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教育史——杜威
中外教育史——杜威思维导图:简介:美国著名的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等等
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包括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意义思维方面。对中外教育史中儿童教育思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哟~
庆历兴学,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兴学运动。旨在克服重科举、轻学校之弊。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主持进行。主要举措有:要求诸路府州军及县(有士人200人以上)皆设学,士人须在学习业300日方可应试,强调在学期限;改革科举考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罢帖经、墨义,强调应用;重建太学,招生200名,延聘名儒石介、孙复等执教,并将胡瑗所创苏湖教法(分斋教学)实行于太学,以改革最高学府,培养有用人才。旋因范仲淹罢相而终止
中外教育史——赫尔巴特思维导图:生平简介,教育思想理论基础,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具备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等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杜威
简介
美国著名的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也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本质论
教育即生长
批判传统教育
针对当时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消极对待儿童等现象提出的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内涵
好的教育应该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的事物,给儿童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让他们充分、自由的生长和发展
教育的目的促进儿童内在的本能生长,教育应满足内在生长的各种需要
内在生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是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即生活
传统教育远离儿童生活;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校与社会脱节;压抑和束缚儿童
教育为当下生活做准备,而不是未来生活
使学校生活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儿童需要也合乎社会需要。
学校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而不是依赖书本教材
学校生活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而不是成人
具体化
学校即社会:适应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学校应开设活动课程
教学方法:从做中学
课堂应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具有划时代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学生中心论和学生主体性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传统教育只传递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经验;反对单纯的学习抽象的理想的知识体系
主张
直接经验是增长智慧、发展理想的基础,教育应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
学习直接经验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改造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
实践
活动课程
做中学
教材心理学化
心理逻辑
教材直接经验化
教育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
反对制定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教育除了过程之外并无另外的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教育要促进人的内在生长;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当下生活;教育要服务民主社会的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建设;教育目的应具有生活性,适时性,内在性,民主性
教育基本原则
学校即社会
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
意在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是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儿童中心论
批判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和教科书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儿童的错误做法
学校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都是为了促进儿童的生长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应因采取放任政策,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责任
从做中学
杜威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教师应当设法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做事中学习
人具有四种本能
制作
交际
表现
探索
制作和探索尤为突出,因此从做中学符合人的本能要求
课程论
批判
以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内容
教材与实践 生活相脱离
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肢解了儿童认识世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教材内容缺乏现代社会精神
观点
核心—直接经验
以活动性的,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
作用
既能满足儿童的心里需要,又能满足社会性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
教材心理化
他明确反对以成人和专家编写的具有完整逻辑体系的教材为教育起点,认为教学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进而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教学论
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启迪思维(反省思维)
五步教学法
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假设方案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德育论
灌输式的讲授法
毫无约束的个人主义的道德观
德育基础:新个人主义
德育目的:公民
德育途径
社会
学校、教材、教法皆渗透社会精神
学校德育之三位一体:学校的现实生活、教材。教法
德育原理
社会:情景、内容。目的
心理:学生本能冲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
德育方法
具体方法
抓道德情感
开设活动
融入生活
激发学生主动性
评价
优点
挖掘直接经验的作用,说明理想凌驾于经验之上的误区
扩展直接经验的内涵与外延
革新课程观、教学观
影响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思潮做出了巨大贡献
缺点
过分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在教育实践中有轻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发了自由和纪律,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
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难以实现
导致学校教育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