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玉米田害虫及防治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喂毒、触杀);6%的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750倍液(触杀、喂毒)。
编辑于2022-04-02 16:26:29玉米田害虫
地下害虫
咀嚼式口器
取食种子害虫
金针虫 (叩头虫)
分类:鞘翅目、叩头虫科
主要种类: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
形态特征:一般老熟幼虫体长20-30mm,细长圆筒形;体表坚硬而光滑,淡黄色至深褐色,头部扁平。
发生规律:一般2-5年完成一代,每年4-6月和10-11月高发。
为害部位:种子、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可钻蛀种子嫩芽及在根茎内取食,有褐色蛀孔,主根很少被咬断
生活习性:喜欢潮湿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幼虫耐低温不耐高温,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或越夏,当表土层温度达到6℃左右时,金针虫开始向表土层移动,土温7-20℃是金针虫适合的温度范围,此时金针虫最为活跃。
蝼蛄 (蝲蝲蛄)
分类:直翅目 蝼蛄科
主要种类:华北蝼蛄、东方蝼蛄
形态特征: 华北蝼蛄成虫体长39-45mm,东方蝼蛄体长31-35mm,体色灰褐色至暗褐,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发达,腿节片状,胫节三角形,便于掘土
发生规律:一般1年或多年一代
为害部位:种子、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取食萌发种子、咬断幼苗根茎,咬断处成乱麻状,造成植株萎蔫,常在地表土层穿行,形成隧道
生活习性:以幼虫或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对香甜物质和马粪有强烈的趋性,喜欢松软潮湿的沙壤土
蛴螬 (土蚕)
分类:鞘翅目 金龟甲总科
主要种类: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
形态特征:体肥大,弯曲呈C形,多为白色;头部黄褐色至红褐色,上颚显著,头部每侧生有刚毛,具有胸足3对
发生规律:一般1年或多年一代
为害部位:种子、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取食萌发种子、幼苗根茎,常导致地上部萎蔫死亡或生长缓慢,发育不良。
生活习性:蛴螬有假死性、负趋光性、趋粪性;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即金龟子,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
食嫩茎、叶片害虫
地老虎 (切根虫)
分类:鳞翅目 夜蛾科
主要种类: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
形态特征: 小地老虎,老熟幼虫体长37-47mm,暗褐色,表皮粗糙,密生颗粒腹部,背面有黑褐色2条纵带;黄地老虎,老熟幼虫体长33-45mm,头部黑褐色,有不规则深褐色网纹,体表多皱纹,臀部有两黄褐色斑纹,中央断开,有较多黑点;大地老虎,老熟幼虫体长41-46mm,体黄褐色,都皱纹微小颗粒不明显,臀板为深褐色的一整块,密布龟裂状皱纹。
发生规律:一般大地老虎一年1代;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一年2-7代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叶片
为害特点:叶片被咬成小孔、缺刻状,危害生长点或从根茎处蛀入嫩茎中取食,造成空心苗及萎蔫,大龄幼虫常齐地咬断幼苗,严重时缺苗断垄,且有转株危害特点
生活习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具有负趋光性;以老熟幼虫或蛹过冬,卵多产在近地面的也背面或嫩茎上也可直接产于土表及残枝上,最适宜的气温为 14~26℃,相对湿度为80%~90%, 土壤含水量为15%~20%。
二点委夜蛾
分类: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14-18mm,最高20mm,黄灰色到黑褐色,头部褐色,腹部背面有两条褐色背侧线,到胸节消失,气门下线有白色,体表光滑,受惊蜷缩C型;成虫体长10-12mm,灰褐色前翅黑灰色,上有白点、黑点各一个。
发生规律: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危害夏玉米,发生世代数和越冬虫态不详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幼虫常从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孔洞,破坏生长点,造成植株萎蔫,严重时直接蛀断整株死亡
生活习性: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幼苗的根茎,有假死性、群居性、转株危害性;一般顺垄,多头幼虫常聚集一株上为害,可达8-10头,白天喜欢躲在玉米幼苗周围的秸秆上或表土层怕光,秸秆越多越严重
