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坚持宪法至上
万字中考道法政治内容梳理全覆盖之坚持宪法至上,内容有公平正义、维护宪法权威、公民基本权力、我国国家机构等。
编辑于2022-04-04 17:11:25宪法(坚持宪法至上)
公平正义
公平
内涵
①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②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
③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子主题 4
价值
①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
坚守公平
个人维护公平
①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
②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 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制度保障公平
①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②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正义
内涵
一般而言,凡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
意义
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守护正义(做法)
必要性
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
要求
个人守护正义
面对非正义行为
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实施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子主题 3
自由(维护宪法权威)
2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⑴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⑵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⑶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⑷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实现的保障措施,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⑸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含义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我国人权的主题和内容非常广泛
主体
公民&外国人,个人&群体
内容
平等权、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如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
意义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也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做法
总要求
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加强人权法制保障,
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具体要求
①(立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基本权利,法律明确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②(执法)行政机关执法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
③(监察)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司法)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⑤(宣传)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促进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设置国家机构
3.依据宪法组织国家机构(我国宪法如何设置国家机构,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
⑴依据宪法,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⑵宪法设置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职权,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
⑶宪法规定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⑴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⑵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
①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②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
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③国家机关内部
在国家机关内部作出决策、决定时,实行民主集中制
5.宪法规范权力运行。
⑴为什么要规范权力的运行?
①宪法严格规范职权的行使。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的权力。
②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⑵如何规范权力的运行?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
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③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④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公民基本义务
3.公民基本义务
(1)遵守宪法和法律
要求
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②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2)维护国家利益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及其他义务
依法服兵役
依法纳税(公民一项基本义务)
其他义务
4.依法履行义务
⑴法定义务须履行:
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不可推卸。
要求:①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⑵违反义务须担责:
①违反法定义务的表现: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
②违反法定义务的后果: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民事法律,应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都成犯罪的,应承担刑事责任。
我国国家机构
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行政机关
国家监察机关
国家司法机关
子主题 6
子主题 7
子主题 8
子主题 9
子主题 10
子主题 11
子主题 12
子主题 13
子主题 14
子主题 15
子主题 16
子主题 17
子主题 18
子主题 19
子主题 20
子主题 21
子主题 22
子主题 23
子主题 24
子主题 25
子主题 26
子主题 27
法治 (保障宪法实施)
保障宪法实施
宪法(加强依宪治国)
6.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⑴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⑵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①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③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的地位(宪法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什么作用)
7.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
⑶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⑴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⑵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⑶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依宪执政;
⑷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加强宪法监督
8.监督权力行使
⑴加强宪法监督的原因:
①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②在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⑵宪法监督的主体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⑶保障宪法实施的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
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域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⑷加强宪法监督的做法:
①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②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
③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④对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9.增强宪法意识。
⑴增强宪法意识的原因:
①加强宪法监督需要增强人们的宪法意识;
②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离不开宪法的守护。
⑵国家增强公民宪法意识的举措:
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等。
⑶公民增强宪法意识的做法:
①学习宪法,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
②认同宪法,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
③践行宪法,运用宪法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自觉抵制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④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必要性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①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②优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保障。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举措
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⑵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
⑶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⑷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3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⑴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⑵人大代表的义务: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应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基本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意义
⑴它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
⑶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⑷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人民政协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
⑴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⑵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⑶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⑷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8国家权力机关及其职权
⑴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地位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
公民基本权利
1.公民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
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的基础
监督权
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政治自由
意义:有利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权
逮捕
人格尊严权
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进行侮辱毁谤和诬告陷害。
住宅权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意义: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财产权
劳动权
物质帮助权
受教育权
为个人幸福奠定基础
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
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文化权利
宪法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其他权利
2.依法行使权利
⑴行使权利有界限: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⑵维护权利守程序:
①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进行。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②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3)公民权利受到损害的维权方式
和解
调解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司法调解
仲裁
诉讼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平等
平等的含义
①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平等权的基本特征)
②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平等权的补充)
平等的重要性
①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⑴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⑵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践行平等
⑴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⑵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⑶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不平等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⑷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
自由
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⑴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⑵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⑶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
⑷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享有自由。
⑴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知晓自己的权利,正确认识权利的价值,积极行使和维护正当权利。
⑵必须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5.权利义务相统一。
⑴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
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④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和受教育)
③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②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⑵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要求)
①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中国共产党
子主题 21
子主题 20
子主题 19
子主题 18
子主题 17
子主题 16
子主题 15
子主题 14
子主题 13
子主题 12
子主题 11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中心主题
分支主题 1
分支主题 2
分支主题 3
分支主题 4
中心主题
分支主题 1
分支主题 2
分支主题 3
分支主题 4