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
外国教育史之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导图讲述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等。
近现代主要教育家思维导图: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家、法国的近现代教育家、美国的近现代教育家、俄国(苏联)的近现代教育家等等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俄国(苏联)近现代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汇总,主要包括彼得一世的改革、国民学校章程、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日本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背景
1868年建立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明治政府,为抵御外患、富国强兵,实施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和“和魂洋才”,否定了封建教育,积极性伴西式近代教育。
教育管理
建立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新体制
建立文部省
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颁布《学制令》
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新学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
教育体制
初等教育
颁布《小学校令》,规定小学8年,前四年为寻常小学阶段,实施义务教育;后四年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制;贫困地区设三年制简易小学。
中等教育
颁布《中学校令》,中学承担两个任务:实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寻常中学修业5年,毕业生大部分直接就业;高等中学修业2年,属于大学预科性质。
师范教育
颁布《师范学校令》,设立寻常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师范养成所,公费制,提高教师待遇。
高等教育
颁布《帝国大学令》,东京大学是日本新大学的开端,为日本工业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其他改革
聘请洋教习,派遣留学生。
评价
成功实现了对封建教育的改造,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转变为新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日本教育的近代化,但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926年,日本裕仁天皇即位后,大肆鼓吹军国主义和对外扩张思想,日本教育开始军国主义化。
内容
①加强对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
②加强学校的军国主义教育
③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
自此,日本教育成为战争的工具和机器。
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
①二战日本战败,日本在美国盟军司令部敦促下采取经济兴邦战略。
②日本继承了明治时期优先发展教育的传统,及时酝酿推出了教育发展蓝图。
③为了改革教育,1947年日本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教育基本法》——主要说明教育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①确定教育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
②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③尊重学术自由。
④培养有理智的国民,不搞党派宣传。
⑤国立、公立学校进制宗教教育。
⑥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
⑦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
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得到鼓励和发展。
《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
①教育管理: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
②建立学制: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高中改革: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④一律以单一类型的普通学术型大学为主。
①《教育基本法》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引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法》为战后日本教育的系统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③二者都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策略,为战后日本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的咨询报告。
在中小学教育上,提出三个目标,十项具体措施
三个目标
①为每一个人的终生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
②政府有责任提高公立学校课程内容水平,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③对教育改革发挥巨大威力的是教育者本身,保证教育者具备较高水平、特长和职业认同感。
十项具体措施
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五个要求,十二项具体措施
五个要求
①提供更多入学机会,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②课程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潜能。
③高等教育有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的自由。
④提升面向社会开放的水平。
⑤加强高校自身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
十二项具体措施
该报告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改革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第一次明治维新改革,第二次《教育基本法》改革)
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84年,日本成立“临时教育审议会”,1987年,日本文部省成立“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荐日本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
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
①教育目的: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具有自由、自律的品格和公共精神,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②改革原则:重视个性原则、国际化原则、信息化原则、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原则。
③改革建议:完善终身教育体制;改革中小学教育体制,强调按照灵活、多样、柔性化的观点改革学制;加强道德教育和体育;推进高等教育和师资培训。
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异同比较
相同点
①时代背景相同
都是在遭受列强欺侮,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下进行的教育改革,都在谋求自强求富。
②指导思想的相同之处
都重视引进和兴办西方近代教育,又不希望丢掉本国文化传统的根本。
③改革措施的相同之处
都采用了向海外派遣留学生的措施,都聘请洋教员执教,兴办西式近代学校。
不同点
①指导思想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是“文明开化,和魂洋才”,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否定本国封建制度。
中国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强调本国文化,维护本国的封建制度。
②改革措施的不同之处
日本明治维新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进行,且对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设计各级各类的教育。
中国洋务运动未能使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同步,洋务教育也只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小部分,主要集中于专门教育。
③教育管理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确立了以文部省为首的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政府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改革,力量强大,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兴办教育的主体是小部分具有危机和开放意识的洋务官员,未能获得全国统一教育领导机构的有力支持,力量薄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
④领导人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中最高统治者明治天皇本人已蜕变为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领袖进行改革。
中国洋务运动知识热心的洋务官员在主导,但其内容都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