玉米旋心虫
分类:鞘翅目 夜甲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7mm,头黑褐色,触角丝状,11节,鞘翅翠绿色,足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0-12mm,体黄色至黄褐色,头部深褐色,11节背面排列黑褐色斑点,蛹为裸蛹,黄色,体长4-5mm
发生规律:一年1代,第二年6月下旬开始幼虫开始危害,7月上中旬为害盛期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叶片
为害特点:幼虫从近地面茎基部取食,被害株心叶,产生纵向黄色条纹,严重时,生长点受害成枯心苗、植株矮化畸形分蘖增多,有明显褐色虫孔,后期成开裂状
生活习性:以卵在土中越冬,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
玉米蛀茎夜蛾 (枯心夜蛾)
分类: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70mm,翅展32-34mm.前翅黄褐色,有乳黄色肾状纹,前缘有黑色弧形线,老熟幼虫体长28-35mm,头部深棕色,前胸盾片黑褐色,腹面灰白色,臀板后缘向上隆起,上面具有向上弯的爪状突起5个,中间突起大
发生规律:一年1代,第二年5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为害玉米苗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幼虫多由近地表下的幼苗茎基部,咬孔蛀入,向上取食,也可从根茎部蛀入危害,心叶萎蔫,全株枯死,极少切断玉米幼茎,可见明显蛀孔。
生活习性:以卵在杂草上越冬,幼虫有相互残杀和有转株为害习性;一般一株一头,成虫有趋光性靠近荒地、免耕、套种、低洼田块较重
刺吸幼根害虫
麦根蝽象 (地臭虫)
分类:半翅目 土蝽科
形态特征: 成雄虫体长8-9mm,雌虫9-10mm,前胸背板暗黄色,后足中部黄褐色,其余部分黑色,体表密被短毛,成虫常沾满泥土,呈黑褐色。
发生规律:黄淮海地区,一般二年1代,条件不利时,3年1代,4月中旬出土为害小麦,小麦收货后,转移到玉米上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在土壤中以口针刺吸寄主根部,受害玉米叶片从下由上变黄,苗弱植株矮小发育不良,根系稀疏,根毛少常呈褐色腐烂,严重时,植株早衰,叶片枯死
生活习性:以成虫、若虫在土壤中越冬,主要危害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喜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旱地、沙土地、免耕田、连作田较严重
弯刺黑蝽
分类:半翅目 蝽科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mm,橘红色至深红色,有光泽,符节黑褐色变为爪勾,末龄若虫体长接近成虫,头部、胸部、翅牙黄色,分泌臭液。
发生规律:一年1-2代,第二年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若虫和成虫在玉米茎基部和根部刺吸汁液,玉米苗早期被害,心叶常枯死,或因生长点受损导致植株矮化畸形,或呈丛生状,5叶后被害,心叶呈破碎状,叶片卷曲、皱缩。
生活习性:以成虫、若虫在玉米根部、茎基部及禾本科植物,杂草根际表土越冬,卵产于表土土块或近地叶背面,成块状,每块5-10粒。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和畏光性
玉米耕葵粉蚧
分类:同翅目 粉蚧科
形态特征:若虫共2龄,一龄若虫橘黄色,无蜡粉,爬行速度较快,二龄若虫体表出现白色蜡粉,行动缓慢。雌成虫扁平长椭圆形,两侧缘近于平行,红褐色,全体覆白色蜡粉
发生规律:一年3代,主要在黄淮海地区
为害部位:幼嫩根芽
为害特点:若虫和雌成虫多群集于表土下幼苗根结,刺吸植株汁液,以4-6叶期危害重,茎基部和根尖被害后成黑褐色,严重时,茎基部腐烂,根茎变粗畸形,气生根不发达,植株矮小,叶片由下而上变黄干枯
生活习性:以卵在囊中或者在田间留的玉米根茬或秸秆上越冬,不喜欢高温,早晚在根茎上危害,炎热时,躲避在土壤中,免耕、套种、低洼田块较重
地上害虫
刺吸式口器害虫
蚜虫 (腻虫)
分类:同翅目 蚜科
种类:玉米蚜、禾谷缢管蚜等
形态特征:分为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两型,体长1.6-2mm,触角4-6节,表皮光滑,有纹
发生规律:一年10-30代
为害部位:玉米雌雄穗
为害特点:成、若蚜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分泌“蜜露'常形成黑色霉状物,叶片边缘发黄;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
生活习性:主要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里越冬,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温度是23℃~27℃,相对湿度85%
叶螨 (红蜘蛛)
分类:真螨目 叶螨科
种类:截形叶螨、朱砂叶螨、二斑叶螨
形态特征:雌螨体长0.28-0.59mm,体椭圆性,多为深红色至紫红色
