。不同的信息阙值高低不同。名字或者危险信息的阙值极低,在音量很小的时候也能分辨的出
后期选择理论
所有信息内容至少其中一部分的意义都被例行公事的加工和处理了。选择那些信息做出反应,一般都发生在加工处理过程的“后期”
聚光灯理论
卡尼曼的能量分配模型
认知加工资源受唤醒水平的制约,有一定唤醒水平动员起来的心理能量通过一定的策略分配给不同的任务,一般来说,心理能量更多地分配给个体感兴趣的、喜欢或者重要的任务
波斯纳的三位一体注意模型
警觉与唤起网络
监测感官环境中的异常情况,拉响警报,将警觉转化为具体的注意
定向网络
获得有关刺激的更多信息,让大脑决定怎么做
执行网络
确定优先事项,计划逃走,控制冲动,权衡行动后果,或者转移注意力
观点
情感得到我们的关注。人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引起情绪反应的事件。
记忆加工的方式是重要点而轻细节。
大脑不能从事多任务处理 (激活-解脱-激活-解脱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大脑需要休息
图式理论
定义
人们并不会过滤、遗忘那些不想要的信息,或者让这些信息衰减,而是在第一时间里根本就没有接收到这些信息
非注意盲视现象
不同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都认为注意选择作用于知觉层次,选择部分感知到信息进行加工,为适应心理能量的有限性,但是过滤器是单通道模型,强调信息的全有或全无,而衰减理论是多通道模型,强调信息本身特征,具有更高灵活性和可解释性。聚光灯理论不关注未注意到什么,而是强调人是如何注意到事物的,强调心理能量和唤起水平、任务难度和个人差异有关。图式理论则认为注意发生在知觉过程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信息根本就没有被感知到
相同
人的心理能量有限、对心理能量的分配具有选择性,信息的特征影响被注意的几率,对主动注意事务和非主动注意事务的加工方式不同
神经心理研究
偏侧忽略现象
不对称的聚光灯
大脑左右半球都有各自视觉注意力的“聚光灯”,左半球的小,只能注意到视野右侧物体,右半球的“聚光灯”是全球性的
注意的改变
斯特鲁普(Stroop)任务
矛盾的信息影响加工速度
接受过教育的成人的大脑会首先对文字做出反应
斯特鲁普干扰效应在儿童学习阅读时出现,二三年级达到顶峰,成年后逐渐消退。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特征联合效应
第一阶段中,加工是前注意的或自动的,我们对事物特征进行登记,如它们的颜色形状等。第二阶段中,注意是我们能够将这些特征“粘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事物。
短期记忆/工作记忆
记忆的多系统模型
感觉记忆
被接收但未被注意的信息储存在感觉记忆里面
对感知觉的记录,涉及感觉信息的最初短暂储存。
不同的感觉记忆储存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中。大部分相关研究集中在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感觉记忆容量大,持续时间短(<1s), 声音的记忆或许优于图像的记忆。
关于感觉记忆的本质是属于感知还是记忆,心理学上还有争议。
短期记忆
被注意到的信息进入到短期记忆/工作记忆进行进一步加工
短时记忆的容量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7±2
取决于刺激的特征,有时需要将大量信息进行分解
短时记忆的编码
视觉编码
听觉编码
语义编码
效果最好
短时记忆的遗忘机制
前摄干扰、后摄干扰
衰退说
Brown-Peterson实验
干扰说
一些信息可以替换其他信息,使前面的信息难以获取
Murdock (1962)的序列位置实验发现的首因效应
Waugh & Norman(1965)的数字探测实验
Wickens et al. (1963) 前摄干扰释放实验
信息的提取
平行搜索
系列-自我终止搜索
系列-完全搜索
短时记忆的特点
容量小
保持时间短
编码分为视觉、听觉和语义编码三种,以语义编码为优。
遗忘的机制分为衰退说和干扰说,可能同时存在。
信息的提取分为平行、系列-自终止、系列-完全三种搜索方式
工作记忆
定义
在执行认知任务过程中,用于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的资源有限的系统
作用
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保持信息。
视空图像处理器。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这是工作记忆的关键成分
模型
情景缓冲器的必要性
将语音回路中信息和视觉空间模板中信息联系到了一起。
加强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的联系
使工作记忆有了一定的储存能力
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的异同
被动vs主动,
信息储存vs信息加工,
但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和临时性都是一致的
长期记忆
容量
长期记忆的容量实际上是无限的
能提取的信息有限
储存的区域
Joseph LeDoux提出的游动的记忆(Nomadic memory)
John Medina提出的记忆的最终安息之地
类型
自传体记忆系统
个人复杂生活的混合记忆,与自我体验紧密相联
语义记忆系统
脑中储存知识和事件的区域,常用于教学中
情节记忆系统
关于生活情节的实况记忆,某人某时某地的音容笑貌
编码
语音相近会影响短时记忆
语义相近对长时记忆有影响
编码越精细、记忆效果越好
Baddeley (1966)实验
Bluefield(1953)分类实验
记忆双重编码假说(dual-coding hypothesis of memory)
长时记忆包括两种编码类型:言语性质的与表象性质的
人们采用一种或两种编码进行识记
大脑对于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和记忆速度要好于语义记忆
特征
对信息的编码越精细,形成的信息的记忆就越牢固
记忆痕迹被储存的地方和初始输入被感知和加工的地方,同属大脑的一个地方
通过复制初始编码时周围的环境,可以很好地改进检索(记忆)
编码特异性原则
当编码线索与提取线索相符一致,回忆(再现而非再认)的效果更好
保持与遗忘
实验
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巴瑞克(Bahrick)的系列实验
保持的策略
重复
精细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
英语单词的记忆
将信息的输入间隔开 (间隔效应)
罗伯特瓦格纳(Robert Wagner)的单词记忆实验
考前突击的利与弊
更多的情境式记忆、自传体式记忆
错误的/虚构的记忆
目击者记忆
被恢复的记忆
被压抑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