发生规律:1年发生多代,第二年5月下旬为害,7月中旬-8月中旬为高峰期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聚集在叶背取食,从下部叶片向中上部叶片蔓延,被害部为针尖大小黄白斑点,可形成连片失绿斑块,甚至形成黄白色或红褐色,俗称”火烧叶”;严重时,整株枯死,叶螨在株间通过吐丝转移为害
生活习性:以雌成螨在杂草根下的土逢、树皮里越冬
备注:重点在心叶和叶片背面喷施,干旱有利于叶螨发生
灰飞虱
分类:半翅目 飞虱科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3.5-4.2mm,短翅型2.1-2.8mm,浅黄褐色至灰褐色;头顶稍突出,额区具有黑色纵沟2条,触角浅黄色,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
发生规律:1年4-8代,第二年,5月下旬-6月上旬为害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均刺吸玉米汁液,传播矮缩病毒,引起玉米粗缩病,造成产量损失
生活习性:以若虫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成虫具有趋嫩性
盲蝽
分类:半翅目 盲蝽科
种类:赤须盲蝽、绿盲蝽、三点盲蝽
形态特征:成虫全身绿色或黄绿色,雄性体长5-55mm,雌性5.5-6mm。头部呈三角形,触角细长红色。前翅革质部与体色相同,膜质部透明,后翅白色透明
发生规律:北方1年3代,第二年5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叶片汁液,被害部初呈淡黄色小点,后变为白色,严重时斑点相连,呈短线状布满叶片,致叶片失水变为灰绿色,从顶端向内纵卷生活习性:寄主杂,以卵在杂草茎叶组织内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
备注:
叶蝉
分类:同翅目 叶蝉科
种类:大青叶蝉、三点斑叶蝉、小绿叶蝉
形态特征:大青叶蝉成虫体长7-10mm,前翅绿色,边缘黄色;小绿叶蝉成虫体长3.3-3.7mm,淡黄色至绿色,前胸背板浅鲜绿色,常形成白色斑点;三点斑叶蝉成虫体长2.6-2.9mm,中胸盾片上有3个大小相等的椭圆形黑斑,前后翅白色透明,腹部背面具黑色横带
发生规律:发生代数因种类而异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成虫或若虫在玉米茎和叶片上吸食为害,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被害后叶片出现针尖大白斑,严重时,叶尖发黄卷曲,甚至枯死
生活习性:以成虫在杂草、落叶、秸秆上产卵越冬
锉吸式口器
造成伤害与刺吸式相似: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
蓟马
分类:缨翅目 蓟马科
种类:玉米黄呆蓟马、禾蓟马
形态特征:体长一般为1-1.7毫米,常有两对狭长的翅,翅缘有长缨毛
发生规律:1年1-10代,第二年5月中下旬危害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苗期危害较大,通常在心叶中为重,以其锉吸式口器吸取汁液,叶片上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严重时心叶卷曲畸形,形成马尾状生活习性: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具有趋光性、趋蓝性,春播和早夏播玉米田发生重
备注:重点在心叶和叶片背面喷施
咀嚼式口器
鳞翅目 (食叶及钻蛀)
玉米螟 (玉米钻心虫)
分类:鳞翅目 螟蛾科
种类:亚洲玉米螟、欧洲玉米螟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20-30mm,背部黄白色至淡红褐色,一般不带黑点,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背线明显,两侧有模糊的暗褐色亚背线。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
发生规律:1年1-7代
为害部位:叶片、茎秆
为害特点: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群聚取食心叶,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呈花叶状;2、3龄幼虫在叶片上形成整齐的排孔,4龄后蛀入茎杆为害,蛀孔常堆有大量粪屑,造成茎秆折断,影响养分传输,玉米易早衰,雌穗发育不良
生活习性: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茎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成虫飞翔力强,具有趋光性,成虫多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为块状
棉铃虫
分类: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幼虫体色变异较大,由淡绿至黑紫色,以绿色及红褐色为主,老熟幼虫体长40-50mm,头黄褐色,背线明显,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部第5-7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
发生规律:1年3-7代,6月下旬至7月为害玉米心叶,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害玉米穗
为害部位:叶片、茎秆
为害特点:幼虫取食叶片成孔洞或缺刻状,有时咬断心叶,造成枯心。叶上虫孔和玉米螟相似,但孔粗大,边缘不整齐,常见粒状粪便,甚至加重穗腐病,幼虫可转株为害
生活习性: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对黑光灯趋性强,卵散产在叶片、叶鞘、花丝上
桃蛀螟 (蛀心虫)
分类: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长12mm左右,翅展22~25mm,黄至橙黄色,体、翅表面具许多黑斑点似豹纹;幼虫体长22mm,体色多变,有淡褐、浅灰等色,腹面多为淡绿色。头暗褐,前胸盾片褐色,臀板灰褐,各体节毛片明显,灰褐至黑褐色,背面的毛片较大,腹足趾钩不规则的3序环。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世代数,随地区不同由北往南逐渐增多
为害部位:雌穗、茎秆
为害特点:主要蛀食雌穗和啃食幼嫩籽粒,也可蛀茎,蛀茎同玉米螟混合为害。
生活习性:幼虫具有杂食性、群居性;成虫对于黑光灯具有趋光性;卵散产,雨多年份发生重
大螟
分类: 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30mm,体型较粗壮,头红褐色或暗褐色,腹部背面淡紫红色,体节上有疣状突起,上面有短毛
发生规律:1年3-7代
为害部位:叶片、茎秆、雌穗
为害特点:苗期,取食叶片,形成孔洞或是生长点受损形成枯心苗;心叶期,叶片形成缺刻状,钻蛀茎秆造成折断及果穗腐烂
生活习性:以幼虫在寄主残体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多选择5-7叶玉米苗基部第二、三叶叶鞘内侧产卵,幼虫具有群聚性、转株性
备注:三龄前为防治最佳时期
黏虫 (行军虫)
分类: 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长36-40mm,体色黄褐到墨绿色,头部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头部有棕黑色“八”字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
发生规律:1年2-8代(1-8代)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三龄后取食叶片成缺刻状,或吃光心叶,形成无心苗;5-6龄达暴食期,能将幼苗全部吃光或将整株叶片吃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生活习性:在北纬33°以北地区不能越冬,以南多以幼虫和蛹在杂草、秸秆等处越冬;幼虫具有群聚性、杂食性、暴食性
草地螟
分类: 鳞翅目 螟蛾科
形态特征:成虫灰褐色、黑褐色,体长8-12mm,前翅灰褐色,上有暗色斑,外缘有黄色点状条纹,中央处有一个较大“八”字形淡黄白色斑,后翅淡灰褐色;幼虫体长19-21mm,淡灰绿色、黄绿色,头黑色有白斑,背面及侧面有明显暗色纵带,带间有黄绿色波状细纵线
发生规律:1年1-4代,一般5月上中旬出现,6月上中旬盛发
为害部位:雌穗、籽粒、叶片
为害特点:幼虫取食叶背叶肉,食尽叶肉只留叶脉成网状,吐丝结网群集为害
生活习性:以老熟幼虫在土茧中越冬,具有杂食性、迁飞性、群聚性
草地贪夜蛾 (伪粘虫)
分类: 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30-50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具白色或黄色倒“Y”型斑。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斑,头部呈明显的倒“Y”型纹。每卵块含卵100-300粒,有时成Z层。卵块表面有雌虫腹部灰色绒毛状的分泌物覆盖形成的带状保护层。
发生规律:1年3-7代
为害部位:叶片、雌雄穗、茎秆
为害特点:幼虫以切根方式为害,切断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幼虫可钻入孕穗植物的穗中。幼虫多隐藏在叶片背面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甚至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严重时可食光,造成生长点死亡,影响正常发育。
生活习性:草地贪夜蛾的适宜发育温度为11-30℃,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而在低温条件下,需要60-90天。成虫具有趋光性,卵块通常产在叶片背面。成虫寿命可达两至三周,可以多次交配产卵,在适合温度下,卵在2-4天即可孵化成幼虫。高龄幼虫具有自相残杀的习性。
甜菜夜蛾
分类: 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22-27mm,体色由绿色至黑褐色,背线有或无。腹部气门下线为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各气门后上方有圆形白斑
发生规律:1年4-7代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幼虫聚集为害,取食叶片,剩余白色表皮,4龄后食量大增,叶片被咬成不规则的孔洞和缺刻状,仅留叶脉
生活习性:以蛹在土中或以老熟幼虫在杂草上及土逢中越冬,具有趋光性、群居性、假死性
斜纹夜蛾
分类: 鳞翅目 夜蛾科
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35-47mm,头部黑褐色,胸腹部呈土黄到暗绿色,中胸至第9腹节背面有近半月形或三角形的黑斑1对
发生规律:1年3-9代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幼虫群集为害,仅食叶肉,留下叶脉和表皮,形成半透明纸状“天窗”,呈筛网状花叶
生活习性:以蛹在土壤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飞翔性强,具有趋光性、趋化性;幼虫有假死性、暴食性
备注:三龄前为防治最佳时期
其他目
蝗虫
分类: 直翅目 蝗总科
种类:东亚飞蝗、花胫绿纹蝗、黄胫小车蝗
形态特征:蝗虫体色以环境而变化,多为草绿色或枯草色,有1对带齿的发达大颚和坚硬的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呈马鞍状。若虫和成虫善跳跃,成虫善飞翔
发生规律:1年1-4代
为害部位:叶片、茎秆
为害特点: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茎、叶,被害部呈缺刻状。为害速度快,大量发生时可吃成光杆。
生活习性:以卵在土中越冬,土壤干湿交替,有利于越冬蝗卵的孵化
双斑萤叶甲
分类: 鞘翅目 叶甲科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mm,长卵形,棕褐色,具光泽,每个鞘翅基部具1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幼虫体白色至黄白色,体长6-8mm,头和臀板褐色,前胸背板浅褐色,体表有成对排列的不明显毛瘤。
发生规律:1年1代
为害部位:叶片、雌穗
为害特点:以成虫为害,从下部叶片开始,取食叶肉,残留不规则白色网状斑和孔洞;还可取食雌穗,也为害幼嫩籽粒,啃食成缺刻或孔洞状,引起穗病
生活习性:以卵在寄主植物根部土壤越冬,成虫具有群集性、群嫩性
备注:高温干旱利于虫害
金龟子
分类: 鞘翅目 金龟子总科
种类:白星花金龟子、小青花金龟
形态特征:白星花金龟椭圆形,具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长18-22 毫米,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色绒状斑纹;小青花金龟暗绿色,体长12-14mm,鞘翅上有银白色绒斑
发生规律:1年1代
为害部位:叶片、雌雄穗
为害特点:成虫多群集于玉米雌穗上取食花丝和幼嫩的籽粒
生活习性:以幼虫或成虫在土壤或腐殖质和堆肥中越冬,具有趋光性、假死性、趋酒醋味性
褐足角胸叶甲
分类: 鞘翅目 叶甲科
形态特征:成虫卵形或近方形,体长3-5.5mm,体色变异较大,大致可分为6种色型:标准型、铜绿鞘型、蓝绿型、黑红胸型、红棕型和黑足型。前胸背板两侧在中间明显突出成尖角
发生规律:年发代数不详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主要以成虫取食叶肉,被害部呈不规则白色网状斑和孔洞;为害心叶可使心叶卷缩在一起呈牛尾状,不易展开
生活习性:从玉米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为害,每年6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成虫为害玉米盛期,具有杂食性
备注:高温干旱利于虫害
综合防治
播种期
结合当地土传病虫害种类及特点。选择适宜的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可选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和丁硫克百威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
大喇叭口期
主要害虫有玉米螟和蚜虫等。通过合理使用杀虫剂、杀菌剂、营养剂,控制中期病虫为害。宜使用高秆作物喷雾机和无人机航化作业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如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ml/亩+25%吡唑醚菌酯20-30ml/亩+叶面肥(中微量元素)
吐丝期
主要病虫有蚜虫、双斑萤叶甲、玉米螟、红蜘蛛等。通过合理施用药剂防止玉米早衰、保证玉米品质和产量。如选用四氯虫酰胺20-40ml/亩+吡唑醚菌酯20-30ml/亩+99%磷酸二氢钾60-100g/亩
化学防治
5%辛硫磷颗粒剂(喂毒、触杀),1.5kg/亩随种肥施入土中;
30%氯氰菊酯种子包衣(喂毒、触杀)
辛硫磷拌种1-2个月; 氯氰菊酯5-7天
金针虫、蛴螬、蝼蛄、麦根蝽象、弯刺黑蝽
5%辛硫磷颗粒剂(喂毒、触杀),1.5kg/亩随种肥施入土中;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喂毒、触杀);
30%氯氰菊酯种子包衣(喂毒、触杀)
辛硫磷拌种1-2个月; 高效氯氟氰菊酯约10-15天; 氯氰菊酯5-7天
地老虎、二点委夜蛾
70%噻虫嗪(锐胜,胃毒、触杀及内吸)种衣剂包衣;
5%辛硫磷颗粒剂(喂毒、触杀),1.5kg/亩随种肥施入土中;
噻虫嗪14-21天, 拌种1-2个月
玉米耕葵粉蚧、玉米旋心虫
48%毒死蜱乳油(有胃毒、内吸和触杀)
1.8%阿维菌素乳油(触杀、胃毒)2000倍液
毒死蜱约30天; 阿维菌素大约20天
玉米蛀茎夜蛾
25%噻虫嗪水分散粉剂6000倍液(胃毒、触杀及内吸);
2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胃毒、触杀及内吸);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胃毒、触杀);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触杀,熏蒸和叶面渗透)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胃毒、触杀及内吸)
3%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胃毒、触杀)
噻虫嗪14-21天; 吡虫啉约25天; 毒死蜱约30天; 抗蚜威约7天; 高效氯氰菊酯约40天; 啶虫脒约20天 注意:清除田间地头杂草
蚜虫、灰飞虱、叶蝉、盲蝽
40%毒死蜱乳油(胃毒、内吸和触杀)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内吸、触杀)
毒死蜱约30天; 吡虫啉约25天 注意:重点在心叶和叶片背面喷施
蓟马
20%达螨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触杀)
5%噻螨酮乳油2000倍液(触杀、叶面渗透)
达螨灵约30天; 噻螨酮约50天 注意:重点在玉米中下部叶片的背面
叶螨
2.5%氯氟氰菊酯乳油(触杀、喂毒);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亩(触杀、内吸、喂毒)等按需喷施;
40%毒死蜱乳油80-100克/亩(胃毒、触杀和熏蒸);
5%阿维菌素水乳剂(触杀、喂毒)15-20毫升/亩;
30%乙酰甲胺磷乳油(触杀、内吸、喂毒)120-240毫升/亩
氯氟氰菊酯30天; 氯虫苯甲酰胺15天以上; 毒死蜱约30天; 乙酰甲胺磷约14天 注意:重在基部叶鞘(大螟),三龄前防治最佳(斜纹夜蛾)
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大螟、斜纹夜蛾
甲维盐(触杀、喂毒);
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胃毒、内吸和触杀);
茚虫威(触杀、喂毒、渗透);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亩(触杀、内吸);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20-40克/亩(触杀、喂毒、内吸);
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喂毒、触杀);
20%虫酰肼1000-1500倍液(喂毒)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喂毒、触杀);
毒死蜱约30天; 高效氯氰菊酯:40天; 甲维盐10-15天; 茚虫威12-15天; 氯虫苯甲酰胺30天; 四氯虫酰胺约7天 高效氯氰菊酯40天; 虫酰肼15-30天
黏虫、草地螟、草地贪夜蛾、甜菜夜蛾
6%的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750倍液(触杀、喂毒);
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喂毒、触杀)
40%的联苯菊酯.噻虫啉2000倍液(触杀、喂毒);
联苯菊酯.噻虫啉25-30天; 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15-20天; 氰戊菊酯15-20天
蝗虫
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触杀、喂毒);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倍液(触杀、喂毒);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触杀、喂毒);
氰戊菊酯15-20天; 吡虫啉25天; 高效氯氟氰菊酯40天
双斑萤叶甲、金龟子、褐足角胸叶甲
生物防治
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产卵初期至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小喇叭口期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抓住低龄幼虫防控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
物理防治
结合趟地,注意随犁拾虫,发现田间害虫及时处理
根据地老虎、蝼蛄、金龟子成虫的趋光性可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
可以根据地老虎成虫的趋化性在田间设置糖醋酒盆诱杀成虫
农业防治
玉米田春秋翻耕土壤,秸秆粉碎还田,实行精细耕作
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是土壤、秸秆,翻耕土壤、粉碎秸秆可破坏其越冬环境,减少田间地下害虫数量;
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轮作倒茬;
生产上多实行禾谷类和块根块茎类大田作物与棉花、麻类、大豆等直根系作物的轮作或间套作;蛴螬发生严重的田块可在田间、地埂混种蓖麻进行防治
有机肥必须腐熟深施
蝼蛄具有趋粪的习性,若有机粪肥未腐熟就施用到田间会引其进入田间危害
早春铲除田间地边杂草,注意地边卫生
田间杂草是许多地下害虫成虫的寄主,田间杂草过多会吸引地下害虫成虫停留并产卵;杂草中若发现低龄幼虫要注意先喷药再除草防止幼虫转移土中隐蔽
选择抗病、耐病玉米品种
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北方春播玉米区
重点防控玉米螟、双斑萤叶甲、蓟马、玉米蚜虫、红蜘蛛地下害虫、一、二代黏虫;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玉米炭疽病、灰斑病。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
重点防控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二代黏虫、玉米蚜虫、蓟马、地下害虫;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粗缩病。
西北玉米区
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玉米螟、双斑萤叶甲;茎腐病和大斑病。
害虫科属分类
鳞翅目
即蛾、蝶类,是昆虫纲中害虫种类最多的类群。此类昆虫体小至大型,成虫为虹吸式口器,身体、翅上都有鳞片(鳞毛)并形成各色斑纹;触角丝状、羽毛状或棒状;幼虫为多足型,咀嚼式口器,身体上有多条纵向条纹,其颜色、宽窄变化大;被称为最美丽的昆虫。(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而蛾子的触角主要是羽状的)
玉米螟、粘虫、草地贪夜蛾
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喂毒性、内吸性强的混合药剂, 10%氯虫苯甲酰胺20-30毫升/亩、 5%氯氰菊酯乳油100-120毫升/亩、 30%乙酰甲胺磷20-240毫升/亩喷雾防治
鞘翅目
即各种甲虫类,如金龟子、瓢虫、叩头虫等。此类昆虫是昆虫纲中数量最多的类群,身体小至大型,体壁和前翅都硬化如铠甲以保护身体;后翅膜质或退化,口器咀嚼式;鞘翅目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它们的前翅已经变成了坚硬的角质,如同剑鞘一样
双斑萤叶甲
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喂毒性强的混合药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倍液 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
直翅目
体型大,口器咀嚼式,前足为开掘足或后足跳跃足,一般有发达的发声器,前翅覆翅、后翅膜翅,停歇时,就会折叠起来覆盖在前翅下面,呈平直状态,因此而得名
蝗虫、蝼蛄
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喂毒性强的混合药剂,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倍液
半翅目
此类昆虫身体小至大型,刺吸式口器,丝状或棒状触角;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一般在身体腹面有臭腺,能分泌出恶臭物质。因为它们的前翅一半呈鞘翅、一半呈膜翅,因此而得名。
蝽类
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内吸性、熏蒸性强的混合药剂, 如5%氟虫腈1500-2000倍液, 20%吡虫啉4000倍液, 2.5%高效氯氢菊酯2500倍液等喷施
缨翅目
即蓟马。为体型小约1mm左右的小型昆虫,锉吸式口器,不少种类的翅膀外缘有排列整齐的长细毛,所以称为缨翅目。
蓟马
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内吸性强的混合药剂 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增效剂,增强药剂的渗透性。 乙基多杀菌素、联苯菊酯触杀性较好, 啶虫脒、吡虫啉内吸性较好, 两类药剂混合施用或3%啶虫脒粉剂+40%毒死蜱1500倍混用防,
同翅目
此类昆虫小至大型,刺吸式口器,刚毛状、锥状或丝状触角;前翅质地均匀革质或膜质,多数种类有蜡腺可分泌蜡粉或介壳
蚜虫
药剂可选用喂毒性、内吸性、触杀性强的混合药剂, 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增效剂,增强药剂的渗透性。 43%联苯肼酯3000倍液+5%噻螨酮2000倍液; 3%啶虫脒乳油 1000-2000倍液; 0.3%印楝素乳油 600倍液; 20%呲虫啉 4000倍液; 25%联苯菊酯 1500-2000倍液等。
真螨目
此类不属于昆虫,属于螨类。体不分头、胸、腹三段;无翅;体通常为圆形或卵圆形,口器分为刺吸式或咀嚼式两类。
叶螨
药剂可选用触杀性、内吸性强的混合药剂, 可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增效剂,增强药剂的渗透性。 20%甲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 20%螺螨酯乳剂4000-6000倍液; 5%阿维菌素5000倍+24%螺螨酯悬浮剂3000倍;
害虫形态学结构
主要口器形态
主要触角形态
主要足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